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很多文化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就在于他們都用非常實際的現(xiàn)實意義,或深刻反映社會現(xiàn)狀,或者教人為人處世,這些文化還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大多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充分體現(xiàn)了古人傳道授業(yè)、導(dǎo)人向善的濟情懷世。雖然文化有雅俗之分,但其初心卻毫無雅俗之別,從那些流傳至今經(jīng)久不衰的文化中就能看出。文人墨客的高雅情操歷來都是學(xué)習(xí)的典范,相比大多已經(jīng)爛熟于胸。反之,民間文化卻鮮有耳聞了,尤其是作為民間百姓智慧結(jié)晶的俗語,他們沒有典籍記載,流傳的方式也是口口相傳,已經(jīng)逐漸被破壞甚至失傳。加上經(jīng)濟發(fā)展的迅速,現(xiàn)代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tǒng)文化早已無法吸引年輕觀眾。隨著生活質(zhì)量的不斷提高,精神產(chǎn)品層出不窮,這些民間文化正面臨著被人遺忘的歷史命運。 總的來說這無疑是我們的損失,拋開民族文化傳承,單從生活來講,我們已將失去最為原始樸素的樂趣。這些民間文化包含古人的智慧和經(jīng)驗,而俗語是最為直接的體現(xiàn),不僅生動地展示了古時候下層百姓的生活情景,也將社會現(xiàn)狀與他們價值觀形象地展示在后人面前。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寧住廟前,不住廟后”以及他的后半句便是這樣的一個例子,他生動地揭示了古人在平時生活上一些極其講究的情形,相比電視劇,則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而其中的道理雖然隨著時代不同,大多言過其實,但仔細揣摩后就會發(fā)現(xiàn)古時候的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如今的我們一樣。 這話初看之下,大多一頭霧水,寺廟到是見得多,可這說法可能還是頭一次聽。為什么這么說呢?主要還是因為古時候?qū)︼L(fēng)水堪輿的過度迷信,所以才在民間形成了這樣的說法。古代百姓認為風(fēng)水中,寺廟道觀都是孤煞之地,是神靈寄托,駐腳的場所。古人對神靈往往深信不疑,也是尊敬備至,從“供奉”二字就能看來。而凡人是卑微的不足以與神明相提并論,便不能與神明住在一處,以免擾了神明清靜,從而招來霉運。這一點在西游記中鳳仙郡一章就有形象的描述,玉帝神游三界,看到郡守正在祭祀自己,正要享用貢品的時候,郡守的媳婦一手掀翻了供桌,貢品撒了一地,還被狗吃了,玉帝大怒之下便是鳳仙郡三年大旱。要不是唐僧師徒,估計郡守到死也想不通為什么自己奉公守法,一心為民卻落得這樣的下場。 除了這種流傳最廣的說法以外,還有就是古人在風(fēng)水上往往更為慎重,認為風(fēng)水對個人乃至家族都有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并以此來解釋為什么“好人命不長,禍害遺千年”的社會現(xiàn)狀。題中俗語的后半句說的是“寧住廟左,不住廟右”,意思也是一樣。古代寺廟的廟門幾乎都是朝南開的,因此將廟的后方稱之為陰宅,人居此處大為不利。同樣,古人認為廟左向東為陽,廟由向西屬陰,而古人認為人作為陽的象征,置身與聚陰的環(huán)境中對身心健康都不吉利。 總而言之,古人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還是因為封建迷信將寺廟道觀與鬼神等虛無縹緲的陰性物質(zhì)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在這種觀念深重的古代,這樣的環(huán)境在這種世俗文化的影響下也勢必給人以巨大的心理壓力。其實筆者認為古往今來神仙應(yīng)該都是超然物外的,老子那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才算是神仙的真實寫照,人們給神仙加上人的情感與思維覺得神也會有七情六欲也會貪嗔癡恨還會生氣報復(fù),那么我們常說的神仙無所不能隨意念而變化萬千,試想具有典型的凡人性格的神仙,那他不是隨時都在變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如果他能控制,那他又怎么會被所謂的情緒左右而生氣報復(fù)或者貪嗔癡恨呢?所以逼人認為,所謂神仙要么是其他維度或者的時空的人,要么就如老子所言,視萬物為芻狗。前者不是神,所以是否迷信并不能趨吉避兇,后者無情,迷信與否也不能添財納福??倸w還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腳踏實地,將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寄托在自己的雙手上才是正道。 |
|
來自: 農(nóng)俗閑話 > 《雅俗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