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120個常見文言實詞用法集釋(中)

 user580 2019-09-05

(2019-09-04 19:46:37)
39.即(jí)
(1)動詞
①靠近,接近
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詩經(jīng)·衛(wèi)風·氓》)
②登上(帝位)
昭帝即位,數(shù)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書·蘇武傳》)
(2)副詞
①表時間的相連,相當于“立即”“就”“就要”
項伯即入見沛公。(《史記·鴻門宴》)
②加強肯定作用,相當于“就是”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
(3)連詞
①表假設(shè)。相當于“如果”“假設(shè)”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
②表讓步,相當于“即使”“縱使”“就算是”
即捕得三兩頭,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織》)
(4)介詞,表時間、地點,相當于“當”“就在”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史記·鴻門宴》)
推導(dǎo)提示:“即”(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的本義是“走近、靠近”,故引申為“立即、馬上、就”等義;“走近”高處就是“登上”之義了。
40.既(jì)
(1)動詞,完了,盡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韓愈《進學解》)
(2)副詞
①表時間的過去或動作的完成。已經(jīng),以后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過秦論》)
②表時間或行為承接,“不久”“一會兒”“后來”,有時和“而”連用
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祭十二郎文》)
③表范圍,“全”“都”
肴核既盡,杯盤狼藉。(蘇軾《赤壁賦》)
(3)連詞
①既然
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②既……且……,既……又……,表兩種情況同時存在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謀攻》)
(4)復(fù)合詞,既望:農(nóng)歷每月望日的第二天。望:天文學上指月圓的那一天;既:過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賦》)
推導(dǎo)提示:“既”(甲骨文字形是“吃完側(cè)身”之形)的本義是“盡、完”,由此引申出“已經(jīng)、既然”“全”等義。
41.假(讀音一:jiǎ)
(1)動詞
①借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②憑借,借助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
③寬容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史記·荊軻刺秦王》)
④給予
漢人未可假大兵權(quán)。(《譚嗣同》)
(2)形容詞
①虛假,假裝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②非正式的,代理的
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史記·項羽本紀》)
(3)連詞,相當于“如果”“假如”,多與“使”“令”連用
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報任安書》)
(讀音二:jià)
名詞,假期
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孔雀東南飛》)
推導(dǎo)提示:“假”的本義是“借”,“借”不是要“給”嗎?故有“給予”之義。借來東西(比如錢)當然就有了“憑借”;借來的東西不是真的屬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進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義。
42.間(讀音一:jiān)
(1)名詞
①中間,當中
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莊子·秋水》)
②期間
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
(2)量詞,房屋的最小單位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讀音二:jiàn)
(1)名詞
①空隙,間隙
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庖丁解牛》)
②機會
至京口,得間奔真州。(《〈指南錄〉后序》)
③(不多)時間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見蔡桓公》)
④間諜
秦間來入,趙奢善食而遣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動詞
①挑撥離間
讒人間之,可謂窮矣。(《史記·屈原列傳》)
②參與,介入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曹劌論戰(zhàn)》)
③間隔,隔斷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
④夾雜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
(3)副詞
①表時間,斷斷續(xù)續(xù)
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表方式,從小路(也可用作動詞)
從驪山下,道芷陽間行。(《史記·鴻門宴》)
③表情態(tài),秘密地,悄悄地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史記·陳涉世家》)
推導(dǎo)提示:“間”的本義是“門縫”,由此引申出“夾縫、空隙”之義;“小路”不是很像夾縫嗎?時間的“空隙”,即“空閑”;“夾縫”是在兩個事物之中的,故有“中間,當中”的意義,由此可引申出“間隔、參與、離間”等意義;“離間”再引申出“間諜”之義,間諜當然是“秘密”的。
43.見(讀音一:jiàn)
(1)動詞
①看見,看到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見面,會見
移船相近邀相見。(《琵琶行》)
③謁見,拜見
曹劌請見。(《史記·曹劌論戰(zhàn)》)
④召見,接見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名詞
①見識,見解
汝真女子之見。(《失街亭》)
②看見的東西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游褒禪山記》)
(3)用于及物動詞之前,有稱代動作行為的受事者的作用,譯為“自己”“我”
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孔雀東南飛》)
(4)副詞,用在動詞前表被動,相當于“被”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讀音二:xiàn)
動詞
①引見,使……見
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荷蓧丈人》)
②表現(xiàn)、出現(xiàn)、顯露
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推導(dǎo)提示:“見”的本義是“看見”,看見的東西多了,就會有“見識、見解”;至于“召見、謁見”等都與“看見”有關(guān),被看見即“出現(xiàn)”在別人眼前,后用作“現(xiàn)”;由其被動意義虛化出介詞“被”。
44.解(讀音一:jiě)
動詞
①剖開,特指解剖動物的肢體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
②解開
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fù)之全之。(《病梅館記》)
③解釋,解答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④理解,懂得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
⑤解救,消除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史記·荊軻刺秦王》)
⑥消解,緩和
太后之色少解。(《觸龍說趙太后》)
⑦溶解,溶化
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滿井游記》)
(讀音二:xiè)
“懈”的古字,懈怠
胡虜益解。(《史記·李將軍列傳》)
推導(dǎo)提示:“解”的本義是“分解動物”?!敖忉?、解說”道理時需要條分縷析;解說之后就會讓人“理解”,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加以思考,就會形成自己的“見解”;“分解動物”義后引申為“解開”一切糾結(jié)之物,故有“解救、消解”的意義;解開糾結(jié)之物后,糾結(jié)之物就會“松弛”下來,進一步引申為“懈怠”(心理上的松弛,后寫作“懈”)。
45.就(jiù)
動詞
①趨,赴
臣之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靠近,接近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③上(車、路)
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史記·荊軻刺秦王》)
④就職,赴任
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陳情表》)
⑤承受,接受
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報任安書》)
⑥成就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信陵君竊符救趙》)
⑦完成,成功
草創(chuàng)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報任安書》)
推導(dǎo)提示:“就”的本義是“走近、靠近、走上、趨向”,引申為達到目標的含義“成就、成功、完成”;走上領(lǐng)導(dǎo)崗位,就是“擔任、赴任”。
46.舉(jǔ)
(1)動詞
①舉起,抬起
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孔雀東南飛》)
②拿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③舉出,提出
聊舉數(shù)人以訓汝。(《訓儉示康》)
④舉行,發(fā)動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史記·陳涉世家》)
⑤攻克,占領(lǐng)
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
⑥推薦,選拔
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
⑦升起
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⑧完成,成功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孔雀東南飛》)
(2)形容詞
①全,合
大喜,籠歸,舉家慶賀。(《促織》)
②盡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史記·鴻門宴》)
(3)名詞
①舉動
榮祿密謀,全在天津閱兵之舉。(《譚嗣同》)
②科舉,科舉考試
有儒生柳毅者,應(yīng)舉下第。(《柳毅傳》)
(4)副詞,全部,都
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六國論》)
推導(dǎo)提示:“舉”的本義是“舉起、抬起”,這是一個“舉動”,活用為動詞即“舉行、發(fā)動”;“舉”有“由低到高”的含義,所以引申出“提拔、舉薦”之義,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義的“應(yīng)舉”;舉起東西應(yīng)該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進一步引申為“占領(lǐng)”之義;后又虛化為范圍副詞“全”。
47.絕(jué)
(1)動詞
①斷絕
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絕交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③橫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④停,止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
⑤絕命,死
我命絕今日,魂去尸長留。(《孔雀東南飛》)
⑥超越
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逍遙游》)
(2)形容詞
①達到極點的,不能超越的
以為妙絕。(《口技》)
②陡峭的
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
③隔絕的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3)副詞
①很,非常
佛印絕類彌勒。(《核舟記》)
②完全
而心目耳力俱窮,絕無蹤響。(《促織》)
推導(dǎo)提示:“絕”的本義是“繩索斷”,由此引申出一般意義上的“斷”;比喻引申出“橫渡”的意義;由“斷”義可引申出許多意義:與人斷絕關(guān)系叫“絕交”,氣斷自然就是“死,絕命”,路斷了當然就是“到了盡頭,極點”;由“到了極點”引申出程度副詞“極”和動詞“超越”(到了極點就是超越一切)之義。
48.堪(kān)
動詞
①經(jīng)得起,受得住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雨霖鈴》)
②勝任
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孔雀東南飛》)
③能夠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推導(dǎo)提示:“堪”的本義是“經(jīng)得起,受得住”,引申出“勝任”之義;虛化成助動詞“可,能夠”。
49.克(kè)
動詞
①戰(zhàn)勝,攻下
既克,公問其故。(《左傳·曹劌論戰(zhàn)》)
②能夠
克終者蓋寡。(《諫太宗十思疏》)
③克制,約束
克己復(fù)禮。(《論語》)
推導(dǎo)提示:克的本義是“戰(zhàn)勝、攻克”,后虛化為助動詞“能夠”。
50.類(lèi)
(1)名詞
①種類
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巖,亦此類耳。(《雁蕩山》)
②事例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史記·屈原列傳》)
(2)動詞
①類似,相似
佛印絕類彌勒。(《核舟記》)
②類推
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墨子·公輸》)
(3)副詞。大都、大多
近歲風俗尤多侈靡,走卒類士服,農(nóng)夫躡絲履。(《訓儉示康》)
推導(dǎo)提示:“類”的本義是“種類”,同一“種類”就是“同類”,同類事物當然就會有“類似,像”的地方。
51.憐(lián)
動詞
①哀憐,同情
可憐身上衣正單。(《賣炭翁》)
②疼愛,愛惜
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觸龍說趙太后》)
③愛戴
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史記·陳涉世家》)
推導(dǎo)提示:“憐”的本義是“憐憫”,憐憫不就是有愛心嗎?故引申出“疼愛,愛戴”之義。
52.彌(mí)
(1)形容詞,滿,遍
夜雪初霽,薺麥彌望。(《揚州慢》)
(2)副詞,更加,越發(fā)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六國論》)
推導(dǎo)提示:“彌”的本義是“彌補”,后虛化為表程度的副詞“更加”。
53.莫(mò)
(1)名詞,通“暮”,晚上(“暮”的本字)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
(2)否定性無定代詞
①沒有(誰)
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②沒有(什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魚我所欲也》)
(3)副詞
①表否定,不
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蜀道難》)
②表禁止,不要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孔雀東南飛》)
③表測度,或許
其事體莫須有。(《宋史·岳飛傳》)
推導(dǎo)提示:“莫”即現(xiàn)在的“暮”字,其字形表示太陽西沉在荒野草叢中,所以本義指“日落時分”,即“傍晚、黃昏”;由“日落”,太陽不見之義,引申出“沒有、無”的意義,進一步被借為否定性的代詞“沒有誰,沒有什么”。
54.乃(nǎi)
(1)代詞,你(們),你(們)的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動詞,表判斷,相當于“是”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史記·陳涉世家》)
虛詞用法見虛詞部分。
推導(dǎo)提示:“乃”主要有兩個基本義:一是代詞“你”;二是連詞“于是,就”。
55.內(nèi)(讀音一:nèi)
名詞
①里面
少時,簾內(nèi)擲一紙出。(《促織》)
②內(nèi)部,常指國內(nèi)、朝廷內(nèi)
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過秦論》)
③內(nèi)心
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離騷》)
(讀音二:nà,通“納”)
動詞
①讓進
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史記·鴻門宴》)
②放進
內(nèi)狼于囊。(《中山狼傳》)
③接納,收容
亡走趙,趙不內(nèi)。(《史記·屈原列傳》)
④繳納
百姓內(nèi)粟千石,拜爵一級。(《史記·秦始皇本紀》)
推導(dǎo)提示:“內(nèi)”的本義是“自外入內(nèi)”,由此引申出兩個基本的意義:一是“內(nèi)部、內(nèi)室”,二是“使進入,接納”,這一意義后寫作“納”。妻妾一般在內(nèi)室操持家務(wù),很少出門,故古人把妻妾稱為“內(nèi)”;后妻子的親屬也用“內(nèi)”稱呼,如“內(nèi)侄、內(nèi)弟”等。
56.期(讀音一:qī)
(1)名詞
①限定或約定的時間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
②日期,時候
死期至矣!(《促織》)
(2)動詞
①約定
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fā)。”(《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②期望,希望
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铘。(《察今》)
(讀音二:jī)
一周年,一整月。
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推導(dǎo)提示:“期”的本義是“一定的時間、期限”,所以引申為“時間、日期”“約會、約定”;由“日期”引申出“一整年、一整月”的意思;由“約會”引申出“期望”的意思。
57.奇(讀音一:qí)
(1)形容詞
①奇特的,罕見的
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游褒禪山記》)
②優(yōu)異、卓越、杰出的
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六國論》)
③珍貴的,稀奇的
昂其直,居為奇貨。(《促織》)
④出人意料的(措施或計謀),使人不測的
若兵來則出奇兵擊之。(《失街亭》)
⑤美好的,合宜的
今日違情義,恐此事非奇。(《孔雀東南飛》)
(2)動詞
①以……為奇
每聞琴瑟之聲,則應(yīng)節(jié)而舞,益奇之。(《促織》)
②認為……出眾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張衡傳》)
(讀音二:jī)
(1)數(shù)詞,表單數(shù)、零數(shù)或余數(shù)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核舟記》)
(2)形容詞,命運不好,運氣不好,常與“數(shù)”連用
以為李廣老,數(shù)奇,毋令當單于。(《史記·李將軍列傳》)
推導(dǎo)提示:“奇”的本義是“異乎尋?!?,“異乎尋?!闭f明是與眾不同的,獨特的,故有“單數(shù),不成雙”之義;由“不成雙”又引申出“命運不好”之義;在戰(zhàn)事上,則特指“措施或計謀出人意料”,其意動意義則是“以……為奇”。
58.遷(qiān)
動詞
①由下面移至上面,泛指遷移
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指南錄〉后序》)
②調(diào)動官職,一般指升官
安帝雅聞衡善術(shù)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張衡傳》)
有時也指降職
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琵琶行》)
③放逐,征發(fā)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過秦論》)
④變化,變動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蘭亭集序》)
推導(dǎo)提示:“遷”的本義是“變換地方,遷移”,“調(diào)職”正是換一個地方為官。
59.請(qǐng)
(1)動詞
①請求,請人做某事
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請求別人允許自己做某事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石壕吏》)
③謁見,問候
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不肯受。(《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邀請,約請
乃請賓客,約車騎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軍。(《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請示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五人墓碑記》)
⑥求救
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身以請。(《送東陽馬生序》)
(2)副詞,“請允許我”,“請讓我”,表示尊敬,不翻譯
璧有瑕,請指示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推導(dǎo)提示:“請”的本義是“請,請求”,后又引申出“邀請、請示、請教”之義。
60.窮(qióng)
(1)形容詞
①處境困難(走投無路),環(huán)境險惡
窮餓無聊,追購又急。(《〈指南錄〉后序》)
②不得志,不顯貴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滕王閣序》)
③貧困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2)動詞
①終了,窮盡,用盡
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病梅館記》)
②尋到盡頭
復(fù)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推導(dǎo)提示:“窮”的本義是“阻塞不通”,仕途上不通,則是“不得仕進,不能顯貴”;生活上“阻塞不通”,則是“生活困難,無依靠”;走到“阻塞不通”之處,當然就是“到盡頭”了,由此進一步引申出“走投無路”之義。
61.去(qù)
(1)動詞
①離開
欲呼張良與俱去。(《史記·鴻門宴》)
②距離
去北軍二里余,同時發(fā)火。(《赤壁之戰(zhàn)》)
③除掉,去掉
為漢家除殘去穢。(《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④前往,到……去
阿母謂阿女:“汝可去應(yīng)之?!?《孔雀東南飛》)
⑤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形容詞,過去的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琵琶行》)
(3)復(fù)合詞,去去:越去越遠,往前走了又走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雨霖鈴》)
推導(dǎo)提示:“去”的本義是“離開”,“離開”一個地方,當然就跟那個地方有了一定的“距離”;用于使動意義,“使……離開”,進一步引申即是“除掉,去掉”。
62.勸(quàn)
動詞
①勸勉,勉勵
果行,國人皆勸。(《勾踐滅吳》)
②勸說,勸告
時周瑜受使至番陽,肅勸權(quán)召瑜還。(《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推導(dǎo)提示:“勸”的本義是“勉勵”,后引申為“勸說、勸導(dǎo)”。
63.卻(què)
(1)動詞
①退,退回
相如因持璧卻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使……退,擊退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過秦論》)
③拒絕,推卻
卻之為不恭。(《孟子》)
④回頭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⑤去掉,消除
醫(y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傷田家》)
(2)副詞,表將要重復(fù)或繼續(xù)。還,再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
(3)連詞,表轉(zhuǎn)折
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旅次朔方》)
推導(dǎo)提示:“卻”的本義是“退,使……退”,“退”正是“不受,拒絕”的形象描繪;退后自然會“回頭”,這不正是頭的“轉(zhuǎn)折”嗎?故又虛化為表轉(zhuǎn)折的連詞。
64.如(rú)
(1)動詞
①往,到……去
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史記·鴻門宴》)
②順,符合
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③如同,好像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桃花源記》)
④及,趕上,比得上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鴻門宴》)
⑤按照
先生如其指,內(nèi)狼于囊。(《中山狼傳》)
(2)連詞
①表假設(shè),假如,如果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②表選擇,或者
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3)介詞,表時間,當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鴻門宴》)
(4)助詞,用于形容詞詞尾,表示“……的樣子”
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孟子·盡心》)
推導(dǎo)提示:“如”的本義是“像”。(取女孩學話很像大人,這是女孩學語言的先天優(yōu)勢,古人也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故“像”義“從女從口”)要“像”當然要“遵從,依照”一定的標準;才能、品行“像”某人,當是“比得上”他;既是“像”,當然還不是完全一樣,故又引申出“如果”義,表假設(shè);又因為“像”,便用作描摹事物的情態(tài)的詞綴“……的樣子”。
65.若(ruò)
(1)動詞
①像,好像
海內(nèi)存如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及,比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代詞
①表第二人稱,相當于“你”“你們”;做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鴻門宴》)
②表近指,“這”,“這樣”,“如此”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虛詞用法見虛詞部分。
推導(dǎo)提示:“若”的一個基本義是“像”,故“相同”“如果”“及,比得上”等意義的引申跟“如”相似,請參照上面的提示。
66.善(shàn)
(1)形容詞
①好的,善良的
咨諏善道,察納雅言。(《出師表》)
②友好的,親善的
不如因而善遇之。(《史記·鴻門宴》)
(2)名詞
①好人,好事,好的行為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勸學》)
②好的方法
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謀攻》)
(3)動詞
①交好,親善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史記·鴻門宴》)
②長于,善于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③做好,處理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wèi)靈公》)
④喜歡,羨慕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歸去來兮辭》)
⑤通“繕”,修治,引申為擦拭
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庖丁解?!?
(4)表示應(yīng)答之詞
王曰:“善!”(《鄒忌諷齊王納諫》)
推導(dǎo)提示:“善”的本義是“好,美好”;“有道德”“有本領(lǐng)”“做得對”當然是“好”,有道德的人是“好人”,有道德的事是“善事”;做好人做好事是與人“親善”,與人“友好”;美好的一切都是讓人“喜歡”的。
67.少(讀音一:shǎo)
(1)形容詞,數(shù)量少,不多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游褒禪山記》)
(2)動詞
①缺少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②削減,減少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治安策》)
③瞧不起,輕視
議者以此少之。(《晉書·陳壽傳》)
(3)名詞,少數(shù)人
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
(讀音二:shào)
(1)名詞,青年,少年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蘭亭集序》)
(2)形容詞
①年少,年輕
沛公曰:“孰與君少長?”(《史記·鴻門宴》)
②小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史記·陳涉世家》)
(讀音三:shāo)
副詞,表程度,稍微,略微
賓客意少舒。(《口技》)
推導(dǎo)提示:“少”的本義是“多的反面”,“時間短暫”就是時間少,進一步引申出年齡小的“少年,青年”的意義;把人看“小”了,就是“輕視,瞧不起”。
68.涉(shè)
動詞
①徒步渡水
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察今》)
②乘舟渡水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察今》)
③進入,到
驅(qū)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④經(jīng)過,經(jīng)歷
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報任安書》)
⑤漫步,散步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歸去來兮辭》)
推導(dǎo)提示:“涉”的本義是“徒步渡水”,由“渡”引申為“度過、通過”,進一步引申為“經(jīng)歷”;學習的經(jīng)歷是“涉獵,學習”,經(jīng)歷一些事情必然會與他人有“牽涉,關(guān)聯(lián)”。
69.勝(讀音一:shèng)
(1)名詞,勝利
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六國論》)
(2)動詞
①戰(zhàn)勝,取勝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六國論》)
②勝過,超過
此時無聲勝有聲。(《琵琶行》)
(3)形容詞
①優(yōu)美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
②盛大的
童子何知,躬逢勝餞。(《滕王閣序》)
(讀音二:shēng)
(1)動詞,禁得住,忍得住
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史記·鴻門宴》)
(2)形容詞,盡,完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寡人之于國也》)
推導(dǎo)提示:“勝”的本義是“禁得起,忍得住”,所以能堅持到最后(即“盡”)并“勝過、超過”他人而取得最后的“勝利”,勝利后當然要舉行“盛大的”慶祝宴會,勝利是“美好”的事,由此又引申為“優(yōu)美的(山水古跡)”。
70.識(讀音一:shí)
(1)動詞
①懂得,知道
識眾寡之用者勝。(《謀攻》)
②認識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
③識別,覺察
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孔雀東南飛》)
(2)名詞,知識,見識
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問說》)
(讀音二:zhì,通“志”)
(1)名詞,標記,記號
公拆襖,出珠授之,封識宛然。(《記王忠肅公翱事》)
(2)動詞,記住
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石鐘山記》)
推導(dǎo)提示:“識”的本義是“知道,認識,能辨別”,既然“知道”,當然就能“記住”;為了更好的記住事物,需要做一些“標記”,故又有“標記”的意義。
71.使(shǐ)
(1)動詞
①命令,派遣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史記·屈原列傳》)
②叫,讓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
③主使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記》)
④使喚
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孔雀東南飛》)
⑤出使
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名詞
①使命
周瑜受使至番陽。(《資治通鑒》)
②古代官名
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
③使者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連詞,假使,如果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魚我所欲也》)
推導(dǎo)提示:“使”有兩個基本義:一是連詞,“假使”;二是“叫,讓”。由“叫,讓”引申出“奉使命”(奉使命正是被“叫”去做事),進一步引申出奉使命的人“使者”。
72.是(shì)
(1)形容詞,正確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
(2)動詞
①認為……正確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問說》)
②是,表判斷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3)代詞,用以提前賓語,這,這個,這樣
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鐘山記》)
(4)助詞。做賓語前置的標志。
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推導(dǎo)提示:“是”的本義是“正直”,由此引申出事理的“正確”,其意動用法即是“認為……正確”;我們同意別人的看法會說:“是,是的,是這樣的。”故又引申出判斷詞“是”和指示代詞“這,這樣”。
73.適(讀音一:shì)
(1)動詞
①往,到
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石鐘山記》)
②女子出嫁
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孔雀東南飛》)
③順從,適合
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孔雀東南飛》)
(2)形容詞,舒適,滿足
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樂游原》)
(3)副詞
①恰好
從上觀之適與地平。(《雁蕩山》)
②剛剛,剛才
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孔雀東南飛》)
讀音二:zhé
動詞。通“謫”,被流放或貶職。
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史記·陳涉世家》)
推導(dǎo)提示:適的本義是“到……去”,到丈夫家去,就是“嫁”;古代女子“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由父母決定,毫無自主權(quán),故引申出“順從”之義,并進一步引申出“適應(yīng)”“舒適”“恰好”等義。
74.書(shū)
(1)動詞。書寫,記載。
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名詞
①文字,字條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史記·陳涉世家》)
②書信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石壕吏》)
③文書,名冊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木蘭詩》)
④書籍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送東陽馬
生序》)
⑤特指《尚書》,也可泛指一切經(jīng)書
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五人墓碑記》)
推導(dǎo)提示:“書”的本義是“寫,寫字”,用作名詞即為“字”;“信”“書籍”等都是一個字一個字寫成的,故又引申出“信”和“一般的書籍”等意義。
75.孰(shú)
(1)動詞,成熟
寒暑和節(jié),而五谷以時孰。(《荀子·富國》)
(2)形容詞
①仔細,周詳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煮熟到可食的程度
宰夫胹熊蹯不孰,殺之。(《左傳·宣公二年》)
(3)疑問代詞,誰、什么、哪一個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師說》)
推導(dǎo)提示:“孰”的本義是“誰”,后借作“熟”義,由此引申出“周詳”的意義。
76.屬(讀音一:shǔ)
(1)名詞
①類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左傳·曹劌論戰(zhàn)》)
②等,輩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鴻門宴》)
③親屬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與妻書》)
(2)動詞
①隸屬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②管轄,掌管
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扁鵲見蔡桓公》)
③系,是
而營哨各官,亦多屬舊人。(《譚嗣同》)
(讀音二:zhǔ)
動詞
①接連
然亡國破家相隨屬。(《史記·屈原列傳》)
②跟隨
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史記·項羽本紀》)
③連綴,撰寫
衡少善屬文。(《張衡傳》)
④通“囑”,囑托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⑤通“囑”,邀請,勸請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赤壁賦》)
推導(dǎo)提示:“屬”的本義是“連接”,“撰寫”正是把一個個字連接起來;“跟隨”也是連接的形象描述;跟隨某人自然“屬于”某人一伙的,“隸屬”當然是同一“類”被“管轄”的,“親屬”更是屬于同一類的。
77.數(shù)(讀音一:shù)
(1)名詞
①數(shù)目,數(shù)量
眾數(shù)雖多,甚未足畏。(《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②算術(shù),數(shù)學
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周禮》)
③法則,規(guī)律,命運
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
④技藝、方術(shù)
今夫弈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孟子·學弈》)
(2)數(shù)詞,表示約數(shù)
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寡人之于國也》)
(讀音二:shǔ)
動詞
①點數(shù),計算
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zāi)艘郧?shù)。(《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②列舉罪狀,加以斥責
數(shù)呂師孟叔侄為逆。(《〈指南錄〉后序》)
(讀音三:shuò)
副詞,屢次
范增數(shù)目項王。(《鴻門宴》)
(讀音四:cù)
形容詞,密,與“疏”相對
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寡人之于國也》)
推導(dǎo)提示:“數(shù)”的本義是“計算”,“數(shù)目”是“計算”出來的;計算成為一門技術(shù)就叫“算術(shù)”,并引申出一般意義上的“技藝”;“占卜”計算“命運、規(guī)律”等,故又有“命運、規(guī)律”之義;列舉罪狀,加以斥責當然就需要“計算”(一項一項指出);數(shù)目多了,就引申出“幾”“屢次,多次”“密”等義。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