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問道青城山,求學(xué)七曲山”。 位于綿陽梓潼縣境內(nèi)的七曲山是文昌文化的發(fā)祥地,歷來被稱為“文昌帝鄉(xiāng)”,有“文昌祖庭”之美譽。據(jù)說當年唐玄宗經(jīng)過這里時,其伺臣留下了“細雨霏微七曲旋,郎當有聲哀玉環(huán)”的千古絕句,從那個時候起,“七曲”之名便名揚天下。 遠處眺望七曲山 在千年古柏的包圍下,七曲山大廟依山而建,它既像人間王府,又似天上人間。古色古香的大門正面書寫著“帝鄉(xiāng)”兩個鎏金大字。 大廟正門 而邁過大門,我們首先會看到一副清代石刻“鹿鶴圖”,在“鹿鶴圖”的背面是嵌有九龍石壁的二十四級石階,象征“二十四孝”,巨型九龍石壁也凸顯出了文昌帝君的帝王等級。 進入正殿 文昌正殿是渾厚古樸的北方宮殿式建筑,為七曲山大廟建筑群中的第一大殿。漫步于這曲欄回廊之中,您會感到什么叫飛彩流丹,什么叫華麗堂皇。 二十四級石梯 千百年來,七曲山因文昌文化而揚名,大殿內(nèi)供奉的文昌帝君不僅是忠孝仁義的典范,也是民間和道教信奉的帝君,同時還是官運、文運、財運的佑護神,所以殿外總是煙霧繚繞,香火旺盛。 文昌神像 正對于文昌正殿的魁星樓總共有有三層,因供奉魁星而得名。由于高約百尺,故又稱“百尺樓”。在明代,這里被譽為“西蜀名樓”,可與岳陽樓、黃鶴樓媲美。樓內(nèi)藍面赤發(fā)的魁星是“文昌第一化身”,在儒士學(xué)子心目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魁星樓 長久以來,拜魁星的習俗久盛不衰,每年高考前夕,趕考的學(xué)子蜂擁而至,虔誠敬神,以求得登上名牌大學(xué)的殿堂。高考錄取之后,這里又是一輪拜神還愿的高潮,只見香煙裊裊,鐵磬聲聲,面面黃榜,掛滿殿堂,在讀書人的心中,仿佛這里是他們走向輝煌的起點?!白怨盼恼聼o憑據(jù),但愿魁星一點斗”便是最好的說明。 魁星點斗 桂香殿以桂聞名,進入大門,便能看見“一庭丹桂”。清朝時期,科舉考試把放榜的時間定在桂花綻放的金秋,因此有人把“金榜”也稱之為“桂榜”。 桂香殿 桂香殿被廣大學(xué)子視為人間蟾宮,科考之前總要祈禱文昌主持科場公道,使自己能蟾宮折桂,一舉中的,獨占鰲頭。有一首詩就為此寫到:蟾宮仙桂人間栽,開降靈時萬人來,不是廣寒香一點,怎能吹得滿山開。 文昌帝君還有一個名字叫“瘟祖”,瘟祖殿最早建于明代,后來被毀,現(xiàn)在是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的。這里的梁架結(jié)構(gòu)簡練,式樣別具一格,它不用大檁大柱,而以小巧實用為主,裝飾也不是飛鳳騰龍,多用牡丹芍藥點綴。 瘟祖殿 瘟祖能收瘟攝毒,祭祀他的習俗不僅僅局限于梓潼,在四川閬中、儀隴、貴州普安也有史料記載,甚至在臺灣、新加坡等一些善堂,至今還流傳著請求文昌帝群為信眾治病的習俗。 瘟祖神 白特殿·風洞樓是七曲山大廟中較為特殊的建筑,它依崖而建,一上一下,上為風洞樓,下為白特殿。古人有“千里馬,萬里特”的說法,白特殿里供奉的就是文昌帝君的坐騎“白特”,它馬耳、驢面、騾尾、牛蹄,全身色白,整個就一四不像,其實這是人們大膽構(gòu)想的結(jié)果:馬耳寓意它可以神速快如飛馬,牛蹄是取牛純善寬厚的秉性,驢子和騾子都善于負重,才能承載祿神文昌帝君。 白特殿 “白特”塑像后面的石壁上,有一個深約二米的天然石洞,俗稱風洞。二樓的風洞樓就是因此而得名。風洞樓里供奉著明末農(nóng)民起義的領(lǐng)袖張獻忠像,據(jù)說當年他路過七曲山時將文昌帝君尊為祖先,封此地為“太廟”。后來,為避清朝官府耳目,人們把“太”字少寫一點,演變?yōu)榻裉斓摹捌咔酱髲R”。 風洞樓 文昌帝君原本就是由人升華成神的神靈,他的人名叫張亞子。所謂“一人得道,眾人成仙”,家慶堂殿內(nèi)正中間不再供奉文昌帝君,轉(zhuǎn)而供奉他的祖母與父親、母親。 家慶堂 張氏原本是一個大家族,五世同堂,歡聚人間,個個有封號,人人有塑像,這種現(xiàn)象不僅世間罕見,同樣也體現(xiàn)了孝道,可見張亞子家族在梓潼地區(qū)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天尊殿的大門之下有一塊“第一名山”的匾額。其實跟我國許多名川大山相比,七曲山主峰——鰲山并不算高,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許許多多的學(xué)子在攀登鰲山的過程之中,都是懷著美好期盼一鼓作氣登臨鰲山絕頂?shù)?,真正體驗了 “獨占鰲頭”的風光韻味。 天尊殿 天下大山雖然有名氣,但此時怎能與學(xué)子心目中的鰲山媲美呢?在我國古代,鰲山對學(xué)子們來說有著不同尋常的意味,當然無愧于天下“第一名山”的稱號了。 八卦井 觀象臺中有一石柱,石柱四周用石制華板砌成八方形圍墻,周長16米。石柱下刻云紋,邊緣浮雕花草,平面刻九龍環(huán)繞。中層刻有八卦爻辭。道家又將觀象臺稱作升章臺,即道士作完道場或法式后,向上仙升報文書的地方,亦叫升章池。 盤陀殿 盤陀殿是七曲山現(xiàn)存23座古建筑物中年歲最大、資格最老的大殿。始建于元代早期,距今約有800年的歷史。是四川古建中較為完美的元代遺物。殿內(nèi)柱子的排列,縱橫基本成行,然而卻減少了后金柱與前檐柱,這種“減柱造”與峨眉山元代建筑飛來殿相似。因殿內(nèi)有圓盤大石而得名。 應(yīng)夢仙臺 傳說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起,唐明皇西奔成都途中,在銀襠驛聞鈴腸斷,痛恩愛妃楊玉環(huán),起駕上路后神思恍惚,走走停停,到七曲山時天色已晚,便睡在這石床上休息。昔日,他擁著楊貴妃“芙蓉帳里度春霄”,而今睡在這冰冷堅硬的石床上,倍覺凄然。人睡之后,張亞子給他托夢,告訴他安史之亂不久即可平定,長安即將光復(fù)。夢中醒來,他半信半疑,繼續(xù)前走,走到成都的北門時,信使來報,說安史之亂已平息,于是便回頭返回長安。果然應(yīng)了張亞子之言,“應(yīng)夢仙臺”因之得名。而回到長安后自然是對張亞子好一陣的加封。 七曲山古柏生態(tài)遺存一直被譽為“蜀道奇觀”。來這里旅游,除了感受七曲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外,其秀麗的自然風光當然也是不可錯過的一道視覺大餐。從大廟出來以后,我們能發(fā)現(xiàn)四周處處古柏森森,翠浪如云,這就是著名的古蜀道“翠云廊”了。 自古就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在交通不發(fā)達的古代,這條古蜀道就是進出四川、陜西兩地的唯一通路,而翠云廊不僅是古蜀道的一段,還是以險著稱的劍門蜀道的一段,它以劍閣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南下閬中,三條路蜿蜒三百里,全是林蔭道,號稱“三百里程十萬樹”。 古柏林 逛整個七曲山文昌廟建筑群,要是大家時間充裕的話,還可以前往附近的水觀音景區(qū)逛一逛。明末清初時,七曲山文昌廟進行過一次大興土木的擴建,這里也被朝廷劃入了文昌“圣境”的范圍。 由于文昌帝君是“道、佛、儒”三大教派共同推崇的神靈,因而此地香火很旺盛,加上這里保留著送險亭、古蜀道遺址等古跡,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了綿陽的一處重要景點。 “七環(huán)路繞九環(huán)水,九曲情繞七曲山”七曲山還有很多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來到這兒的時候可以停留些時日,訪古探幽,感懷其中。(文章由本人原創(chuàng)2018.01.19發(fā)表于七曲山景區(qū),如有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