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戲曲的孕育與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2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戲 南戲,是中國戲曲最早的表現(xiàn)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溫州(古稱永嘉)一帶的民間。它是在宋雜劇的基礎上,融和南方民間小曲、說唱等藝術因素形成的。以體制龐大、曲詞通俗質樸為其特點,粗具戲曲的基本藝術特征。劇目多表現(xiàn)民間故事。 3中國戲曲的第一個繁盛期——元雜劇 元代,是中國戲曲史的一種重要時期,它以其元曲聞名于世,而元曲中影響最大的是北雜?。ㄒ喾Q元雜劇)。北雜劇之文學,以質樸自然勝,后世戲曲文學無有出其右者;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等雜劇作家,使北雜劇成為一代之文學。北雜劇的表演則顯示出戲曲在形成之初的樸實和濃郁的民間氣息。 4中國戲曲的第二個繁盛期——明清傳奇 傳奇,源于宋元南戲,是其成熟化與規(guī)范化的結果。明中葉以后,傳奇代替雜劇成為戲曲舞臺上的主角。其劇本文學曲詞典雅,體制龐大,名篇佳作不勝枚舉,表演上則日趨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聲腔 所謂明代四大聲腔是對中國明代南曲系統(tǒng)的浙江海鹽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陽腔和江蘇昆山腔的合稱。明代戲曲,在音樂上出現(xiàn)明顯的地方化趨勢,主要表現(xiàn)為地方聲腔的崛起。對后世戲曲影響最大的是后兩種,即弋陽腔和昆山腔,前者發(fā)展為全國影響廣泛的高腔系統(tǒng);后者發(fā)展成典雅細膩的昆曲。 6中國戲曲的轉型期——清代地方戲的興起 自清代前期起,戲曲舞臺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戲曲的民間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戲的盛行,后是地方戲的興起。從此,戲曲舞臺不再是傳奇戲的天下,昆曲與高腔有了來自民間的競爭者。戲曲的表演場所也由廳堂亭榭變?yōu)榱瞬杷粮枧_。 7徽班進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為慶祝乾隆的八十壽辰, 三慶班進京獻藝,帶來了與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種地方曲調徽調,給京城觀眾以耳目一新之感。之后又有四喜、啟秀、霓翠、和春、春臺等戲班相繼進京?;照{以其通俗質樸之氣贏得了京城觀眾的歡迎,從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中國戲曲史上的大事——京劇形成
9京劇的第一個鼎盛期——同治、光緒年間
10京劇的第二個鼎盛期——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
11京劇的第三個鼎盛期——20世紀50年代
12新興地方戲的產生——越劇、評劇、黃梅戲等
131951年,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
14京劇現(xiàn)代戲匯演舉行 1964年,北京舉行京劇現(xiàn)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共推出35個劇目,其中著名的有《紅燈記》、《蘆蕩火種》、《奇襲白虎團》、《智取威虎山》、《黛諾》、《六號門》、《紅嫂》等。這是京劇編演現(xiàn)代戲的一次成果展示。 15戲劇梅花獎設立
16第一屆中國京劇節(jié)在天津舉行 1995年11月在天津舉行了第一屆中國京劇節(jié),設立金、銀、銅三類獎項,推出一批優(yōu)秀京劇劇目。其中獲獎的劇目有《曹操與楊修》、《貍貓換太子》、《岳云》、《西施歸越》等。 17第二屆中國京劇節(jié)在北京舉行 1998年12月第二屆中國京劇節(jié)在北京舉行。此次京劇節(jié)也推出一批優(yōu)秀的京劇新創(chuàng)劇目,如《駱駝祥子》、《貞觀盛世》、《風雨同仁堂》、《大腳皇后》、《千古一人》等。其中的《駱駝祥子》改編自老舍的同名小說,是眾多劇目中的佼佼者。 18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優(yōu)秀劇目獻禮演出 1999年8月15日至10月15日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優(yōu)秀劇目獻禮演出在北京舉行。此次活動旨在推出一系列優(yōu)秀的新創(chuàng)劇目(話劇、戲曲、舞劇、音樂劇等),以此繁榮全國的戲劇創(chuàng)作。此次活動涌現(xiàn)出來的戲曲優(yōu)秀劇目有黃梅戲《徽州女人》、川劇《金子》、京劇《寶蓮燈》、《貞觀盛世》、淮劇《金龍與蜉蝣》、《西夢霸王》等。 學完,記得簽到哦! 【組隊對抗惰性,一起堅持學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