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炎五 花 飲【方 源】 盛國榮效驗方【組成用法】 辛夷花 金銀花 葛根花 菊花 玫瑰花 水煎服。【功效主治】 本方有疏風清熱,宣通鼻竅的作用,可用于治療急慢性鼻竇炎、副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等鼻腔炎癥。【加減應(yīng)用】 風熱甚者,加桑葉、薄荷;風寒甚者,加荊芥、防風;鼻流濁涕,色黃者,加黃芩、生地;頭重鼻塞甚者,加蒼耳子、細辛、川芎;清陽不升者,加升麻、柴胡;氣虛者,加黨參、黃芪、山藥、茯苓;陰虛者,加沙參、麥冬。加味辛夷散【方 源】 張夢儂效驗方【組成用法】 辛夷花 藁本 黃芪 菊花 苦丁茶 防風川芎 羌活 獨活 白僵蠶 升麻 薄荷 甘草 白芷 荊芥各30g 蒼耳子 蔓荊子各60g 細辛15g 共研末,每次10g,在臨睡前用滾開水沖泡,取汁服,藥渣于次日睡前再沖泡服一次。【功效主治】 本方有祛風瀉火,托里敗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療風熱毒邪侵入鼻竇腐蝕氣血所致的鼻淵,與現(xiàn)代醫(yī)學急慢性鼻竇炎相類似。【加減應(yīng)用】 若鼻涕黃稠如膿,量多,伴頭痛劇烈,眉間顴部壓痛明顯,口干苦,目眩,耳鳴耳聾,急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者,加柴胡、龍膽草、車前子各30g,黃芩、梔子、木通各60g;若涕黃或白黏而量多,伴惡寒發(fā)熱、頭痛、咳嗽,痰稠量多,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者,倍蒼耳子,加黃芩、連翹、二花各30g;若涕清色白,鼻塞或輕或重,遇風寒加劇,形寒肢冷,易感冒者,倍生黃芪、辛夷花、羌活、防風,加黨參、玉竹各60g,白術(shù)30g。鼻竇炎方【方 源】 張子琳效驗方【組成用法】 蒼耳子9g 辛夷9g 白芷9g 薄荷6g 川芎6g 當歸9g 生地9g 杭芍9g 細辛3g 金銀花15g 連翹9g 菊花9g 白蒺藜9g 蟬蛻9g 水煎服。【功效主治】 本方有散風清熱,芳香開竅的作用,可用于治療鼻竇炎急性發(fā)作,或間歇性,或持續(xù)性鼻塞,流涕黃濁黏稠,嗅覺減退或消失,鼻內(nèi)肌膜紅腫,二眉間或顴部有壓痛或前額痛甚,每遇感冒加重,苔黃,脈數(shù)者。鵝不食草散方【方 源】 田乃庚效驗方【組成用法】 鵝不食草15g 菊花心1.5g 牛黃0.5g 麝香0.5g 雄黃1.5g 冰片少許 先將鵝不食草、菊花心軋成極細面,然后用乳缽將群藥細研調(diào)勻,裝入磁瓶封嚴備用。蘸藥少許鼻,每日3~4次。【功效主治】 芳香走竄,通關(guān)利竅,活血散結(jié),解毒消炎。治療鼻竇炎所致的頭痛、鼻塞、鼻流黃綠色膿涕等。鼻淵合劑【方 源】 干祖望效驗方【組成用法】 蒼耳子10g 辛夷6g 鴨跖草10g 薄荷6g 桑葉10g 蘆根10g 白芷6g 以上為二天量。制成合劑100ml,成人每天二次,每次50ml,兒童減半。如病情嚴重者,一天用二天量,效果更佳。【功效主治】 疏風清熱,排膿消炎。治療慢性鼻竇炎急性發(fā)作,急性鼻竇炎。對慢性鼻竇炎,雖有療效但不穩(wěn)定。【加減應(yīng)用】 一般癥狀,用此制劑已足夠。如癥候群中的某一方面突出者,原方改用水劑。如頭痛嚴重(一般鼻竇炎,僅為鈍痛),涕出濃黃厚濁者,加夏枯草、菊花,甚或龍膽草。如鼻塞難通及嗅覺障礙(須以潴涕排空時為準)者,加菖蒲、路路通;涕清白而多者,加訶子肉、石榴皮;涕中挾血者,加茜草、赤芍;發(fā)現(xiàn)有息肉者,最好佐以手術(shù)。群 芳 煎【方 源】 王建孚效驗方【組成用法】 金銀花20g 夏枯草花20g 野菊花15g 辛夷花12g 玉簪花6g 黃芩12g 苦參15g 蒼耳子12g 白蒺藜12g另加藥引:每月一花,農(nóng)歷正月用迎春花9g,二月用白玉蘭花9g,三月加白桃花9g,四月加白芍藥花9g,五月加石榴花9g,六月加白鳳仙花9g,七月加白荷花9g,八月加銀桂花9g,九月加白菊花9g,十月加白雞冠花9g,十一月加白芙蓉花9g,十二月加素心蠟梅花9g(或綠萼梅花亦可)。 水煎服。【功效主治】 輕清上透,芳香宣竅。治療鼻淵。清 淵 湯【方 源】 李克紹效驗方【組成用法】 鵝不食草9g 辛夷6g 白芷9g 甘草6g 生白芍12g 烏梅2個 鮮豬膽1枚 水煎前六味,煎成后加入黃酒適量,離火稍溫,兌入豬膽汁服。【功效主治】 清熱、通竅、化濁。治療鼻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