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用兵,即大獲全勝徐庶,字元直,是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期間結(jié)交的好友。后來,在北方難以立足的劉備南下依附荊州牧劉表,被劉表安置在新野,徐庶久聞劉備之名,于是主動前往投效,被劉備拜為軍師,并施計大破曹軍。徐庶足智多謀,成為劉備智囊后,幫助實力弱小的劉備整飭軍伍,并在新野用計挫敗洶洶來犯的曹軍。 徐庶軍事能力很強(qiáng),不僅劉備對他的才智很是嘆服,就連心高氣傲的關(guān)羽、驍勇善戰(zhàn)的張飛都對他敬佩有加。 走馬薦諸葛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徐庶走馬薦諸葛”是一個很著名的故事。話說徐庶幫助劉備在新野打敗曹軍后,曹操得知徐庶是幫助劉備取勝的關(guān)鍵人物。為了擊敗劉備,曹操用計把徐庶老母誆騙到許都,并冒用徐母的名義給徐庶去信要其趕赴許都相見。徐庶是個大孝子,接信得知母親患病 ,且被曹操綁票 ,竟信以為真,他心急如焚,決定立刻動身前往許都。劉備雖不忍徐庶離去,但也不好阻止人家盡孝啊,更不忍曹操以此要挾徐庶,因此勉強(qiáng)同意徐庶去許都。
徐庶對劉備分析道,鑒于您和曹操勢同水火的敵對關(guān)系,我雖赴曹營,但終身不會替曹操出謀劃策,哪怕一條有價值的計策也絕不會提供,由此衍生出一句著名歇后語“徐庶進(jìn)曹營——一言不發(fā)”。 徐庶被騙到許都,老母卻毅然自盡,他果然終身不為曹操獻(xiàn)一計徐庶火急火燎的趕到許都,卻發(fā)現(xiàn)老母親好好的,無災(zāi)無病,頓時明白這一切都是曹操的詭謀。徐母是個深明大義之人,見徐庶風(fēng)塵仆仆來到許都,知道是曹操用計把兒子騙來。為了讓徐庶和曹操徹底決裂,她毅然自殺身亡。 當(dāng)然,這只是小說故事。由此可以看出,徐庶極善用兵,且深謀遠(yuǎn)慮,因此引發(fā)曹操忌憚,并不惜用綁架其老母的卑劣手段進(jìn)行要挾,以拆散劉、許搭檔,可見他絕非等閑之輩。同時,徐庶事母至孝,為了老母的安危不惜拋卻自己的事業(yè)與理想,身上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徐庶雖然逼不得已去許都,但恪守道德底線,堅決不做損害自己舊主的事,還舉薦諸葛亮代替自己。其所作所為已堪稱仁至義盡了。 徐母雖是一老太太,但也心懷漢室,為了不拖累兒子徐庶,同時督促他重歸劉備陣營,輔佐其完成正義事業(yè),不惜舍身取義。那么,問題來了,既然老母已死,沒了牽掛的徐庶為何不重歸劉備麾下呢? 徐庶因何不愿歸劉?《三國志》的記載隱隱給了答案《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了徐庶投奔曹營的詳細(xì)過程。 曹操率軍在長坂擊潰劉備時,在亂軍中意外虜獲了徐庶的老母親(請注意,是意外抓獲,而不是設(shè)計綁票)。徐庶得知老母身陷敵營,方寸大亂,以手指心對劉備說,我本想輔佐您成就王霸之業(yè),但現(xiàn)在與母親失散,心神不寧,已經(jīng)沒心思干事了,請容我向您告辭。話畢徐庶就去見曹操了。 按《三國志》所載,徐庶入曹營后,竟沒有消極怠工,雖未替曹操出謀劃策(或因曹操謀士眾多輪不到他),但也做了許多其分內(nèi)應(yīng)該做的工作,最終被曹操晉升為御史中丞。在此期間,徐庶似乎從未動過重返劉備陣營的念頭。而史料也沒有記載徐庶老母懸梁自盡的只言片語 ,可見是小說家杜撰之事。
很顯然不是。首先,雄才大略、氣度恢廓的曹操不像演義小說里說的那樣,使出齷齪小人手段綁架徐母以要挾徐庶。在《三國志》中,曹操得到徐母完全是一起意外事件,亂軍中的一次偶然而已。 新野在荊州以北,彈丸之地,且無險可守,曹操擊劉備雖遇小挫,但發(fā)起反擊后一舉消滅劉備絕非難事,根本沒必要抓捕徐母、誑騙徐庶,用通過摧毀劉備智囊的辦法來擊垮劉備。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伎倆都全無用處,都是螳臂當(dāng)車。
因此,可以斷言徐庶之母被曹軍所獲并不是徐庶棄劉投曹的真實原因。如果真是被要挾而投曹 ,他就會像小說里描述的那樣“一言不發(fā)”了,既然他因內(nèi)心抵觸調(diào)動不了工作積極性而消極怠工的話,又怎會官至御史中丞呢? 徐庶投曹雖有母親被抓的因素,但更大的可能是他主動棄劉歸曹《三國志》記載“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愿見之乎’”?由此可見,徐庶一開始就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不是準(zhǔn)備去許昌時才“走馬薦諸葛”的。 由此可以斷定,徐庶和諸葛亮曾經(jīng)在劉備麾下共同工作了一段時間。 劉備是個梟雄,頗有權(quán)謀,他一向喜歡在自己的幕府中設(shè)兩位軍師,目的或許是相互制衡。比如早期的徐庶、諸葛亮,后來的諸葛亮、龐統(tǒng),取益州后的法正、諸葛亮,劉備用“雙軍師制”可以牢牢地控制住經(jīng)理人團(tuán)隊,相互掣肘,避免一人獨(dú)大,繼而威脅到自己。
徐庶很有軍事才干,投到劉備集團(tuán)后小試牛刀,立即顯出奇效,諸葛亮經(jīng)他舉薦,后來居上,兩人平起平坐,讓徐庶如鯁在喉。從諸葛亮一貫為人行事可以看出,他不喜歡“雙軍師制”,而是想獨(dú)攬幕府,或許免不了在劉備面前抬高自己,貶低徐庶,因而讓徐庶心灰意冷,萌生去意。剛好,他母親為曹軍俘獲,于是他借機(jī)辭劉北上,而且是心甘情愿的投奔曹操。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卻記載了徐庶歸曹后發(fā)生的一件事,顯示諸葛亮并沒有徐庶那般仁厚。史載,諸葛亮第一次率大軍出漢中攻伐隴右時,聽說徐庶和石廣元在曹魏的官職后,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 意思是魏國的人才很多,因此徐庶、石廣元得不到重用。 這句話表面看似乎沒問題,其實細(xì)究起來有幸災(zāi)樂禍的意味。假如諸葛亮真的與徐庶關(guān)系親密,一定會這樣說:徐庶、石廣元都是能人,之所以不被重用,是他們的領(lǐng)導(dǎo)眼瞎?。?/p> 文藝小說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事實上真實的徐庶和諸葛亮與演義中的光輝形象有較大出入。如此就不難解釋徐庶投曹后為何再也不愿重返劉備陣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