五子登科用作結(jié)婚的祝福詞或吉祥語;也比喻世俗追求物質(zhì)滿足。出自《宋史·竇儀傳》。 一、五子登科本為中國民間諺語,最初來源于民間故事,話說五代后周時期,燕山府有個叫竇禹鈞的人,他的五個兒子都品學兼優(yōu),先后登科及第,故稱“五子登科”。五子登科后來成為中國傳統(tǒng)吉祥圖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禹鈞五子一樣獲得科考成功。 二、史稱“黃平科名輩出”、“在黔為文物聲名之地”,至清末黃平有進士29名,舉人251名??滴跞迥辏?696),黃平人王耘中進士,其子侄五人,中舉三人,中進士兩人,后人贊譽為“五子登科”。 這里一開始有個典故,竇燕山出身于富庶的商人家庭,家道昌盛。但他最初為人心術不正,專用大斗進,小稱賣,費盡心機坑蒙拐騙,以勢壓人。以至于激怒了上天,他三十歲了還膝下無子。在一個夜晚,他做夢。夢到他去世的父親對他說:“你心術不好。品行不端,惡名已經(jīng)被天帝知道。以后你命中無子,并且短壽。你要趕快悔過從善,大積陰德,廣行方便于勞苦大眾,才能挽回天意、改過呈祥。”竇燕山醒來,歷歷在目,于是決定重新做人。自此,他修身養(yǎng)性,廣做善事,毫不怠慢。后來,他果然有五個兒子。由于自己重禮儀、德行好,且教子有方、家庭和睦,竇家終于發(fā)達了。 他的長子名儀,在后晉時中進士,入宋官至禮部尚書、翰林學士,是宋初一代名臣,他去世后太祖趙匡胤曾悲傷地感嘆:“天何奪我竇儀之速耶!”次子名儼,也是后晉進士,歷仕漢、周,宋初任禮部侍郎。三子名侃,為后漢進士,曾任宋起居郎。四子名,竇偁為后漢進士,入宋任左諫議大夫。竇僖是后周進士,曾任宋左補闕。當時人們美稱他們?yōu)椤案]氏五龍”。當五個兒子均金榜題名時,侍郎馮道贈他一首詩:“竇燕山十郎,教子以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竇禹鈞還有八個孫子,也都很貴顯。最后,竇禹鈞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享壽八十二歲,臨終前談笑風生,向親友告別,沐浴更衣,無病而卒。 《三字經(jīng)》中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歌頌此事,并形成了“五子登科”的成語,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聯(lián)袂獲取功名、擁有大富大貴錦繡前程的理想。 五子登科,還有其他歷史溯源,如:黃氏“五子登科”,李氏“五子登科”、王氏“五子登科“、劉氏“五子登科”、龍氏“五子登科“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