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斂汗散組成 : 生黃芪、炒白術(shù)、五倍子、煅龍骨、煅牡蠣各等分 ,研成細粉備用。功用益氣斂肺、生津滋腎,清肺降火、斂肺止汗,益氣生津、收斂止汗五味子與五倍子合用,源于朱丹溪《丹溪心法》“黃昏嗽方”,功擅收肺保腎,“黃昏嗽者,乃火氣浮入肺中,不宜用涼藥,宜五倍、五味斂而降之”。二藥合用有金水相生、母子同補之義,寒溫并用,其功效倍于單味藥。 二、五倍斂汗散: 五倍子 45g,麻黃根 15g,龍骨 15g,煅牡蠣 15g。共研細末。先將臍部用溫水洗凈擦干,然后取散劑 10g,用適量食醋調(diào)拌,捏成圓形藥餅,敷于神闕穴。 五倍斂汗散方中五倍子味酸、澀,性平,長于斂汗固表。含有大量鞣質(zhì),與汗腺、消化腺接觸,可使腺體表面細胞蛋白質(zhì)變性或凝固,使腺體分泌減少,從而抑制汗腺分泌[3]。麻黃根歸肺經(jīng),能行肌表、實衛(wèi)氣、固腠理、閉毛竅,為斂肺固表止汗之要藥。龍骨、牡蠣斂陰潛陽,固澀止汗,另外,食醋味酸,更增其固澀之力。 三、斂汗散1、2、3號方其中: ①、1號方采用五味子與五倍子1∶1配比,益氣斂肺、生津滋腎,適用于氣陰兩虛為主。 ②、2號方采用五味子與五倍子1∶2配比清肺降火,斂肺止汗,適用于陰虛內(nèi)熱為主。 ③、3號方采用五味子與五倍子2∶1配比益氣生津收斂止汗適用于氣虛不斂為主 將五味子五倍子分別混勻后研末過500目篩陳醋調(diào)丸狀晚睡前敷神闕穴醫(yī)用膠布固定晨起后取下1天1次3天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朱砂/五倍子研磨成粉取適量溫開水調(diào)成稠糊狀貼于神闕穴每次46h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