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詩歌年選(2010年卷)》 李少君 張維主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 定價:35、00元 “三月三詩會”說 張維 三月三詩會,大概是有史以來最古老的詩會。即使從1633年有明確記載算起也近四百年了。我們幾位詩友從2005年起恢復了這個傳統(tǒng)儀式,已連續(xù)六屆,也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每年該出本年選,這樣時機到了,因緣也就生了。 每年國內(nèi)有許多年選,如何選一本相對客觀、以文本為主的詩選,這是一個看似簡單的難題。我們也想了許多形式。比如:少君和我來主編,但主編不選詩,主編每年選三個執(zhí)行主編(詩人或評論家)來選詩。每人選50首。這樣會跳出圈子,選本相對客觀公正。今年起緣較晚,沒有來得及討論和實現(xiàn)。但少君編選的思路很開闊。選了本年度十大新銳詩人?!叭氯痹姇呐笥训谋灸甓攘ψ?,以及“三月三”同仁年度作品,比較全面,生態(tài)自然。 我把為“三月三”詩會寫的一個短文及恢復“三月三”詩會宗旨的宣言附后。 “三月三”說: 一些事情的發(fā)生,若干年后我們回顧、靜觀,一切好像是命定,是召喚而至的。 1633年(癸酉)仲春,幾位詩人在蘇州虎丘塔下雅集,賦詩吟唱,與踏青百姓同樂,與自然節(jié)令同慶。此后一年一度,歷久彌新。我相信在這之前的“三月三”,也會有詩人偶爾雅集,但在相對固定的時間地點,形成另一個詩歌節(jié)日的,歷史以來,有載的只有“三月三詩會”。 “三月三”踏青,中國皆然,詩會選擇在江南,我認為這是命運,一種冥冥的召喚。江南的氣質(zhì):四季分明,空氣溫潤,適合萬物競長。在長江與太湖周圍,又聞海的氣息。我認為文化南移,除了歷史動蕩引起的原因,落在江南成形,多因江南的氣候地理特質(zhì)。 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天人合一”的生命態(tài)度,在“三月三詩會”的形式上,得到充盈豐滿的體現(xiàn)。“三月三”的自然節(jié)令,大地回春,萬物盎然,百姓踏青虎丘郊野,詩人在塔下飲酒、賦詩、彈琴、吟唱。塔,乃通天地之氣的祭器,召喚神性,祝禱萬物,與詩同質(zhì)。此刻,天地神人合一,萬物各享天倫。詩人得天地之氣,滋養(yǎng)生命與詩歌。 我們恢復這樣一個詩會,這樣一個儀式,就是恢復一種自然詩意的生命態(tài)度,讓新詩接上傳統(tǒng)悠遠的氣息。創(chuàng)造一個像江南地理氣候一樣的詩歌交流平臺,寬松、溫潤、平和交匯,滋養(yǎng)新詩的沉靜浩遠,是為我所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