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課堂教學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愛在其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對高等學校而言,一門好課需要一個學校、一個學科、一個專業(yè)數(shù)年甚至數(shù)十年、一代人甚至幾代人長期積累與凝練、繼承與發(fā)展,其關鍵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而上好一門課則需要教師從入職到整個教師生涯在其教學與科研的過程中潛心鉆研、積極探索、用心體會、長期積累和統(tǒng)籌兼顧,其關鍵是教師個體。如果說上好一門課這棵參天大樹的土壤是學科和專業(yè)的話,教師個體就是這棵參天大樹的種子,愛則是種子的基因?;虻暮脡膬?yōu)劣取決于愛的三個方面:知曉愛什么,明晰為何要愛,踐行好如何愛。 二、知曉愛什么和為何愛是上好一門課的基礎和原動力 無論是對學校、學科還是對教師個體來說,上好一門課都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知曉愛的對象、明晰為什么要愛是該系統(tǒng)工程的起點,也是其努力的方向。愛教師職業(yè)、愛學生、愛自己、愛課堂教學(四愛)既是上好一門課的基礎,也是上好一門課不可或缺的四個方面。 1.愛教師職業(yè) 幸福的人生只有兩類:愛自己從事的工作和從事自己所愛的工作。只有能從工作中獲得樂趣和愉悅的人,才有可能將自己的顯能和潛能發(fā)揮到極致。盡管條條道路通羅馬,行行出狀元,但人的喜好、知識、能力優(yōu)勢是不一樣的。另一方面,作為選擇了教師職業(yè)的高校學人,作為園丁和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職業(yè),在當今也是受人羨慕的。高校教師職業(yè)值得學人追求和終生熱愛。在2013年公眾眼中最具幸福感職業(yè)排行中,教師職業(yè)排行前三位。 教師職業(yè)承擔著為人類、國家、社會、行業(yè)和家庭的未來培養(yǎng)人才的崇高使命。教師在從教過程中的言行舉止和喜怒哀樂及其體現(xiàn)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對學生——未來社會的棟梁產生直接和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高校教師更是如此。因此,對教師而言,立其身、踐其言、正其行是教師愛教師職業(yè)和愛崗敬業(yè)的不二選擇。 2.愛學生 學生作為學校的主體和教師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不論從法律、道德層面還是從職業(yè)、工作層面來看,愛學生是學校和教師理所當然和天經地義的責任和義務。 在法律層面,包括我國高校在內的世界高校都是收費教育,不是義務教育。在這個意義上,學生是消費者,是學校和教師的衣食父母,是上帝。為消費者提供貨真價實的優(yōu)質服務,是學校和教師應該履行的法律義務。 在職業(yè)和工作層面,學生是教師職業(yè)生涯和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盡管大學和大學教師承載有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多重任務,但教書育人始終是這些任務的核心和最終歸屬。同時,學生也是教師最佳互補合作伙伴,優(yōu)秀大學生是大學和大學教師最有價值的資源。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戴自海認為:“如果從美國最好的大學和最好的國家實驗室各挑選5名教授和研究員,看看誰的貢獻大,誰的研究做得更好,答案應該是大學教授”。與教師相比,學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躍、接受新事物快、敢闖、敢干、時間專一。斯坦福大學現(xiàn)任校長約翰·亨尼斯認為,大學最具創(chuàng)新活力的是大學生而不是教授。而與學生相比,教師淵博的學識、豐富的閱歷、從實踐中獲得的豐富經驗和教訓都是值得學生學習和借鑒的寶貴財富。學生的成長、成才、成功與教師的職業(yè)目標、事業(yè)追求和人生價值并行不悖、相輔相成。名師出高徒,高徒也出名師! 在道德層面,大學生成長過程中,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成型。幼稚、毛糙、易沖動、易犯錯誤、易走彎路是其固有特征,教師作為學長、師長和長者有責任示范、引導、指導、教導學生,寬容和糾正學生的瑕疵和過失。 師愛是教師愛學生的最佳途徑。師愛,不同于父母和祖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寵愛,也不同于虎爸狼媽型的“酷”愛,前者更多的是拘泥于現(xiàn)在,后者更多的是躋足于未來。師愛的本質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因材施教、立足現(xiàn)在和著眼未來,根據教育對象的特點和現(xiàn)狀進行有針對性的疏、導、堵和獎懲。 3.愛自己 所謂愛自己就是作為高校教師的學人,要明晰自己在大學和大學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擔當起大學和大學教育賦予大學教師的責任和義務。“大學之大,非謂有大樓之謂也,乃謂有大師之謂也”(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假如有一根圓木,你坐在一端,霍普金斯坐在另一端,這就是大學”(美國哲學家詹姆斯)。這些至理名言都深刻地揭示了大學教師在大學和大學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對大學教師而言,自省、自重、自強是愛自己的最好方式。 4.愛課堂教學 從世界上第一所大學創(chuàng)立(意大利的波羅尼亞大學,1097年)至今,課堂教學一直是大學教育的主要育人形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隨著大學功能逐漸從一元(傳播知識,19世紀初以前)→二元(傳播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19世紀初至20世紀30年代)→三元(傳播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社會服務,20世紀30年代至21世紀初始)→四元(傳播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社會服務+文化的交流與傳承,21世紀初始至今)的轉變,課堂教學在大學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受到學生、教師、學校、政府和社會的重視。自主創(chuàng)新、構建和諧社會和素質教育為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標。對大學生的成長而言,課堂教學如同一日三餐般的平凡和偉大;對大學和大學教師的生存和發(fā)展而言,課堂教學的好壞不僅是學校和教師工作的晴雨表,也深刻影響學校和教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熱愛課堂教學是對大學教師的基本職業(yè)要求。 課堂教學可區(qū)分為四種境界和四個層次。四種境界分別為:學生對課程甚至對教師產生逆反抵觸情緒——教壞了/低境界(下);教師教了多少學生就學到了多少——教死了/低境界(上);教師教的少學生學的多——教活了/高境界(下);學生成了教師課程或職業(yè)的追隨者——教化了/高境界(上)。四個層次為:念書-講書-侃書-品書,這與在教育界廣為流傳的一句英文表述大體相當,即Tell me, I will forget; show me,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learn; enlighten me, I can do.其意思與“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源自《荀子·儒效篇》)相近。所謂上好一門課應該定位在高境界和侃書、品書層次。 三、三要素聯(lián)動是上好一門課的根本保證 所謂“三要素聯(lián)動”是指:思想上,重視課堂教學;戰(zhàn)略上,教學科研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戰(zhàn)術上,用心的課前準備、豐富的課堂過程、及時的課后總結和反思。 1.思想上 思想上重視課堂教學是踐行好課堂教學的根基,其具體體現(xiàn)是時間上保證課堂教學、行動上投入課堂教學。對時間上保證、行動上投入課堂教學的政策底線不同高校不盡相同、不同教師也不盡相同。不少高校的量化指標是(即使是以科研為主的專任教師),每年至少應有1/2的工作時間是直接用于課堂教學和服務學生的,或每年至少應給本科生系統(tǒng)講授一門不少于32課時的基礎課、專業(yè)基礎課或專業(yè)課。 2.戰(zhàn)略上 教學科研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是大學教師和課堂教學的戰(zhàn)略定位和戰(zhàn)略選擇,也是高等教育教師與基礎教育教師本質區(qū)別所在。對高校教師而言,沒有高境界和高層次的科學研究難有高境界和高層次的課堂教學,對專業(yè)基礎課和專業(yè)課的課堂教學更是如此。 高層次科學研究以追求真理、創(chuàng)造知識和解決科學問題為目標,是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和對存在問題的宣戰(zhàn),在操作層面上主要受好奇心、靈感、直覺和國家目標、社會需求的驅使。然而,發(fā)現(xiàn)、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取得,在時間、空間、過程、走勢和結果方面均具有不確定性。只有經過反復科學研究磨煉、摔打的科研人員,才能真正體味學習和創(chuàng)造知識的細節(jié)和訣竅,才能真正詮釋嚴謹、求實、堅韌等科學精神和科學作風的真正內涵,這些親身經歷和支付了“高昂學費”、刻骨銘心的體驗以及因此而取得的發(fā)現(xiàn)、發(fā)明、創(chuàng)造甚至失敗,是使課堂教學和育人豐富、深刻、具有個性特色的關鍵,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潛能的催化劑。高境界和高層次的課堂教學和育人既需要有形教學條件等硬件為基礎,更需要教師所具有的上述“軟件”的支撐,沒有高層次的科學研究很難想象有高境界、高層次和個性化的課堂教學和育人。科研能使課堂教學更深刻和更富有個性,課堂教學能使科研更系統(tǒng)和更富有理性,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盡管教學與科研二者相關,但也存在根本的差別??蒲懈愫昧私虒W自然會好,教學搞好了科研也不會差,這兩種認識都是對科研與教學特質的誤讀、誤解和誤判。教學的本質是基于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基礎上的知識技能傳授、智慧啟迪和情操陶冶。在教學過程中,知識的接受和理解、技能的掌握和運用、智慧的啟迪和情操的陶冶是在雙方的交流溝通中潛移默化、耳聞目染地實現(xiàn)的。知識技能本身是船,施教者與被施教者之間的交流溝通是水,施教者要想把被施教者渡達期望的彼岸,只有船沒有水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蒲凶龅煤贸淦淞恐皇窃旌昧舜?,沒有水是不可能將船送達期望彼岸的。因此,上好一門課的戰(zhàn)略定位必須是教學科研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3.戰(zhàn)術上 在戰(zhàn)術上如何上好一門課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用心的課前準備、豐富的課堂過程、及時的課后總結和反思。 用心的課前準備??筛爬椤八膫€一”,即:一輩子、一學期、一周和一小時備課四個階段。 (1)一輩子準備什么?學習、收集、查閱與課程相關的科學領域和學科的科技積累、歷史和學科發(fā)展現(xiàn)狀、問題和未來走勢,構建與課程相關的素材庫、案例庫、文獻庫和圖表庫。這些是課程內容的土壤,只有土壤肥沃,課程的種子才能發(fā)芽生根、枝繁葉茂。顯然,土壤的準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師長期求索、終生積累。 (2)一學期準備什么?構思本門課程的教學思想、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的學時分配與總體安排;梳理、取舍、關聯(lián)、排序、整合每一講或每一章課堂教學的知識點與技能點、重點與難點、疑點與興趣點;撰寫和完成課程教案、制作和完成課程幻燈片和相關教具。無論是初次開課的青年教師,還是多次、長期重復上同一門課的中老年教師,這些準備工作都是必要和必需的。顯然,初次開課的青年教師任務更重、需要投入的時間、精力更大;多次、長期重復上同一門課的中老年教師也非常有必要在已有基礎上不斷充實、調整、優(yōu)化、完善上述內容。 (3)一周準備什么?準備每一講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的技術細節(jié)和實施方案。如:用什么教學方式(孔子型的課堂教學,訓教型;蘇格拉底型的課堂教學,思辨型;自主型的課堂教學)講授和表達本講的知識點與技能點、重點與難點、疑點與興趣點?用什么樣的教具、文字、圖表、聲音語言、肢體語言、設疑與幽默來承載教學內容、實施教學過程?每一講中的知識點與技能點、重點與難點、疑點與興趣點和時間節(jié)點如何契合?蘇格拉底型和自主型課堂教學的時間、速度、節(jié)奏、廣度、深度如何掌控?畫龍點睛、短小精悍的課堂插曲如何安排?可能的課堂意外如何把握等? (4)一小時準備什么?對本講內容和安排的瀏覽、快放或默講,準備好教具、衣著和一杯心儀的茶或咖啡。 何為用心?就是在課前準備過程中,特別是在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上,要心無旁騖、寧靜而致遠,盡情享受獲取知識、積累知識、梳理-傳承-傳授知識和創(chuàng)造知識的快樂。 豐富的課堂過程至少應包括七個方面,即:充沛的精力,飽滿的熱情;抑揚頓挫的聲音語言,聲情并茂的肢體語言;交互式的設疑與幽默;爛熟于心的教授內容、多媒體與板書;隨機應變的課堂范式;畫龍點睛、短小精悍的課堂插曲;講好緒論與結束語。靜而不死、活而不亂的課堂一定是豐富多彩課堂過程的結果。下面僅就講好緒論與結束語稍加展開。 緒論是一門課中最難講的一堂課,也是學生聽課率最高的課,必須下功夫講好。乏味的緒論必然使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失去興趣、喪失信心,為后續(xù)的課堂教學埋下隱患。緒論課的難講在于,教師必須站在領域與學科、理論與應用、歷史-現(xiàn)實-未來的高度,高屋建瓴地統(tǒng)攬課程內容的全貌,點評課程的形成與發(fā)展、內容與特色、矛盾與問題、功能與意義、現(xiàn)狀與前景以及該課程與相關課程、學科的聯(lián)系,讓學生覺得學習該課程有趣、有譜、有用。 如果說講好緒論是為了吸引學生能以飽滿的熱情來聽課、不缺課、不逃課的話,講好結束語則是為了用一雙無形的手抓住學生在課程結束后仍能對課程不離不棄,甚至與課程或課程中某些內容終身為伴。講緒論課中的瑕疵還有機會在后續(xù)課堂教學中糾正和彌補,講結束語課中如果留有瑕疵就根本沒有機會彌補。因此,講好結束語課更難,追求的目標更高。好的結束語課應具備兩方面的特色:以梳理課程內容(盤點珍珠)、提煉課程知識點(分類珍珠)、總結課程內容和知識點間的關聯(lián)和特征(設計、造型、制作珍珠項鏈)為切入點,揭示課程內容、知識點、概念、方法上的完美之處和瑕疵所在,展望其進一步探索和發(fā)展的方向,使學生從直覺與理性的沖突中、回顧與展望的交互中產生頓悟、反思、質疑,從而使學生產生課已盡、學無止的強烈震撼。緒論課如同撒網,結束語課如同收網,撒網不易,收網更難。 及時的課后總結和反思。主要包括的方面有:教學內容的取舍是否得當;教學內容的多少是否適宜;知識點與技能點、重點與難點、疑點與興趣點的提煉、聚焦和剖析是否切題中肯;教具、教學方法、教學藝術的運用是否得當;課堂插曲、課堂幽默的安排是否有喧賓奪主和嘩眾取寵之嫌;在課堂上,在哪幾處內容節(jié)點和時間節(jié)點上引起過學生的共鳴、沉思、遐想和質疑,學生的這些反響是源于課程內容的促動,還是起因于得體的教具、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的運用等。課后的總結和反思不僅僅是針對上課時教師與學生的行動與互動,更應該索源備課階段的點點滴滴。。一堂課、一門課、一學期和一學年常態(tài)化的課后總結和反思一定能將愛崗敬業(yè)的教師帶進高境界和高層次的課堂教學! |
|
來自: ht87 > 《教學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