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勞八法 虛勞,是陰陽氣血極度虧損的證候。古代文獻中有五勞、七傷、六極等說法。究其成因,不外稟賦不足與勞傷過度兩類。前者為先天稟賦不充,后者實屬積勞成疾,多見于各種長期慢性疾病中。茲分氣、血、陰、陽,論其治法于后。 (一)益其氣以補其中,固中陽兼以止汗 久病氣虛,面色萎黃,倦怠乏力,氣短息促,動則作喘,汗出不止,下肢浮腫,舌胖,苔白膩液多,脈象虛濡,甚則沉弱無力。用益氣溫陽方法以止其汗。 黨參10克 黃芪12克 蒼、白術(shù)各10克 炙草3克 茯苓12克 半夏10克 陳皮6克 木香6克 防風3克 加減法: 若屬中氣大虛者,加黃芪至30~60克,人參粉3克(沖)。 若下肢浮腫,心悸不寧時,可加北五加皮10克、防己10克。 若有郁熱時,觀其熱之部位,先泄其熱,后議補中。 (二)養(yǎng)血育陰以求其本,填補下元治在肝腎 面色不華,形體消瘦,頭眩心悸,怔忡夢多,肌膚干澀,月經(jīng)色淡量少,有時閉經(jīng),小溲色黃,大便干結(jié),舌色淡白,有時尖部略紅,脈沉細略數(shù)。須用養(yǎng)血育陰方法以滋養(yǎng)其本。 生地黃12克 白芍15克 當歸10克 川芎3克 旱蓮草12克 女貞子12克 黑大豆12克 黑芝麻12克 首烏藤12克 加減法: 若心煩,夜寐不安者,是虛熱內(nèi)擾之象,可加阿膠10克(烊化)、雞子黃兩枚(沖)、北秫米30克(先煎)。 若血虛而兼氣弱,氣血兩虧者,方中加太子參10克、黃芪10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0克。 若舌苔厚膩,食滯內(nèi)停時,當加焦三仙各10克、雞內(nèi)金10克,香稻芽10克。 (三)益其氣兼以扶陽,補命門治在先天 氣虛日久,陽氣大傷,四肢逆冷,大便溏而腹中時痛,頭暈懶言,倦怠乏力,陽事不舉,胃納衰少,舌淡苔潤,脈沉遲而弱。可用溫腎助陽、益火之源方法。 川桂枝10克 淡附片10克(先煎) 黨參10克 白術(shù)10克 熟地黃15克 云茯苓12克 炙草10克 大棗7枚 肉桂子2克 山萸肉10克 加減法: 若陽虛極甚者,可重用附子30克(先煎),黃芪30-60克。 若服藥有嘔吐現(xiàn)象者,應(yīng)考慮是否有虛熱內(nèi)擾,當細審脈、舌,以酌情修改治療方案。 (四)滋補腎陰平其亢熱,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陰虛則陽亢,亢則化火,兩顴潮紅,煩躁易怒,心悸失眠,潮熱盜汗,咳嗽咽干,音聲嘶啞,大便干結(jié),遺精失血,舌質(zhì)紅而中剝破碎,脈象細弦小數(shù)。用壯水制火方法。 銀柴胡10克(鱉血拌炒) 香青蒿10克 地骨皮12克 杭白芍12克 生地黃12克 龜板15克(先煎) 知母10克 沙參15克 天、麥冬各10克 山藥30克 五味子6克 加減法: 若中脘滿悶,食欲不振者,可于滋補藥物中佐入砂仁3克,以鼓舞胃氣,助藥物之運化。 若亢熱過重時,也不可純賴甘寒滋液,當配苦寒之品直折其熱, 若陰損及陽,陰陽兩虧者,可酌情加些甘溫益氣藥物,但不可多用,防其增熱。 (五)甘寒滋液以退潮熱,扶羸育陰填補下元 陰虧日久,身體低熱,或手足煩熱,薄暮潮熱,遷延不解,舌瘦質(zhì)紅,脈象細數(shù)。用滋陰清透法以退潮熱。 銀柴胡10克 白芍12克 青蒿6克 地骨皮12克 百合12克 女貞子12克 麥門冬12克 龜板10克(先煎) 沙參12克 加減法: 若陰血虛而肝經(jīng)郁熱者,當于方中配入丹梔逍遙散,以養(yǎng)血調(diào)肝。 若兼濕郁時,可先治濕郁,俟?jié)裼艚夂?,再用本法?/p> (六)苦寒泄火堅陰止汗,甘以調(diào)中治在后天 形體消瘦,面色黧黑,心煩夢多,寐中盜汗,脈數(shù)舌紅。可用苦泄堅陰止汗法,當歸六黃湯化裁。 黃芩10克 黃柏10克 地黃15克 黃芪20克 黃連3克 浮小麥30克 麻黃根1克 加減法: 若兼胃腸滯熱者,即以清熱化滯為法,俟滯熱清則汗自止,方中加焦三仙各10克、焦檳榔10克。 (七)填補下元,以定虛眩 腦為髓海,腎家主之。腎虛則髓空,頭目眩暈,兩耳不聰,脈象沉細且弱,兩尺無力者。用填補下元方法。 熟地黃15克 芡實15克 杜仲12克 山藥30克 枸杞子10克 楮實子12克 胡桃肉10克 生牡蠣20克(先煎) 龜板20克(先煎) 紫河車粉2克(沖) 加減法: 填補下元之前,必須先看有無濕邪,若有濕郁,必先祛其濕邪,后再議補;若兼有氣郁者,亦要兼解其郁。 若舌苔黃厚者,是先天虧損累及后天,脾胃運化失權(quán),而夾有積滯,必先化滯,化滯只用焦四仙(即焦三仙加檳榔)之類即可,不可用猛攻的方法,因其體弱下虛,防其正氣再傷。并勸其鍛煉身體,增加四肢運動,以四肢屬脾,為諸陽之末耳。短期內(nèi)禁食油葷,食量也應(yīng)適當控制。 (八)活血化瘀以推陳致新,寓補于攻調(diào)肌膚甲錯 久病入絡(luò),血絡(luò)瘀阻,干血內(nèi)踞,氣血失調(diào),周身失養(yǎng),以致面色黧黑,形體消瘦,肌膚甲錯,甚則如魚鱗狀,舌暗有瘀點,脈象三五不調(diào)。用本法治之,仿《金匱要略》大黃蟄蟲丸意。 銀柴胡6克 青蒿9克 花粉9克 當歸10克 川山甲12克 桃仁6克 紅花3克 赤、白芍各10克 蠐螬6克 大黃粉0.3克(沖) 本方也可配制成散劑,飯前少少服之。 加減法: 若氣血兩虛之象明顯者,可適當配入一些益氣養(yǎng)血之品。 |
|
來自: 自強不息在等你 > 《氣、血、陰、陽等虛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