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君溫病筆記(12) 各家論溫病之陽明溫病 王東海 【原文】陽明溫病,干嘔口苦而渴,尚未可下,黃連黃芩湯主之;不渴而舌滑者,屬濕溫。 【注釋】溫熱,燥病也。其嘔由于邪熱挾穢,擾亂中宮而然,故以黃連、黃芩撤其熱,以芳香蒸變化其濁也。 【原文】黃連黃芩湯方 黃連、黃芩、香豉各一錢、郁金錢半。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溫二服。 【原文】陽明溫病,舌黃燥,肉色絳,不渴者,邪熱在血分,清營湯主之;若滑者,不可與也,當于濕溫中求之。 【霖按】舌絳苔黃燥而不可與,雖不滑,須防挾濕,又恐氣分之邪未盡。 【汪按】舌絳而中心黃者,當氣血兩清;純絳鮮紅,急滌心包;中心絳干,兩清心胃;尖獨干絳,專泄火府;舌絳而光,當濡胃陰;絳而枯痿,急用膠黃(黃連阿膠雞子黃湯);干絳無色,宜投復脈(此二說屬下焦),以上合脈證參詳;若舌絳兼有白苔,或黃白相兼,是邪仍在氣分;絳有滑苔者,為濕熱薰蒸,誤用血藥滋膩,邪必難解,不可不慎。 【原文】清營湯方 犀角二錢、生地五錢、元參二錢、竹葉心一錢、麥冬三錢、丹參二錢、黃連一錢五分、銀花三錢、連翹二錢。 風溫有痰者加竹瀝、貝母;濕溫邪入心包,此方去玄參加丹皮、郁金、石菖蒲。 【原文】陽明斑者,化斑湯主之。 【原文】化斑湯方 生石膏一兩、知母四錢、生甘草二錢、玄參二錢、犀角二錢、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杯,夜一服。 【注釋】此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法也。前人悉以白虎湯作化斑湯者,以其為陽明證也。 陽明主肌肉,斑家遍體皆赤,自內而外,故以石膏清肺胃之熱;知母清金保肺,治陽明獨勝之熱;甘草清熱解毒和中;粳米清胃熱而保胃液,為陽明燥金之歲谷。本論獨加玄參、犀角者,以斑色正赤,本火太過,其變最速,但用白虎燥金之品清肅上焦,恐不勝任,故加玄參啟腎經(jīng)之氣上交于肺,金水互生,上下循環(huán),不致泉源暴絕也。犀角咸寒,稟水木火相生之氣,為靈異之獸,且陽剛之體,主治白毒蟲注,邪鬼瘴氣,取其咸寒救腎水以濟心火,托斑外出而又敗毒辟瘟也。再病至發(fā)斑,邪熱不但在氣而亦在血分也。 【原文】陽明溫病,下后疹續(xù)出者,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大青葉、元參、丹皮主之。 【注釋】斑疹用升提則衄,或厥或嗆咳或痙厥,壅補則瞀亂。 【霖按】斑多屬血分,疹多屬氣分,斑點大從肌膚而出,故熱在胃;疹點小,從血絡而出,故熱在心。然既從血絡而出,本屬血分,但邪由氣而閉其血,故多屬氣分。治斑宜涼血為重,治疹宜清氣為先,若斑疹互見,則兩清氣血。 【原文】斑疹陽明證悉具,外出不快,內壅特甚者,調胃承氣湯微和之,得通則止,不可令大泄,大泄則內陷。 【霖按】 斑疹色淡紅而白者,宜松肌透表;色赤者,宜透營解毒,此氣血之分也;有因痰因食,內壅盛外出不快者;宜宣泄者,百中一二,升散不可,例禁攻伐,猶須慎重也。 【原文】陽明溫病發(fā)痘者,如斑疹法,隨其所在而攻之。 【注釋】溫毒發(fā)痘,如小兒痘瘡,或多或少,紫黑者皆穢太盛,療治失宜而然也,雖不多見,間亦有之,隨其所在而攻:謂有表脈浮,用銀翹散加生地、丹皮;渴加花粉;毒重加金汁、人中黃;小便短加芩、連之屬。脈沉內壅甚者,酌情輕下之。 【原文】陽明溫病,楊梅瘡者,以上法隨其所偏而調之,重加敗毒,兼與利濕。(敗毒如銀翹,利濕則萆薢、土苓之屬)。 【原文】陽明溫病,不甚渴,腹不滿,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儂,必發(fā)黃,黃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原文】陽明溫病,無汗,或但頭汗出,渴欲飲水,腹?jié)M舌燥黃,小便不利者,必發(fā)黃,茵陳蒿湯主之。 【原文】茵陳蒿湯方 茵陳六錢、梔子、大黃各二錢。 【王按】余向來治時病發(fā)黃初起,以藿香二錢,光杏二錢,連翹二錢,赤小豆二錢,秦艽二錢。茯苓二錢,茵陳六錢,陳皮一錢,人曲二錢,腹?jié)M加厚樸;口渴加蘆根;大便泄加茯苓、豬苓、澤瀉;身熱加滑石、燈芯、薏仁,黃漸退而相機加入扁豆、白術、谷芽、山藥、佛手、飯蒸荷葉以健脾化濕,其余唯見證治證,每每獲效。又 寒月可加蔥、蘇葉,夏月可入滑石。 【原文】 陽明溫病無汗,實證未劇,不可下,小便不利,甘苦合化,冬地三黃湯主之。 【注釋】大凡小便不通,有責膀胱不開者;有責上游熱結者;有責肺氣不降者。溫病之小便不通,無膀胱不開證,皆上游(小腸)熱結與肺氣不化而然。小腸火府,故以三黃苦藥通之;熱結則液干,故以甘寒潤之;金受火克,化氣維艱,故用麥冬以化之。 【原文】冬地三黃湯方 麥冬八錢、黃連一錢、蘆根汁半杯、玄參四錢、黃柏一錢、銀花露半杯、細生地四錢、黃芩一錢、甘草二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以小便利為度。 【霖按】小便不利而渴者,熱在上焦,法當?shù)瓭B;小便不利而不渴者,熱在下焦,法當苦寒;若屢經(jīng)汗下,小便不利者,陰竭也,法當育陰,滲利苦燥,又非所宜,審證處方,不可誤也。 【原文】溫病小便不利,淡滲不可與也,忌五苓八正輩。 【霖按】此溫病陰竭之小便不利,不可用淡,若屬熱結,自當分利。非凡溫病之小便不利,皆不可淡滲也。 【原文】溫病燥熱,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純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 【霖按】冬不藏精之溫病,苦寒宜禁,自是確論,即非精虧熱熾而苦寒服之不應,亦不當屢用致譏,延續(xù)之恣用大黃,誤矣。濕熱互結之疫證急下,即所以存陰,不可與水虧熱熾之溫病同日語也。溫瘟不分,每多誤事。 【原文】陽明溫病,下后熱退,不可即食,食則必復,周十二時緩緩與服,先食清者,勿令飽;飽則必復,復必重也。 【原文】陽明溫病,下后脈靜,身不熱,舌上津回,十數(shù)日不大便,可與益胃、增液輩,斷不可與承氣也;下后舌苔未盡退,口微渴,面微赤,脈微數(shù),身微熱,日淺者,亦與增液輩;日深舌微干者,屬下焦復脈法也,勿得輕與承氣。輕與者,肺燥而咳,脾滑而泄,熱反不除,渴反甚也,百日死。 【陸氏】春溫熱渴不已,舌光而絳,心悸神迷,此熱傷胃陰,宜復脈湯去姜、桂,加石斛、白芍、蔗漿、沙參甘寒以養(yǎng)胃陰也。 【自注】此胃中氣液為熱耗涸,未成熱結實證,當大養(yǎng)胃中氣液為主。蓋胃為諸臟腑之海,胃中氣液竭,則諸臟腑無資,立可延及肝腎陰液涸竭之可能,宜復脈之甘寒守中以復液。 編者按:繼《傷寒論方解》之后,《金匱要略釋義與方解》也已分作三十九條消息全部發(fā)送完畢。從今天起,我們將以《先君溫病筆記》為題,繼續(xù)推送由王東海先生整理的他父親王濟生老中醫(yī)的筆記體遺著《溫病綜集》。從“傷寒”到“金匱”再到“溫病”,王老先生對經(jīng)典的深刻領悟和悉心詮釋讓我們受益匪淺,同時也讓我們從中看到一個底層白發(fā)醫(yī)者對醫(yī)道的孜孜追求。本公眾號特別感謝王東海先生把他的家珍無私分享給大家。 本公眾號歷史消息查閱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