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悲催的詩人:熱衷科舉卻十試不中,佳句頻出名字卻鮮為人知。此人堪稱唐代魯迅,一手好詩讓他名動天下,一部讒書讓他錯失功名。 唐詩是中國古詩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高峰,唐代詩人的佳作頻出,其中就誕生了許多流傳千古的名句,比如:“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边@幾句詩都是出自同一位詩人之手,令人遺憾的,他的名字卻很少有人能記起——他就是晚唐著名詩人羅隱。 生活于晚唐的羅隱,在當時是位名動天下的大詩人,他才華出眾,人人仰佩,可是,由于性格孤傲,行文潑辣,不受權貴待見,一輩子也沒能在大唐官場謀得一份差事,辜負了他的大好詩名。 羅隱和許多人一樣也想借助科舉考試踏入仕途,一展宏志。羅隱26歲時就開始進京應進士試,但是,歷七年卻不第。后來又斷斷續(xù)續(xù)考了許多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 其實,羅隱在當時的詩名籍甚,創(chuàng)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當時,人們能以得到羅隱的詩作為榮,據(jù)說,羅隱有個朋友考中了進士,羅隱寫詩祝賀,朋友的父親卻說:“兒子及第我并不高興,高興的是得到羅公詩文一篇?!?/p> 羅隱的詩很有境界,對人生的認識也很深刻。比如前文引過的《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边€有《蜂》:“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薄痘I筆驛》的“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睂⑺枷牒退囆g完美地結合起來,且佳句頻出,詩藝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羅隱考不中進士,并不是因為他的才學不行,而是因為他的思想激進,即使是在應進士試這樣非常關鍵的時刻,他也不忘在文中對時世大加諷刺,這樣的文章怎么能讓考官們喜歡呢?我們從羅隱傳世的詩作中,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的憤世疾俗之作,比如他的一首詠《雪》詩: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都說瑞雪兆豐年,但對貧苦的人民說來,豐收卻成了災難?,F(xiàn)代作家葉圣陶先生就寫了篇著名的短篇小說,叫《多收了三五斗》,表達的正是與羅隱詠《雪》的同樣主題。 這樣的諷刺詩并非孤例,再如他的他的詠史詩《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中國史官著史時有個潛規(guī)則,那就是每個亡國之君的身后都會有一個禍國殃民的紅顏禍水。歷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亡吳的根由歸之于女色,客觀上為封建統(tǒng)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羅隱這首小詩的特異之處,就是反對這種傳統(tǒng)觀念,破除了“女人是禍水”的論調(diào),是對傳統(tǒng)成見的有力翻案。亡國,處于主導地位的男性掌權者才是禍之源、罪之根的。 再如他的《孟浩然墓》: 數(shù)步荒榛接舊蹊,寒郊漠漠雨凄凄。 鹿門黃土無多少,恰到書生冢便低。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一個人即使死后,待遇也難平等——墳墓的高低,顯示了人死后禮遇的高低。該詩批判了當時社會對書生的冷遇,也是為自己的命運在鳴不平。 除了以詩警世之外,在京應試期間,他還寫了許多借古諷今的刺世雜文,對于當朝統(tǒng)治者的種種不端,都有一針見血的剖析,堪稱為唐代版的文藝斗士。后來,他將自己的那些諷世短文編輯成書,是為《讒書》。 收在《讒書》里的諷刺小品都是他的“憤懣不平之言,不遇于當世而無所以泄其怒之所作”。如《英雄之言》通過劉邦、項羽的兩句所謂“英雄之言”,深刻地揭露了那些以救民涂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的強盜本質(zhì)。《讒書》里的文章,嘻笑怒罵,涉筆成趣,都是對現(xiàn)實的強烈批判與諷刺,羅隱也因之成為正統(tǒng)文人中的另類。因此,《讒書》一出,上層權貴對羅隱的憎惡之情越來越,所以羅袞曾贈詩給羅隱說:“讒書雖勝一名休”。 正因為如此,十多次應考而不第的羅隱,內(nèi)心是悲涼的。《唐才子傳》就記載了羅隱與一位營妓相互調(diào)侃的故事,從中可以窺見羅隱的內(nèi)心世界。羅隱當初以寒士身份赴舉,路過鍾陵縣(今江西省進賢縣)時,結識了當?shù)貥窢I中一個頗有才思的歌妓云英。十多年后,他再度落第路過鍾陵,又與云英不期而遇。見她仍隸名樂籍,未脫風塵,羅隱不勝感慨。更不料云英一見面卻驚詫道:“怎么羅秀才還是布衣?” 聞此一問,“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羅隱悲從中來,揮毫賦詩一首《答云英見誚》(又名《贈妓云英》): 鍾陵醉別十余春,重見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本詩名為“答云英見誚”,其實,是將兩個不同身份的失意人加以類比,表面上是贊美云英出眾的風姿,暗中自況作者的過人才華。贊美中包含著對云英遭遇的不平,連及自己,又傳達出一腔傲岸之氣,抒發(fā)的是自己懷才不遇的激憤之思。 隱初貧來赴舉,過鐘陵,見營妓云英有才思。后一紀,下第過之。英曰:“羅秀才尚未脫白”隱贈詩云:“鐘陵醉別十余春,重見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唐才子傳》)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绷_隱才高,云英色藝兼美,如何是不如人呢?只是時代沒有給他們機會罷了!難怪后人每讀及此詩,都會深深地為羅隱鳴不平。明代屠中孚在《刻羅江東集序》就說:“若《答云英見誚》及《題新榜》二絕,真堪為之涕落。”這是真情之言。 黃巢起義后,羅隱離開長安,避亂隱居九華山。55歲時,羅隱歸鄉(xiāng)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