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文化聯(lián)盟簡介
貶寓在惠州的蘇東坡,其生活是非常艱苦的。他在從定州赴英州的貶謫途中就已經(jīng)是財物不繼的了,還特地向他的弟弟蘇轍要了七千錢,才解決了蘇邁等人的安家問題。到惠州后,還經(jīng)常缺米斷酒,多虧惠州太守詹范和循州太守周文之等人經(jīng)常饋送薪米,方解決其“廚無煙”的困境。到惠州將近一年,情況更為不妙,“衣食漸窘,重九伊邇,樽俎蕭然”,已經(jīng)到了“典衣作重九”,“落英亦可餐”的地步了??墒?,蘇東坡仍很樂觀。 當時的惠州經(jīng)濟比較落后,生活水平總體比較低。集市上每天只殺一只羊,除了賣給官府和有錢人家之外,普通人家是很難買到的。而蘇東坡又喜歡肉食,但又不敢和當官的爭,故只能和屠夫商量,請屠夫把官宦人家不要的羊脊骨賣給他。東坡不愧是一個美食家,他買回去之后,先把它煮熟,然后涂些酒和薄鹽,再放到火爐中去烤一烤,羊脊骨竟然酥、香無比。而蘇東坡卻吃得津津有味,說是“如食蟹螯,率數(shù)日輒一食,甚覺有補?!辈懶鸥嬖V蘇轍,弄得蘇轍也哭笑不得。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情。紹圣三年除夕前兩天的晚上,東坡和吳復古(遠游)道士坐在家里聊天,忽然感到饑餓難忍,于是便想到家中還有一些芋頭。但是,惠州人普遍不懂吃法,吃下去之后不是肚脹就會發(fā)瘴疾,故又有些害怕。吳遠游知道后便對他說:“此非芋之罪也。芋當去皮,濕紙包,煨之火,過熟,乃熱啖之,則松而膩,乃能益氣充饑。今惠人皆和皮水煮冷啖,堅頑少味,其發(fā)癢固宜?!卑凑者h游的方法,用火來烤,結(jié)果香松無比。東坡非常高興,對遠游贊口不絕,并寫下了《記惠州土芋》一文。真是“饑者易為食”。 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蘇東坡是不會坐以待毖的。他第一次貶謫到黃州時,因生活困匱,通過摯友馬正卿為他去郡中請得故營地數(shù)十畝,親自耕作,解決了生活上的困難,并深有體會地寫出了《東坡八首》詩歌。現(xiàn)在,他再次遇到困難了,就想到黃州的做法,親自耕種。于是,他便向王參軍借了半畝地來種菜。 蘇東坡種菜,和我們普通人種菜是不盡相同的。普通百姓種菜,全是為了解決生計問題,而東坡種菜,除了解決生計問題之外,更多的還是從文人角度出發(fā),把輕微的體力勞動當作是怡養(yǎng)性情的一種方式。有一天晚上下了大雨,他就想到他種的菜一定會長得很快。天剛微微發(fā)亮,他便急忙跑到菜園里去看,果然所有的菜都長得十分鮮嫩。他把鮮嫩的白菜比作羔豚,想到很快就可以享受到美味的菜羹。于是,他便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雨后行菜圃》一首: 夢回聞雨聲,喜我菜甲長。 平明江路濕,并岸飛兩漿。 天公真富有,乳膏瀉黃壤。 霜根一蕃滋,風葉漸俯仰。 未任筐筥載,已作杯盤想。 艱難生理窄,一味敢專饗。 小摘飯山僧,清安寄其賞。 芥藍如菌蕈,脆美牙頰響。 白菘類羔豚,冒土出蹯掌。 誰能視火候,小灶當自養(yǎng)。 你看,蘇東坡在生活如此困難的歲月,對生活仍充滿著希望,充滿著幻想,多么難能可貴?。∷峭ㄟ^勞動,獲得了勞動成果而體驗到人生樂趣的。所以他說:“吾與過子,終年飽菜,夜半飲醉,無以解酒,輒擷菜煮之。味含土膏,氣飽風露,雖粱肉不能及也。人生須底物,而更貪耶?”(《擷菜》) 蘇東坡在惠州不僅種菜,有時也會在菜園中種些人們常常服用的補藥,如人參、地黃、枸杞、甘菊和薏苡。關(guān)于人參,現(xiàn)在我們廣東當然不可能種植了。但是,在北宋時,遼國已經(jīng)占領(lǐng)了北方,上黨、遼東等產(chǎn)人參的地方已不屬北宋了,故南方也開始栽培人參。另外,也可能是因為當時氣候跟現(xiàn)在不同,比較寒冷,故南方亦可栽種人參。 東坡最為贊賞的是地黃和枸杞。他在重讀《抱樸子》時,對地黃的作用頗感驚訝?!侗阕印酚涊d了韓子用地黃來喂老馬的故事:韓氏曾以地黃、甘草哺五十歲老馬,結(jié)果連生三駒,活了130歲才死。后來,白居易寫《地黃》詩贊頌了地黃的作用,蘇東坡更是深信不疑,多次在與親友的通信中談到它的作用,請他們代買。所以,他到惠州后也種些地黃。 對于枸杞,蘇東坡認為它全身都是寶:嫩葉可以吃;老了,結(jié)了枸杞子,也可以吃;甚至他的樹根也可以煲湯吃。它不僅可以當蔬菜吃,而且藥用效果好,久服能令人輕身,能延年益壽。所以,他批評嶺南人不識寶,竟用枸杞來作籬笆,枸杞子成熟后也不去采摘,任其自由掉落;拆枸杞籬笆墻時還把枸杞當柴燒掉。所以,他到惠州后也種植枸杞,并用它來養(yǎng)顏待客(見《小圃五詠》)。 由于蘇東坡博學多才,所以他做什么事情都要講一個根據(jù),弄清楚他的作用之后才去做。做完之后,他又能以審美的態(tài)度去審視它,使它能產(chǎn)生怡情作用。如他對枸杞竟然產(chǎn)生了美好的且是豐富大膽的想象:“似聞朱明洞,中有千歲質(zhì)。靈厖或夜吠,可見不可索。仙人倘許我,借杖扶衰疾。”神話傳說中的千歲枸杞又叫仙人杖,而羅浮山朱明洞就有了,蘇東坡聽了多么高興,于是浮想聯(lián)翩,把普通的一棵枸杞寫得多么神秘而又充滿著仙氣。但,蘇東坡寫作之目的,是想“借杖扶衰疾”。美妙的神話是要為蘇東坡的現(xiàn)實需要服務(wù)的。 紹圣四年二月,蘇東坡的白鶴峰新居落成了,他不但在新居里面和周圍種上了各色各樣的花木,而且還種上了茶。他種茶的目的,也不僅僅是為了能提供物質(zhì)需要這個直接的功利目的,更主要的是把他當作移情觀賞的對象來觀照。他把茶移植到白鶴峰后,正好下了一場春雨,以后又連續(xù)陰了十多天。他就想到他的茶樹將會長得很好,長得很茂盛,自己就可以津津有味地享受到自己的勞動成果了。 蘇東坡就是這樣一個不知困頓的樂天派,他善于通過自己的勞動去獲得物質(zhì)和精神方面的雙重享受。而他的經(jīng)濟生活卻非常之艱苦。據(jù)他在給王仲敏的信中說:“某為起宅子,用六七百千,囊為一空,旦夕之憂也。有一折支券,在市舶許節(jié)推處,托勘請。自前年五月請,不得,至今云未有折支物?!彼?,林語堂說,當時的政府還少蘇東坡的錢,這是事實。 吃嶺南佳果心憂百姓 荔枝是嶺南四大名果之一。宋代以前,不少文人墨客都對荔枝贊頌過,比較著名的,要算是白居易的《荔枝圖序》和杜牧的《過華清宮》。蘇東坡,作為一個政治家、大詩人、美食家來說,對荔枝的了解當然是很多的。當他被貶到惠州后,品嘗了這“人間尤物”后,對荔枝便贊嘆不已,情不自禁地寫下了4首荔枝詩。而荔枝,也因為蘇東坡的贊美而更加聞名,更受人們寵愛。 蘇東坡在紹圣元年十月二日到達惠州后,次年三月四日,應(yīng)惠州太守詹范之邀,與王原等人游白水山佛跡巖,傍晚回到水北荔枝浦休息的時候,一位85歲的老農(nóng)知道眼前這位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蘇東坡時,就向他介紹了惠州的荔枝生產(chǎn)情況,還得意地向東坡介紹了他這個已經(jīng)經(jīng)營了三代人的荔枝園,并著重向東坡介紹了那核小如米的糯米糍,說它味甜如蜜,肉爽無比。他們一邊聊天,一邊飲茶,十分融洽。一會,太守一行要走了,老農(nóng)苦留不住。老農(nóng)指著那累累如芡實般大小的荔子對東坡說:“等到荔枝成熟了,您能提著酒再來游玩否?”東坡非常高興地答應(yīng)了他。晚上回到嘉祐寺后,久久不能入睡。當他聽到兒子蘇過誦讀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詩時,馬上想到惠州人民特別親切可愛,便情不自禁地把老農(nóng)邀請自己吃荔枝的事情寫進《和陶歸園田居六首》中:“君來坐樹下,飽食抱其余。歸舍遺兒子,懷抱不可虛?!笨梢娞K東坡不僅是喜歡荔枝,更是喜歡惠州人民了。 蘇東坡到惠州后,第一次吃到荔枝是在紹圣二年四月十一日。廣東的荔枝,有早熟和遲熟兩大類品種。四月份成熟的,屬于早熟品種,核大、較酸,佳品甚少。六月成熟的,佳品較多。可是,蘇東坡吃了這早熟的品種之后,就對荔枝贊嘆不絕了。他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中寫道: 南村諸楊北村盧,白華青葉冬不枯。 垂黃綴紫煙雨里,特與荔子為先驅(qū)。 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 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無,遣此尤物生海隅。 云山得伴松檜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盞酌桂醑,冰盤薦此赪虬珠。 似開江瑤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生涉世本為口,一官久已輕莼鱸。 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里真良圖。 這首詩極言贊美荔枝。首句以楊梅盧桔(即金桔)來烘托荔枝,接著便寫荔枝的殼和肉的顏色,其中“紅紗中單白玉膚”便暗用了白居易《荔枝圖序》的句子:“殼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一“紅”一“白”,對比鮮明,寫出了荔枝鮮美的顏色?!安豁毟有?,風骨自是傾城姝?!庇玫氖翘拼娙硕拍痢哆^華清宮》詩中的典故:“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相傳楊貴妃非常喜歡吃荔枝,但荔枝很難保鮮,所以唐玄宗命令官差日夜兼程從四川飛馬運送新鮮荔枝到長安。蘇東坡在這里用“傾城姝”這幽默、雙關(guān)的語言來贊美荔枝的“風骨”美。接著,東坡還極贊荔枝的味美:“似開江瑤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睎|坡在此詩句中還自注:予嘗謂荔支,厚味高格兩絕,果中無比,唯江鰩柱、河豚魚近之耳。你看,蘇東坡對荔枝的贊美已達到極致的程度了。他認為,在所有食品中,江鰩柱、河豚魚的味道是最好的,只有荔枝才可以和這兩類食品相匹敵。更為巧妙的、意味深長的,還是結(jié)尾那兩句,它暗用了“莼鱸”的典故:晉代張翰,見秋風起,想起了吳中家鄉(xiāng)的莼菜、鱸魚,便辭官回鄉(xiāng)。以后,人們便以“莼鱸”指代鄉(xiāng)味或鄉(xiāng)思。但,蘇東坡在這里卻反其意而用之。竟然說:這樣好的荔枝,如果我不是被貶謫到惠州,怎能吃得到呢?蘇東坡的曠達思想和諧謔性格,由此可見一斑。 不知不覺,兩個月很快就過去了。大量優(yōu)質(zhì)、味美的遲熟荔枝品種上市了。什么糯米糍、黑葉、桂味,滿街都是,應(yīng)有盡有。不久,龍眼也成熟了。當蘇東坡吃到這些自己以前從未吃過的美味佳果時,就想得很多:唐明皇寵幸楊貴妃,為了能讓楊貴妃吃上新鮮的荔枝,而差點亡國。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人的欲望和需求是多方面的。一個人,往往為了自己的一點嗜好而不惜代價。一個皇帝,如果他的癖好被臣子掌握了,悲劇不就馬上發(fā)生了么?于是,他由吃荔枝這件事想到了當朝一些官員爭新買寵之事,便一口氣寫下了《荔支嘆》這首千古名篇: 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顛坑仆谷相枕籍,知是荔支龍眼來。 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采。 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 永元荔支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無人舉觴酹伯游。 我愿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痍。 雨順風調(diào)百谷登,民不饑寒為上瑞。 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籠加。 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yǎng)口體何陋耶。 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 蘇東坡為了更好地說明他這首詩的意思,竟然作了三個注釋:在“無人舉觴酹伯游”句中注:漢永元中,交州進荔支龍眼。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騰死亡,罹猛獸毒蛇之害者無數(shù)。唐羌,字伯游,為臨武長,上書言狀。和帝罷之。唐天寶中,蓋取涪州荔支,自子午谷路進入。在“前丁后蔡相籠加”句中自注:大小龍茶,始于丁晉公,而成于蔡君謨。歐陽永叔聞君謨進小龍團,驚嘆曰:“君謨士人也,何至作此事!”在“今年斗品充官茶”句中自注:今年閩中監(jiān)司,乞進斗茶,許之。在“可憐亦進姚黃花”句中又自注:洛陽貢花,自錢惟演始。 這首詩的前半部,描繪了一幅塵土飛揚、死者滿途的荔枝進貢圖,并與“宮中美人一破顏”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深刻地揭露了漢唐以來以荔枝為貢品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后半部指責了錢惟演貢牡丹,丁謂、蔡襄貢茶,無異于李林甫為相時專事諂諛,都是爭新買寵,傷財溺民的暴政。在這首詩中,蘇東坡大膽地譴責了唐代宰相李林甫,宋代的丁謂、蔡襄、錢惟演爭新買寵的行徑,同時,又從心底里發(fā)出了“雨順風調(diào)百谷登,民不饑寒為上瑞”的愿望,從而把自己的愛憎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蘇東坡的《荔支嘆》一出,便在惠州百姓中傳開了。好些人都議論說,“想不到在這顆小小的荔枝上還有那么多故事!”大家都認為,受貶的蘇東坡,竟然在心里頭想的都是我們百姓的疾苦!難怪蘇杭的老百姓那么懷念他。 紹圣三年,也就是蘇東坡貶寓惠州的第三個年頭。當他再次吃上荔枝時,又有了與去年不同的感受,他感到惠州這個地方風景秀麗,民風淳樸,加上又有荔枝龍眼這些嶺南佳果,應(yīng)該是自己終老的好地方啊。于是,他又情不自禁地寫下了著名的《食荔支》詩: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桔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痛 失 知 己 的 愛 妾 王 朝 云 在古代的封建社會中,尤其是在北宋時期。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fā)動兵變,奪取了后周的政權(quán),建立了宋朝后。為了鞏固他的統(tǒng)治,除了集中一切軍政大權(quán)之外,還采取了厚俸的政策,他曾鼓勵官僚們“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保ā端问贰な匦艂鳌罚┰谶@一政策的鼓勵下,各級官員追求享樂之風盛,故姬妾的多少,便成為身份的標志。那時候,妻妾成群是上流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如著名詞人張先在80歲時還納妾。而蘇東坡卻一向保持樸素的家風。即使是在京城身份顯赫的時候,家妓也不過數(shù)人,與當時士大夫們比較起來,已顯得十分寒酸的了。更為難得的是,在蘇軾一生中,只先后娶過兩個妻子和一個侍妾,而且都是前妻死后才續(xù)娶的。這在當時來說,更是非常少有的了。 第一任妻子王弗知書達禮,是一個“敏而靜”的女性,這與蘇軾的坦直豪爽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但,剛?cè)嵯酀?,正好互補,促使了他們愛情的發(fā)展。在蘇軾剛踏入仕途時起了很好的賢內(nèi)助作用。夫妻兩人情篤意深??上У氖?,好景不長,王弗只活了26歲就去世了。所以,她死后十年蘇軾對她仍念念不忘,曾寫下了一首著名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穪淼磕钏?。后人稱,這首詞寫得情真意切,用詞寫悼亡,是蘇軾的首創(chuàng)。也有人說,這是抒寫男女之情的千古絕唱。第二任妻子王潤之,乃是王弗的堂妹。她質(zhì)樸賢惠,善于理家。她和蘇東坡一起,經(jīng)歷了遭受貶謫黃州的人生苦難時期,也經(jīng)歷了蘇東坡在朝廷任高官的榮寵生活。但不一定很理解蘇東坡的事業(yè)。當蘇軾在湖州被捕入獄時,王潤之竟然把蘇軾的書稿都燒光了,說都是這些東西惹的禍。所以,她充其量只能稱為一位合格的家庭主婦。故這兩位夫人都不能真正進入蘇軾的感情世界,只有侍妾王朝云才真正進入了蘇軾的感情世界。 王朝云,字子霞,錢塘(今杭州)人,相傳為歌女。當她12歲時,被當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收為侍女,直到蘇軾被貶到黃州后的第二年,王朝云已長成18歲的大姑娘了,在夫人王潤之的說服下,才納為侍妾。 王朝云漂亮、聰穎、能干。據(jù)史料記載,元祐初年,蘇東坡因舊黨宰相司馬光欲盡廢新法,而蘇東坡認為不可,應(yīng)該“參用其所長”,結(jié)果又被舊黨排擠到杭州去當太守,東坡心里悶悶不樂。一天,午餐后在房中捫腹徘徊,問侍女們說:“你們說說,我這肚子里面裝的是什么東西?”一個侍女搶著回答說:“學士的肚子里全是文章!”東坡聽后搖了搖頭。又一個侍女說:“您滿腹經(jīng)綸,都是些巧妙機關(guān)!”東坡也認為不對。輪到朝云,她卻從容不迫地說:“我看您學士是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立即捧腹大笑,認為只有王朝云才最能理解自己。王朝云的聰慧,由此可見一斑。 更為難得的是,自從蘇東坡外放到穎州、揚州的時候,家姬已陸續(xù)離開了幾個。等到他接到貶謫嶺南的誥命后,家姬和侍女幾乎都走光了,只剩下三兩個了。蘇東坡的心腸是非常慈善的,認為南蠻瘴癘之地,常人都難于生存,更何況是弱女子?所以,他決計將所有的姬妾全部遣散。在這個時候,惟獨王朝云不肯離去,并責怪蘇東坡:王夫人已經(jīng)去世了,我不跟隨你去,你這個孤獨的老翁誰來照顧?堅持一定要跟隨東坡南行。王朝云的勇毅行為使東坡大為感動。 到了惠州之后,由于蘇東坡是一位貶官,不得簽署公事,又沒有親戚來敘舊,偶爾才有朋友來聊聊。因此,有時也感到十分無聊。在這種情況下,蘇東坡便會從心底里感激王朝云對他的忠誠。 蘇東坡平生最崇拜白居易,覺得自己與他有許多相似之處:進士出身,做過杭州太守,都是翰林院學士,都是詩人。所以有“出處依稀似樂天”的詩句。但是,白樂天晚年退休在洛陽,過著閑適的生活,這是自己望塵莫及的。如今自己被貶到惠州來了,過著囚徒式的生活。但,有一點是勝過白居易的。這就是有王朝云的愛。白居易晚年蓄養(yǎng)了兩位姬妾:樊素、小蠻。樂天曾寫詩贊美過她們:“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意思是說她們長得很漂亮:嘴似櫻桃,腰似楊柳,并能歌善舞??墒?,她們不愛白樂天。明智的樂天最后只得讓她們離開了。而王朝云卻一直堅定地追隨自己,不畏艱險,跋涉4千余里,從北國的定州來到瘴癘之地惠州,一直關(guān)照著自己的起居飲食。白居易有這樣的福分嗎?沒有。所以,蘇東坡到惠州才一個多月,當他讀了《樂天集》時,便忍不住寫下了《朝云詩并引》: 世謂樂天有《鬻駱馬》、《放楊柳枝》詞,嘉其主老病,不忍去也。然夢得有詩云:“春盡絮飛留不住,隨風好去落誰家。”樂天亦云:(小蠻)“病與樂天相伴住,春隨樊子一時歸?!眲t是樊素竟去也。予家有數(shù)妾,四五年相繼辭去,獨朝云者,隨予南遷。因讀樂天集,戲作此詩。朝云姓王氏,錢塘人。嘗有子曰干兒,未期而夭。 不似楊枝別樂天,恰似通德伴伶玄。 阿奴絡(luò)秀不同老,天女維摩總解禪。 經(jīng)卷藥爐新活計,舞衫歌扇舊因緣。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陽云雨仙。 這首詩引用的典故比較多,不好理解。但我們可以把它們簡化來理解。第一聯(lián)(首聯(lián))是說,王朝云不像白居易的侍妾樊素、小蠻那樣,最終還是離開了白居易,而是像通德伴伶玄那樣,緊緊跟隨著我來到了惠州。第二聯(lián)(頷聯(lián))是說,可惜的是,王朝云生的兒子蘇遯不能和朝云一樣生存下來,值得安慰的是,朝云總是陪伴著我。第三聯(lián)(頸聯(lián))又說,朝云到惠州后,由于水土不服,經(jīng)常生病,平時不是念經(jīng)就是煎藥。但,她還經(jīng)常作為一位歌手,為東坡唱詞。最后一聯(lián)(尾聯(lián))反用秦觀的詩意,說:即使王朝云學佛成功,將隨他(秦觀)到海中的蓬萊仙山去了。但,朝云也不會滿足于作巫山的仙女的,她還是會來陪伴我的。從這首詩可以看出,蘇東坡對王朝云是多么感激和多么信賴啊! 第二年(紹圣二年)端午節(jié),王朝云33歲生日。東坡為了感激朝云的知遇之恩,又寫了《殢人嬌·贈朝云》詞一首: 白發(fā)蒼顏,正是維摩境界??辗秸桑⒒ê蔚K。朱唇箸點,更髻鬟生彩。這些個,千生萬生只在。 好事心腸,著人情態(tài)。閑窗下,斂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學紉蘭為佩,尋一首好詩,要書裙帶。 但是,蘇東坡仍嫌不足以表達他對王朝云的感激和贊美之情,于是又寫下了一首新詞《浣溪沙·端午》: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繞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你看,在這些詩詞中,蘇東坡把王朝云比作散花的天女,而把他自己比作維摩,可見他們的親密關(guān)系。另外,東坡盛贊朝云不僅人長得漂亮,而且心地非常美好。但,這樣寫還不夠,還不足于表達蘇東坡對王朝云的感激之情。紹圣三年端午節(jié)前,蘇東坡竟然用生日口號這種極端莊重的形式來表達他對王朝云的愛和感激之情。 本來,口號這種文字只用于皇帝、皇后、太后、妃子這些人的生日,或者國家的典禮大節(jié)??谔栆话阌珊擦只蛴忻麣獾拇蟪紒韺懀瑢懞弥笙冉o樂工們排練,在朝廷宴會上由樂工演唱。這種文體又稱“致語口號”,前面一段駢文稱為致語,后面的近體詩(或律或絕,多為七言)一首為口號。所以,在民間是見不到的。 現(xiàn)在,蘇東坡竟然要給王朝云寫致語口號了。東坡在致語中說:王朝云像天上的女神織女,暫時來到人間。她來到南海之濱惠州,一住就是三年。令人可喜的是,她青春不老,容貌美得像鮮花一樣…… 寫完了致語,東坡又寫下了8句口號: 羅浮山下已三春,松筍穿階晝掩門。 太白猶逃水仙洞,紫蕭來問玉華君。 天容水色聊同夜,發(fā)澤膚光自鑒人。 萬戶春風為子壽,坐看滄海起揚塵。 這8句口號用典也比較多,首聯(lián)比較淺顯,是說他們到惠州已是第三個年頭了,生活得很悠閑自在。頷聯(lián)第一句用《獨異志·梁玉清》之典,意謂自己帶著嘲云貶居惠州;第二句又用《崔少玄本傳》之典,玉華君乃道教傳說中的女仙。意思是說,在生日的宴會上,大家都來祝賀王朝云。頸聯(lián)是實寫王朝云的神態(tài)美和外貌美。尾聯(lián)是說,在春日里,大家舉酒為王朝云祝壽,讓我們都健康地活著,靜觀世事的變化吧。 寫完之后,蘇東坡深有感觸地說:“過去,我為皇帝、皇后們寫的致語口號,大多數(shù)不是我自愿寫的。身為翰林,身不由己,沒有辦法呀?,F(xiàn)在,我為愛妾寫致語口號,是我樂意干的事?!闭f完,就命朝云按曲子唱了起來。 在惠州,王朝云作為一位歌手,經(jīng)常為東坡唱些歌或詞,以慰其寂寞愁苦的心情。據(jù)有關(guān)資料介紹,當他們到惠州后的第二年秋天,嘉祐寺開始變涼了,戶外樹木的葉子有些變黃了,有些已開始脫落了,周圍的環(huán)境有些凄涼。蘇東坡與王朝云閑坐在一起,頓時覺得心里沉悶。于是,東坡便命置酒,央求朝云為他唱一闋他最心愛的,也是他貶惠前填寫的《蝶戀花·春景》詞: 花褪殘紅青杏少,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朝云站了起來,清一清嗓子楞楞地站在那里,卻一個字也唱不出來。蘇東坡走到她身旁,低聲問她是什么原因。王朝云卻低下了頭,眼淚簌簌地掉了下來。過了一段時間,王朝云才平靜下來,低聲地說:“奴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無處無芳草’這兩句?!?/p> 蘇東坡聽了,便佯作歡心,大笑著說:“我正悲秋,而你怎么卻傷起春來呢?” 實際上,蘇東坡聽王朝云這樣一說,就更加感到王朝云理解自己、關(guān)心自己,是自己人生難得的知音。因為這首詞的主旨,是借傷春抒發(fā)詞人坎坷牢落的人生遭際的。它化用了屈原《離騷》中“何所獨無芳草兮,又何懷乎故宇”的詩句,所以,這首詞表達了東坡與朝云兩人的共同感受和體悟。頓時,蘇東坡心里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事后追憶,這是朝云死亡的先兆。 果然,好景不長。紹圣三年六月,惠州發(fā)生了一場瘟疫。王朝云到惠州后,由于水土不服,身體本來就不太好,經(jīng)常生病,雖然蘇東坡懂得醫(yī)學,經(jīng)常給朝云抓些中草藥吃。但,由于王朝云身體的抵抗能力差了,加上她學佛,不喝酒,故便沒有喝嶺南人認為可以抵御瘴疾的桂酒,因而不幸染上了瘟疫。 王朝云終于不治,于紹圣三年七月五日卒于嘉祐寺。這段時間,由于蘇過到河源去購買營建白鶴峰新居的木料,故暫時沒有下葬,直到八月初回來后,才在八月三日把王朝云葬在惠州西湖孤山上的棲禪院旁,蘇東坡親作墓志銘。 朝云死后,東坡非常悲痛,食不甘味,睡不安穩(wěn)。為了表達他對王朝云的思念,他又依《朝云》詩韻寫了《悼朝云》詩一首: 苗而不秀豈其天,不使童烏與我玄。駐景恨無千歲藥,贈行惟有小乘禪。 傷心一念償前債,彈指三生斷后緣。歸臥竹根無遠近,夜燈勤禮塔中仙。 在這首詩中,蘇東坡痛感自己沒有回天之力來挽救王朝云的生命,現(xiàn)在只能用《金剛經(jīng)》四偈來給她送行了。朝云生前給了東坡許多好處,前債難以償還,東坡只能夜夜提著燈籠去祈求大圣塔中的仙佛保佑朝云了。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蘇東坡對王朝云的死是非常痛苦的。以后,他又在《和陶和胡西曹示顧賊曹》詩中把王朝云比作“長春花”和“黃菊”,還借《左傳》中重耳的典故,極贊王朝云不顧個人安危,毅然跟隨東坡南遷的高貴品質(zhì)。還寫了一首著名的梅花詞《西江月》,用“玉骨”、“冰姿”來比喻梅花,然后又借梅花來比喻王朝云,說王朝云是貌姑射山上的仙女,身材美和心靈美。在這一年重陽節(jié),蘇東坡特別寂寞,他登上嘉祐寺旁的小山,看見山下那些已經(jīng)黃了的茅草,在秋風的吹拂下,掀起了一陣陣的波浪,頓時感慨萬千,悲傷至極,寫下了《丙子重九二首》:“今年吁惡歲,僵仆如亂麻。此會我雖健,狂風卷朝霞。使我如霜月,孤光掛天涯。西湖不欲往,暮樹號寒鴉?!?/p> 王朝云死后,蘇東坡就再沒有娶妻了,終老鰥居。 官員和百姓喜探蘇東坡 蘇東坡是哲宗皇帝欽定的“罪臣”,從4千多里的定州貶到惠州來安置,一路上對嶺南這“瘴癘之地”是懷著恐懼的心理的。但他在思想上作好了準備,決心像上一次貶謫黃州一樣,“不敢復與人事”,“不敢作詩與文字”,“雖骨肉至親,未肯有一字往來,有書與之亦不答”??墒牵坏交葜?,就讓他感動了:惠州人民不僅沒有把他當作罪臣來看待,還在碼頭、街道列隊圍觀歡迎呢。到惠州府衙報到后,太守詹范也沒有把他看作被貶逐的罪臣,還把他一家人安排到三司行衙中皇華館內(nèi)的合江樓居住,這更使蘇東坡感激不已。 過了20天,想不到程鄉(xiāng)縣令侯晉叔、歸善縣主簿譚汲竟然來拜訪他,把東坡譽為當代的謫仙人李白,并邀他去游水北的大云寺。東坡高興得不得了,帶上了他人贈送的“萬家春”酒。大家圍坐在草地上,舉杯勸酌,在情投意合的氛圍中,蘇東坡情不自禁地寫下了《浣溪沙》詞一首。 蘇東坡在惠州,不覺已過了3個月了,已是紹圣二年春節(jié)了。春節(jié)后,很快又是元宵節(jié)了。這些節(jié)日,對我國民間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熱鬧的。舉家團聚,送舊迎新,是每個中國人不可缺少的傳統(tǒng)活動內(nèi)容。可是,今年春節(jié)對于蘇東坡來說,是一落千丈,反差太大了。前年春節(jié)在京城,在皇帝身邊度過;去年春節(jié)在定州府度過,自己還是一州之長;而今年春節(jié)呢,自己卻變成了一個囚徒,在破敗的嘉祐寺中度過。正在苦悶之際,想不到在元宵節(jié)這天晚上,惠州太守詹范竟然帶了酒和一幫人到嘉祐寺來探訪蘇東坡。他們在桄榔林下設(shè)下了酒席,還叫王朝云、蘇過來陪坐聊天,東坡與太守不時對飲,不時閑話人生,感情十分融洽。正當酒過三巡,蘇東坡有點醉意的時候。突然間,喧囂的鑼鼓聲又向嘉祐寺逼來。一會兒,只見一頭五彩斑斕的獅子向桄榔林間走來,獅子后面跟著一對人馬。醒獅隊一到詹太守和蘇東坡面前,便向他們分別拜了三拜,拜完之后便在空地上舞了起來。原來,詹太守看見蘇東坡在嘉祐寺寂寞,特地叫了醒獅隊來助助興,給東坡拜個年。正當蘇東坡十分高興的時候,賈道人又帶來了一幫年輕人過來助興,你一杯,我一杯,竟把詹太守帶來的“萬戶春”酒喝得所剩無幾了。蘇東坡特別高興,異鄉(xiāng)遇知己,孤獨感頓時消失,觸景生情,一首《上元詩》便脫口而出。 詹太守對蘇東坡的敬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他不僅僅敬重這位曾是朝廷高官的蘇軾,更主要是敬重東坡的人品和學識。他那“不以一身之禍福,易其憂國憂民之心”的品格,是令詹太守敬仰得五體投地的。詹太守知道,文人是喜歡游山玩水的,尤其是像蘇東坡這樣的大詩人,見到了奇異的山水后,肯定會詩興大發(fā)的。于是,他決定邀請?zhí)K東坡去游覽白水山,讓他對惠州的山山水水有更深刻的認識。紹圣二年三月四日一早,詹太守便邀請東坡父子游覽了惠州著名的風景區(qū)白水山湯泉。 周彥質(zhì),字文之,循州太守,一向與東坡友善。當蘇東坡貶惠后,生活比較困難,周文之便堅持不斷地給他送些米,送些酒,使他能在經(jīng)濟上度過難關(guān)。他治循有政績,有較好的聲譽。紹圣三年五月,周太守興建的一座廳堂快竣工了,想請東坡題個榜銘。于是,他便請人畫了廳堂的建筑圖及地形圖,派人給蘇東坡送去。東坡一看,靈感馬上涌上心頭,馬上提筆寫下“默化堂”三字,并給周文之修書,鼓勵他順乎自然規(guī)律,提高領(lǐng)導藝術(shù),把循州治理得更好。 詹太守離任后,方子容接任了惠州太守之職。方太守繼續(xù)推行了詹太守的美政,實行便民政策,惠人稱好。為了使惠州官吏和百姓能有一個好的休息地方,方太守重修了故相惠公堯佐所建的野吏亭。完工后,特地請?zhí)K東坡為之作了《野吏亭記》。 紹圣四年二月,蘇東坡在白鶴峰的新居落成了。這時,循州太守周文之正好罷任,他特地到惠州來探望東坡。周太守到惠州后,便與方太守聯(lián)系好,一起到東坡的新居去祝賀。大家互相唱和,弄得蘇東坡也只好破戒作詩唱和,熱鬧了好幾天。 蘇東坡貶寓惠州期間,前來探望他的官員主要是鄰近惠州的為多。但,據(jù)今人孔凡禮先生編著的《蘇軾年譜》記載,蒼梧太守李亨伯(安正、安止)在紹圣元年十二月曾來探望過蘇東坡。至于用書信和蘇軾聯(lián)系的,或是派人給東坡送酒送米的,那就更多了,如比較著名的就有章質(zhì)夫、王仲敏,等。 由于北宋時期是一個尚理的時代,也是儒道釋三教融合的時代,所以蘇軾精通儒道釋三教。在王安石變法中,由于蘇軾與王安石的政見不同,故屢請外任,而每一次外任,都與僧人道士來往密切,喜談佛道。尤其是在蘇杭,蘇軾有一幫非常友好的僧道朋友。故當他貶謫到惠州后,與他相好的僧人道士知道后,便不遠萬里從蘇杭和成都等地來探望他,計有:卓契順、法舟、法榮、吳復古、吳惟忠、法芝(曇秀)、惠誠,等。參寥子(道潛)也一直堅持要來探望蘇東坡,由于年紀很高了,才被蘇東坡制止住了。東坡曾說過:“吳越多名僧,與余善者常十九?!边@些名僧名道不遠萬里來探望他,不僅給東坡帶來溫暖,還可以切磋佛理道義,排遣心中的煩惱。 有兩件事是非常感人的。 其一是,蘇東坡貶寓惠州一年多后,住在江蘇宜興的兩個兒子很久沒有得到父親的消息了,很是擔心。蘇州定慧院的卓契順知道后,就對蘇邁說:“你擔心什么?惠州又不在天上,我一直走,總會到嘛。我去為你討個書信回來?!闭f完,馬上啟程惠州。經(jīng)過長途跋涉,翻山越嶺,風餐宿露,終于在紹圣三年三月二日抵達惠州。而這時的卓契順,已是面孔烏黑,雙腳已磨起了許多老繭了。卓契順一邊代蘇州定慧長老守欽致問候之意,一邊從懷中取出長老守欽的問候信和詩歌《擬寒山十頌》。起初,東坡非常驚奇,因為蘇軾曾在江浙一帶生活過很長時間,多次經(jīng)過蘇州,但不知道怎的會不認識守欽長老?,F(xiàn)在,他竟然派他的門徒來問候自己,故感到有些愕然。但,當他看了信和讀了詩后,對守欽長老就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了。東坡認為,守欽長老的詩歌寫得很好,語言警辟,沒有世人所說的“郊寒島瘦”的毛病,對十首詩歌贊嘆不已。隨后,便依韻唱和,寫了《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八首》。在和詩中,他和守欽長老談禪論道,詼諧地稱自己是“小乘禪”,并說自己“從來性坦率,醉語漏天機。相逢莫相問,我不記吾誰?!闭f自己“少壯欲及物,老閑余此心”,到惠州后,為惠州百姓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好事。 卓契順在東坡家住了十天,要回去復命了,蘇東坡問他有什么要求。剛開始,卓契順堅持說沒有什么要求,如果有所求的話,那就不是來這里了,而是跑京城大戶人家了。東坡對他長途跋涉來到卻空手而回感到不安,反復追問,最后,卓契順才說:“過去有個蔡明遠,只不過是個小小的校尉。當時顏魯公被困在江淮一帶,沒有糧食吃,明遠去救濟他。魯公感激他的救命之恩,就送了一幅書法給他,結(jié)果天下人都知道有個蔡明遠?,F(xiàn)在我卓契順雖然沒有來救濟你,但是,不遠萬里而來,您可否按照蔡明遠這個先例,給我寫幾個字?”東坡聽了非常高興,馬上給他書寫了陶淵明的《歸去來辭》,鄭重地送給他,并希望卓契順也能像蔡明遠那樣,因為這篇文章而流傳于后世。 另一個故事是曇秀道人從揚州來探望蘇東坡。曇秀和蘇東坡是好朋友,三年前蘇東坡在揚州做太守時就與曇秀認識了,并有詩歌唱和,所以東坡對他的印象很好。紹圣四年正月,當曇秀從揚州來到惠州來探望蘇東坡時,東坡非常高興,馬上回憶起當年他們在揚州作詩唱和的樂事:一天,蘇東坡和晁無咎、曇秀一起同一只船送客人到山光寺??腿穗x別后,東坡醉臥在舟中,道人曇秀突然詩興大發(fā),即席吟詩:“扁舟乘興到山光,古寺臨流勝氣藏。慚愧南風知我意,吹將草木作天香?!庇悬c醉意的蘇東坡聽后便半躺半坐、半醉半醒地和道:“閑里清游借隙光,醉時真境發(fā)天藏。夢回拾得吹來句,十里南風草木香?!爆F(xiàn)在,曇秀從揚州來到惠州,故人重逢,當年和詩的情景馬上浮現(xiàn)在眼前,所以東坡就鄭重其事地記下了這件事。 曇秀在惠州住了十多二十天,亦要回去了。東坡就問他要帶些什么東西回去。曇秀說:“惠州鵝城的清風,您居住的白鶴峰的明月,我會把它們送給每一個人??上鼈兪强床灰?、摸不著的?!碧K東坡一聽,便馬上笑呵呵地說:“你很聰明,你不好意思向我要,是嗎?”停了一會,蘇東坡就說:“這樣吧,不如拿幾幅字回去,每人給他一張。但我首先要聲明,這是我亂說的,里頭可能有災禍。”于是,東坡便將兒子蘇過寫的《送曇秀》送給他。 蘇東坡在僧人道士中有非常高的威望,他們知道東坡貶惠后,好些人都不畏艱險,長途跋涉來看望東坡,有一個四川老鄉(xiāng)還死在新州的路上。而東坡亦以過人的智慧贏得他們的信賴和敬仰。更為有趣的是,當他知道吳子野絕粒不睡時,便和兒子蘇過、道人曇秀、陸惟忠都寫詩去戲弄他,說吳子野不吃不睡,快成“五通仙”了。意思是說,吳子野最終可以達到無生無死的境界了。蘇東坡就是這樣,與僧人道士相處得非常好,大家都毫無機心。難怪蘇東坡說,有道之人,果在世外。 蘇東坡作為北宋時期的大文豪,自幼就有濟國救民的抱負,肯定是不愿意長期留在嶺南貶所的。因為要施展自己的才華,就必須返回中原去。 可是,當蘇東坡從他的弟弟子由那里得知北歸無望時,他的態(tài)度就不同了,他在給程正輔的書信中就這樣寫道: “北徙已絕望,作久計矣?!_歲忽將一月,瞻奉無時,臨書惘惘。兄北歸,別得近耗否?……” “某睹近事,已絕北歸之望。然心中甚安之。未說妙理達觀,但譬如元是惠州秀才,累舉不第,有何不可。知之免憂?!?/p> “兄去此后,恐寓行衙,亦非久安之計,意欲結(jié)茅水東山上,但未有佳處,當徐擇爾?!?/p> 從這三封信中我們可以看到,蘇東坡貶惠后,一直是希望能返回中原的,直到確信不能回去了,才下定決心修筑自己的新居的。 蘇東坡為什么要下決心修筑新居呢?其中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蘇東坡流寓惠州后,一無所有,連一塊立錐之地也沒有。初來之時,幸得詹太守關(guān)照,在合江樓住了十多天。爾后,就搬到了陰暗潮濕、人煙稀少、有如監(jiān)獄般的嘉祐寺去了。紹圣二年三月,程正輔巡按惠州后,得程的幫助,再次遷入合江樓。而合江樓乃三司行衙,一般人是不能久住的,何況是個貶官?!而且,程正輔不久就被朝廷召還了,那合江樓肯定是住不下去的了。因此,要改善居住條件就必須自己建房。 二,更為主要的是,東坡的長子蘇邁正在活動指派粵中的差遣,假如事情成功了,兒孫一齊來,合江樓肯定住不下;回到嘉祐寺去,那里的條件又十分差,怎能讓自己的兒孫住在那牢房般的地方呢?沒有自己的房屋,哪還像一個家? 經(jīng)過反復考慮,蘇東坡就下決心在惠州建房,在惠州落籍,自謂惠人了。正如他在《遷居》詩中說的:“時方卜筑白鶴峰之上,新居成,庶幾其少安乎!”于是,東坡便托人尋找建房子的地方。 經(jīng)過一番的努力,蘇東坡終于在紹圣三年二月間找到了歸善縣城東的白鶴峰上的一塊數(shù)畝大的空地。這塊地面臨東江,景色十分美麗。東坡十分喜歡,稱此地是:“鵝城萬室,錯居二水之間;鶴觀一峰,獨立千巖之上。海山浮動而出沒,仙圣飛騰而來往。古有齋宮,號稱福地。……古邑為鄰,繞牙檣而南峙。送歸帆于天末,掛落月于床頭?!保ā栋Q新居上梁文》) 蘇東坡按照白鶴峰的地形進行規(guī)劃設(shè)計,打算按兩進的格局來建房。前面一進小屋三間,作為門房,中間隔著一個庭院。第二進為堂三間,有客廳“德有鄰堂”、書房“思無邪齋”,左側(cè)建造居室、廚房及廁所,屋的四周用廊廡連接起來,共計有20間房室。并打算在房屋四周、庭院及上山道旁都種上花木。 建筑圖樣粗定之后,蘇東坡馬上托人到河源請木匠師傅王皋來,叫他計算斫木陶瓦的數(shù)量。還派蘇過到河源去,親訪縣令馮祖仁,請他幫助購買木材之事。六七月間,蘇過在河源忙了一個多月,才把木材購置完畢,然后順東江而下,運至惠州。 就在蘇過到河源購木料期間,東坡長子蘇邁已經(jīng)得授廣東韶州的仁化縣令,即將掣家南來。爾后,東坡派蘇過到江西虔州去迎接。這時,東坡喜憂參半。喜的是,分別三年的骨肉終于可以團聚了,可以實踐他和荔枝浦那位85歲老農(nóng)約自己去食荔枝時說的諾言:“君來坐樹下,飽食攜其余。歸舍遺兒子,懷抱不可虛?!彼?,他在給王仲敏(王古)的信中都說:“老幼復得相見,又一幸事也。”憂的是,東坡自踏上赴粵的路途之后,經(jīng)濟一直困難,而現(xiàn)在又將增加好些黃口,開支恐怕會更加困難。他在給王仲敏的信中也曾經(jīng)談到這個問題:“某慮患不周,向者竭囊起一小宅子。今者起揭,并無一物,狼狽前去,唯得折支變賣得二百余千,不知已請得未?……”你看,蘇東坡家無積蓄,耗費已盡,只得動腦筋想到他那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的俸祿了,欲將朝廷發(fā)給的折支券請領(lǐng)實物,然后變賣。但是,貶官俸祿,本來就不多,再經(jīng)過衙門克扣,市場折價,所得到的錢就更少了。經(jīng)有關(guān)專家匡算,至多可得到三成左右。更為可悲的是,蘇東坡申請了一年多,仍拿不到手。故只得寫信托廣州太守王仲敏幫忙了。 造屋的工程進展還算順利,將近春節(jié)的時候,已經(jīng)接近完工了。由于新居是建筑在白鶴峰上,山上沒有水源,飲水須到東江邊去汲取,很不方便。蘇東坡在新居即將建成之際,便到西鄰翟秀才家去了解此地生活的情況,順便告訴他自己準備在山頂上鑿一口井,并約西鄰兩家共用這口井。所以,他在《白鶴峰新居欲成,夜過西鄰翟秀才,二首》詩中寫道:“甕間畢卓防偷酒,壁后匡衡不點燈。待鑿平江百尺井,要分清暑一壺冰?!碧K東坡作為那個時代的名人,能如此善待鄰里,品行確實高尚。 說干就干。在山頂上鑿井可不容易,據(jù)蘇東坡詩文記載:在白鶴峰上挖了40尺深的時候,結(jié)果還遇到了堅硬的盤石,把巖石搬走之后,才挖出泉水來。當他看見泉水從井底冒了出來之后,禁不住寫詩志慶:“今朝僮仆喜,黃土復可摶。晨瓶得雪乳,暮甕停冰湍。我生類如此,何適不艱難。一勺亦天賜,曲肱有余歡?!?/p> 新居建成了,還必須在庭院和居所旁種植些花木。于是,他又寫信給程全父(天侔): 白鶴新居成,當從天侔求數(shù)色果木。太大則難活,太小則老人不能待,當酌中者。又須土砧稍大不傷根者為佳。柑、橘、柚、荔枝、楊梅、枇杷、松、柏、含笑、杞子,謾寫此數(shù)品,不必皆有,仍告書記其東西。 從這封信中可以看出,蘇東坡的知識面是很廣的,他深諳樹木移植之法,除了不傷根者外,還必須依照其原方向移植,使其陰晴向背不變,易以成活。所以說,蘇東坡是全才。 到了紹圣四年二月,蘇東坡的白鶴峰新居終于落成了。從白鶴峰山腳下拾級而上,大門旁種有兩株柑橘,此時花正開,剎是好看。穿過前廡三間平房,便是一個大院落,只見花木交錯,清香撲鼻。再往上沿石級而上,便是正廳“德有鄰堂”。 新居落成后,馬上迎來了兩件好事: 一是循州太守周文之罷任特地來惠州看望蘇東坡。周文之到惠后又找到了惠州太守方子容,兩人便同詣新居祝賀。當兩位太守踏入新居時,就被其寬闊和高敞的特點吸引住了。參觀之后,方太守禁不住作詩贊美:“遙瞻廣廈驚凡目,自是中臺運巧心。”周太守還特地為蘇東坡在惠州住了半個月。 二是閏二月初,蘇邁和蘇過挈兩房家小到了惠州。蘇邁的大兒子簞(楚老)已是20歲的大青年了,次子符(仲虎)也已十七八歲了。白鶴峰上,笑聲盈室,熱鬧非凡。正如東坡在《和陶時運四首》詩中寫的:“旦朝丁丁,誰款我廬。子孫遠至,笑語紛如?!贝藭r患難雖然未盡,但,家人得以團聚,多么不容易??!況且,當蘇東坡聽說蘇邁要來的消息后就一直渴望著:“明年更有味,懷抱帶諸孫?!保ā缎履晡迨住罚┈F(xiàn)在終于實現(xiàn)了。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蘇邁本已授仁化令,但仁化轄屬韶州,而韶州與惠州為鄰郡。按當時朝廷的新規(guī)定,貶官的親屬不得在責地的鄰邑做官,故蘇邁尚未到任便罷去了。這樣一來,蘇東坡一家的生活就更加苦了。他在致王仲敏的信中坦誠地說: 自幼累到后,諸孫患病,紛紛少暇,不若向時之闃然也。小兒授仁化,又礙新制不得赴,蓋惠、韶亦鄰州也。食口眾多,不知所為計…… 但,不管經(jīng)濟最困難都好,看到眼前這個家,子孫匯集在一起,蘇東坡這位孤獨老人的心就感到十分安慰,感到這是一種人生難得的天倫之樂。 再說,這新居從上年三月買地算起,到紹圣四年二月遷入,足足費時一年。這一年間,蘇過曾到河源購料請工人,而自己每天都要上山監(jiān)工,歷盡艱辛,才有了自己的家。蘇東坡感慨萬千,禁不住老淚縱橫,在三月二十九日這一天,寫下了他在惠州最后的一首詩: 南嶺過云開紫翠,北江飛雨送凄涼。酒醒夢回春盡日,閉門隱幾坐燒香。 門外橘花猶的皪,墻頭荔子已斕斑。樹暗草深人靜處,卷簾依枕臥看山。 詩中雖然表達出蘇東坡的恬靜,與世無爭。但,經(jīng)過劫難的蘇東坡,把人生和社會都看透了。因此,不管怎么說都好,蘇東坡對于自己能住上自己建造的房子,還是非常高興的。平時,他可以到鄰居翟秀才家去聊聊天,到林婆家去賒酒喝,還可以到白鶴峰下的東江邊去釣魚。正如他在《答毛澤民書》中說的那樣:“新居在大江上,風云百變,足娛老人。”可惜好景不長,蘇東坡在這傾囊建造的新居中,才住了兩個月多一點,一道皇命,就匆匆地把他貶往天涯海角的海南島了。從此,他再也沒有回過白鶴峰居所了。 黨爭的犧牲品,三貶海天涯 蘇東坡自幼就有“奮厲有當世志”的思想,要以漢代范滂為榜樣,立志要為國為民做一番事業(yè),這是令人敬佩的。但,他卻有一種倔犟的性格,喜歡與他人戲謔玩耍。這樣,在與人的交往中就很容易產(chǎn)生誤解,像這樣的例子是存在的。 據(jù)有關(guān)史料介紹,《論語》中有一個人叫司馬牛,和司馬光同姓,蘇東坡和司馬光同朝為官。有一天,蘇東坡和司馬光因國策問題激烈地爭論起來,卻無法說服司馬光。他一回到家里,把長袍往躺椅上一丟,便對王朝云大喊:“司馬牛!司馬牛!”弄得王朝云莫名其妙。 又有一次,蘇東坡去拜訪相國呂大防。呂是個胖子,喜歡睡覺,而東坡來時正好他在睡午覺。東坡等了許久,心里很不高興。后來,呂大防出來了,東坡指指客廳里面的一個土盤中一只背帶青苔的烏龜,對呂說:“這不稀奇,六眼龜才真正難求呢?!?/p> 起初,呂大防不知蘇東坡的用意,反問道,“世上有六眼龜?”一會,又感到受了戲弄。但,轉(zhuǎn)想一下,蘇東坡學識淵博,也許在書上讀過。 一會,蘇東坡接著說,“唐中宗時代,一位大臣曾進貢一只六眼龜。皇帝問他六眼龜有什么特性。這位大臣說,六眼龜有三雙眼,普通烏龜只有一雙,所以六眼龜睡一覺等于別人睡三覺?!?/p> 蘇東坡這種諧謔的性格,直到晚年也改不了。他明明在惠州生活得很苦,但他在《江郊》詩中卻說:“意釣忘魚,樂此竿線。優(yōu)哉悠哉,玩物之變?!彼幌蚨枷氡M快離開嶺南這塊“瘴癘之地”,可是當他吃上了嶺南佳果荔枝后,又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甚至在《白鶴峰新居上梁文》中還說:“東坡先生南遷萬里,僑寓三年,不起歸與之心,更作終焉之計。”蘇東坡講的顯然是“反話”,是有意氣氣他的政敵的。 根據(jù)蘇東坡的這一性格特征,野史筆記記載說:蘇東坡之所以會三貶海南,就是因為他在惠州寫了《縱筆》這首詩: 白頭蕭散滿霜風,小閣藤床寄病容。 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 說是宰相章惇看了,章說:“子瞻尚快活爾。”乃貶儋州。實際上,對東坡三貶海南之事,只是說對了一小半,而更重要的原因卻沒有說出來。 事實上,不僅是第三次貶往海南,就是第二次貶到英州、惠州,也是由于朝廷內(nèi)部力量傾軋所造成的,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黨派之間的斗爭所造成的。據(jù)《宋史》記載,元豐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次年改元為元祐元年,哲宗的祖母高皇太后攝政。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高皇太后崩,十月哲宗親政,次年改元為紹圣。在《章惇列傳》中這樣記載: 哲宗親政,有復熙寧、元豐之意,首起惇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于是專以“紹述”為國是,凡元祐所革一切復之。引蔡卞、林希、黃履、來之邵、張商英、周秩、翟思、上官均居要地,任言責,協(xié)謀朋奸,報復仇怒,大小之臣,無一得免。死者禍及其孥。甚至詆宣仁后,謂元祐之初,老奸擅國。又請發(fā)司馬光、呂公著冢,斷其棺。哲宗不聽,惇意不愜,請編類元祐諸臣章疏,識者知禍之未弭也。遂治劉安世、范祖禹諫禁中雇乳媼事,又以文及甫誣語書導蔡渭,使告劉摯、梁燾有逆謀,起同文館獄,命蔡京、安惇、蹇序辰窮治,欲覆諸人家。又議遣呂升卿、董必察訪嶺南,將盡殺流人。哲宗曰:“朕遵祖宗遺制,未嘗殺戮大臣,其釋勿治。”然重得罪者十余人,或至三四謫徙,天下冤之?!ぁぁぁぁぁ?/p> 這段史料說明:哲宗親政后,要行新政,并起用章惇為相。而章惇則結(jié)黨營私,“報復仇怒”,清洗元祐黨人。其中的罪惡行為,多為章惇所為。 為什么章惇等人的陰謀會得逞呢?原因有三個: 一是哲宗趙煦即位時年紀太小,才14歲,親政時也不過18歲。因為年輕,便意氣用事。多年來一直抱怨高皇太后沒有看重他這個皇帝,痛恨元祐一朝,更痛恨皇太后起用的執(zhí)政大臣沒有把他放在眼里。而現(xiàn)在他親政了,反元祐的“紹述”(恢復祖先作風)政策,便是在意氣用事的基礎(chǔ)上提出來的。 二是由于年紀太輕便無從政之經(jīng)驗,缺乏識別忠奸邪正的能力,只好隨感情的驅(qū)使,被奸臣扇惑還不知道。據(jù)史料記載,呂大防、范純?nèi)实戎H竄嶺外,就是張商英所為。《宋史·張商英列傳》載:“哲宗親政,召為右正言、左司諫。商英積憾元祐大臣不用己,極力攻之,上疏曰:‘先帝盛德大業(yè),跨絕今古,而司馬光、呂公著、劉摯、呂大防援引朋儔,敢行譏議……’”你看,章惇之流一方面“頌揚”先帝“跨絕今古”,一方面又攻擊元祐黨人“敢行譏議”,這怎能不激起年輕皇帝的憤怒?所以就出現(xiàn)了一連串的遠謫元祐大臣的事件。其中蘇東坡再貶海南之事,就是在《章惇傳》中所說的“又議遣呂升卿、董必察訪嶺南,將盡殺流人”的背景下發(fā)生的。 三是哲宗好色。據(jù)上面引用的史料記載:哲宗14歲時,外面就傳聞,宮中在物色乳媼,故元祐大臣范祖禹、劉安世等便上疏皇帝,力勸他修身進德,又疏請?zhí)?,注意保護皇上。這樣一來,便種下了他對元祐大臣的不滿。 在這種情況下,章惇認為他報仇的機會到了。他拜相后,馬上把自己這一派的老黨徒扶回高位,還設(shè)立特殊的機構(gòu)來整元祐大臣。他們把元豐八年(1085年)五月到紹圣元年(1094年)五月元祐年間官方通訊全部歸檔分類,誰要是開口反對過王安石的財經(jīng)政策的,就算毀謗神宗。他們先后處罰了830位官吏。當時,呂大防、劉摯、蘇轍、范純?nèi)室苍獾劫H謫??梢娡醢彩兎ǖ亩窢帲詈蟊阊葑?yōu)辄h派的斗爭,宗派的斗爭。 紹圣四年三月間,在惠州的蘇軾已聽到了蘇轍被貶過嶺的消息,又聽說這次同遭嚴譴的人很多,擔心自己也不能安居惠州了。于是立即派人馳函廣州太守王古: ……又見自五羊來者,錄得近報,舍弟復貶西容州,諸公皆有命。本州亦報近貶黜者,料皆是實也,聞之憂恐不已,必得其詳,敢乞盡以示下,不知某猶得久安此乎否?可密錄示,得作打迭擘劃也。 章惇曾是蘇軾的朋友,早在鳳翔為官時東坡就預言章惇以后一定會殺人?,F(xiàn)在他得勢了,便瘋狂報復,真的殺起人來了。據(jù)說,在元祐大臣中,章惇最忌怕的乃是這三個人:蘇軾的聲望和與皇帝近密的關(guān)系,范祖禹的學問氣節(jié),劉安世的剛強敢言,故章惇時時刻刻都在考慮置這三個人于死地。于是,當他一旦大權(quán)在握,便瘋狂地報復起來。紹圣四年閏二月,章惇重提舊說,認為蘇、范、劉三人雖謫嶺南,責尚未足,于是有再貶之命:范祖禹徙賓州;劉安世徙高州;蘇軾則徙海外,責授瓊州別駕、移昌化軍安置,乃為責罰最重的。這樣看來,蘇東坡再貶儋州,并不是主要由他的《縱筆》詩引起的,而是當時政治斗爭的結(jié)果。 四月二十七日,誥命頒到惠州?;葜萏胤阶尤輵阎镣吹男那閷⒄a命交給東坡,說了好些安慰的話。 謫令緊迫,蘇東坡只能草草地處理了家事。第三天一早,即二十九日,東坡又繼續(xù)帶著幼子過,匆匆趕到惠州碼頭,要奔赴儋州了。這時,蘇邁等諸子孫看見年老的東坡還要奔赴海外,個個都流下了熱淚,堅持要送他一程。正當東坡一家人剛到碼頭,太守方子容也趕到了。他牽著東坡的手,安慰地說: “我的妻子沈氏,一向禮拜僧伽,非常勤快。有一個晚上,夢見僧伽和尚來告別。我妻問他到哪里去?他回答說:要伴蘇子瞻同行。后七十二日將有命令?!狈阶尤萃A艘幌?,又繼續(xù)說:“我妻算了一下,從她做夢到現(xiàn)在恰巧是七十二天。東坡呀,豈非凡事都已命中安排定了?不必憂恨?。 ?/p> 蘇東坡聽了之后,坦然一笑,深有感觸地說: “是的,世事哪一樣不是早有定命的?不須待夢而知。然而,我是何等人,竟勞僧伽和尚和我前行?莫非我前世與他有緣么?” 僧伽,唐代的高僧,《泗州大王僧伽傳》說他是何國人。龍朔初年,來西涼府,次歷江淮,最后在泗州建剎,屢著神異,嘗現(xiàn)十一面觀音形,人們更加信賴他,唐中宗褒贊其寺為“普光王”。蘇東坡以前每過淮泗,必敬普光王塔,并寫下了好些詩文偈說?,F(xiàn)在,東坡有難了,這位屢顯神異的菩薩,是否要阿護他平安渡海呢?這,大概是善良人的心愿吧。 現(xiàn)在,蘇東坡最感頭痛的是,身上帶的錢不夠開支,急切之中,如何籌措得了!貶官本來有點薄俸,但三年來分文領(lǐng)不到手,故只得再去函請廣州太守王古幫忙。 船行到博羅,想不到博羅縣令林抃已早早站在江邊,要為東坡送行。無奈,東坡只得上岸與林抃聊了一會,方知廣州太守王古因按照自己的建議設(shè)立醫(yī)院、賑濟貧民而被劾“妄賑饑民”,降調(diào)袁州的命令已下。 到了廣州,東坡特意與王古作別。但不敢久留,怕于他不利,故道謝后便走。王古還約東坡在半路上再見一次面,但,東坡卻婉言謝絕了。 第二天一早,蘇東坡與蘇邁等人在廣州江邊訣別,子孫數(shù)人齊集江邊痛哭。東坡給王古太守寫了這樣的一封信: 某垂老投荒,無復生還之望,昨與長子邁訣,已處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當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與諸子,死則葬于海外,庶幾延陵季子嬴博之義。父既可施之子,子獨不可施之父乎?生不挈棺,死不扶柩,此亦東坡之家風也。此外宴坐寂照而已。所云途中邂逅,意謂不如其已,所欲言者,豈有過此者乎?故視縷此紙,以代面別爾。 蘇東坡乘坐的船離開廣州了,奔赴他的第三個貶所——海南儋州。 蘇東坡離開惠州已經(jīng)900多年了。雖然他在惠州才住了二年七個月,可是,他對惠州卻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東坡文化現(xiàn)象:惠州的山水與東坡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好些建筑物和商店名稱都取名為“東坡”。如,東坡紀念館、東坡公園、東坡亭、東坡酒樓、東坡商場,等。而蘇堤、朝云墓(六如亭),則更是后人紀念蘇東坡的文化載體,900多年來歷代政府都對它們不斷維修和美化,使之成為惠州市的重要歷史文物。 “一自東坡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睘榱诉M一步提高惠州的知名度,惠州市人民政府正打出“東坡文化”的品牌,扎扎實實地做好東坡文化的挖掘和保護工作,大力弘揚東坡的文化精神。其中包括恢復東坡白鶴峰故居,新建立一個東坡村,開辟東坡寓惠蹤跡游專線,等,把惠州真正建設(shè)成為一座以旅游為特色的山水城市。 東坡文化聯(lián)盟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