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漸漸,涼風習習,本應是最怡人的季節(jié),卻因處境不同、心境不同,詩人的心情亦如色彩斑斕的秋葉一般紛呈,棲在高枝上的蟬鳴可以是悅耳的,也可以是無奈的,居高可以歌聲遠揚,也可能高處不勝寒。 《蟬》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緌:官帽打結(jié)下垂的冠纓。 身處高位依然汲飲清露,不忘初衷,棲居高處聲音自然遠揚,又何需憑借秋風。 虞世南眼中的蟬正如他剛正不阿、清廉忠誠的性情。 幾經(jīng)戰(zhàn)亂、家庭變故,無論是錦衣玉食還是布衣食蔬,變幻莫測的外在環(huán)境改變不了他剛正清廉的初心。 年幼喪父,瘦弱的虞世南幾欲承受不起喪服,小小年紀卻懂得恪守禮儀,著布衣、食蔬,四歲的幼兒啊,天真爛漫的年紀他卻比成人還克制。甚至是叔父被捕期間他也堅守禮節(jié)直到叔父回來命令他脫下布衫。 江都之變,兄長虞世基將被殺,他抱著兄長痛哭不已,請求讓自己替長兄受死。虞世南不僅重情重義且視死若生。 輔佐君王之時,他敢于進諫、剛烈正直。山東及江淮遭水患,他勸諫太宗遵循道義,時刻警醒,不可因一時太平而驕傲懈怠。李淵駕崩,他勸阻太宗厚葬太上皇。“貞觀之治”他功不可沒。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太宗李世民感慨:“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憂不理!” 《蟬》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同是居高、共飲清露,李商隱的蟬卻是另一番心境。 因居高而難飽,悲嘆之聲又有誰愿聆聽。五更了,鳴聲漸漸無力幾欲斷絕,在一樹無情的、神采奕奕的碧綠面前也只是徒勞而已。 漂泊的生活如浮梗,荒蕪的家園早已雜草叢生。感謝這聲聲凄涼的蟬鳴,提醒著同樣舉家清貧的失意之人。 李商隱,幼年喪父,跟隨母親返回故里,身為長子他背負起照顧家人的責任。因為一手雋秀的楷體和斐然的文采,他開始傭書販舂,用自己的才能掙錢貼補家用。 舉家遷移洛陽后,深得令狐楚的賞識與器重,入其幕為巡官。因娶了與已故恩師令狐楚政治立場對立的王茂元之女為妻,陷入牛李黨爭令他的仕宦生涯大受影響。坎坷艱辛的仕途、愛妻離世、求援被拒,李商隱的晚年甚至想過遁入佛門。 人生如浮萍,浮浮沉沉乃常事,只是或起或落全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唯一能改變的是面對順境逆境時的心態(tài)。 《在獄詠蟬》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駱賓王,初唐四杰之一,七歲詠鵝的神童,因多次上書敢怒敢言“觸忤武后”而身陷囹圄,在獄中寫下這首對蟬的感嘆。 囹圄外傳來蟬鳴陣陣,平添囚徒思愁。當年那個意氣風發(fā)的黑發(fā)少年如今在獄中孤獨地吟唱白頭吟。 露水沉重難以展翅高飛,呼號的大風掩蓋了聲聲蟬鳴。一片冰清玉潔之心又有誰相惜。 出門寒門,七歲能詠詩,《詠鵝》人盡皆知,小小年紀就已才華出眾、名聲遠揚。天生一副俠骨義膽、直言不諱注定了他跌拓起伏的仕途和坎坷卻又坦蕩的一生。 那一篇討伐周武王朝的名作蕩氣回腸、豪情壯志,“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留下諸多千古名句。 一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令武則天嘆惜:“宰相得失此人?” 虞世南不在意秋風吹向何方,自在鳴唱;李商隱面對無情碧樹感激有蟬聲警醒;駱賓王背負沉重的秋露和迎面而來的怒吼狂風,唯有聲聲嘆息。 秋風蕭蕭,細風霏霏,歷史車輪碾過斑斕的枯葉不疾不徐向前駛?cè)ァ?/span>它,路過喧囂的雀躍,聽過稀疏的嘆息,穿過濃蔭的綠樹,看過皚雪的曠野,留下或深或淺的車轍,任憑暖日融融還是寒雨凄凄。 蟬,也是如此,在深深庭院的高枝上,在荒涼的陋屋前,在歡騰的鬧市里,在冰冷的鐵窗外,鳴聲忽高忽低,忽快忽慢,忽疏忽密,無關乎樹下或喜或悲的人來人往。 人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既然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不如一蓑煙雨任平生,管他歸去是否也無風雨也無晴。 ⊙版權(quán)聲明:本文來源于投稿,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