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我們祖國的名稱,各族人民都為生活在這樣一個偉大的國度而感到自豪。但是“中國”這個名稱的內(nèi)涵,是有一個歷史演變過程的。 相傳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夏朝。上古時期黃河流域一帶的先民自稱''華夏'',或簡稱”華“ ,”夏”?!叭A夏”一詞最早見于【左轉(zhuǎn)】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楚失華夏''。唐代經(jīng)學家孔穎達疏:“華夏為中國也”。從字義上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族,也是漢族前身的稱謂,所以“華夏”至今仍為中國的別稱。 “中國”一名雖然早在3000年前已見于歷史文獻,但它原先只是一種地域概念。從夏、商、周開始到清代,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quán)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例如漢朝,正式國號是“漢”,匈奴在與漢朝交往的官方文書中也稱“漢”,而不稱“中國”;又如唐朝,正式國號是“唐”,吐蕃、回紇、南詔、渤海等政權(quán)與唐會盟的盟文中稱唐朝為“唐國”或“大唐國”,日本則稱中國為“唐土”。其后如宋、遼、金、元、明、清各朝,國號分別為“宋”、“遼”、“金”、“元”、“清”,而不叫“中國”。不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許多不平等條約上,署的國名都是“大清”。不過,明末清初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已開始稱我國為“中國”或“中華帝國”;當時和傳教士有交往的一些士大夫,也已用“中國”來稱呼自己的國家。這時的“中國”,顯然已是指稱與外國相對的有自己主權(quán)與疆域的國家。 但在古代,人們所說的“中國”,并不是現(xiàn)在的“中國”。“中國”,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國”的代名詞。在我國的文獻中,“中國”一詞有六種含義: 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指天子直接統(tǒng)治的王國。因天子直接統(tǒng)治的王國,一般都處在各諸侯國的中間,所以叫“中國”。后來又發(fā)展為凡是皇帝直接統(tǒng)治的地區(qū)都叫“中國”。 3.指中原地區(qū)。 4.指國內(nèi)、內(nèi)陸。清朝就把內(nèi)陸叫“中國”。 5.指諸夏族居住的地方。諸夏地區(qū)不僅居住著漢人,也住著許多少數(shù)民族,人們把這個地區(qū)叫“中國”。 6.指諸夏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從漢代起,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 歷史上“中國”的范圍,除了王朝之外,還應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權(quán)和部落。19世紀以來,“中國”則指我國的全部領(lǐng)土,與古代的不同。 真正以“中國”做為正式國名簡稱,是從一場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華民國開始的。從這時起,“中國”才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今天,“中國”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了,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上統(tǒng)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中國”(China)。 至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1949年成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將“中國”概念完善、充實到今天的含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