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綺主任醫(yī)師為全國名老中醫(yī),從事臨床工作50載,擅治脾胃病及疑難雜癥,有著豐富的臨床工作經(jīng)驗。王老精通脾胃病治療之道,尤其對慢性泄瀉有著獨到的見解,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尤為重視調(diào)理脾胃,用藥輕靈平和,務求其平,臨床療效顯著?,F(xiàn)將王老對慢病久瀉的學術(shù)思想及治療法則介紹如下。 病因病機 泄瀉是指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為特征,其起病較緩,病程較長,呈間歇發(fā)作,西醫(yī)的慢性腸炎、腸易激綜合征等皆屬于中醫(yī)“久瀉”的范疇。王老擅治久瀉,經(jīng)驗豐富,認為“無濕不作瀉”“濕勝則濡瀉”,脾虛濕蘊為本病的主要病機。脾氣虛弱,在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diào)及臟腑虛弱時,脾胃功能運化失司,無以運化水濕,濕濁內(nèi)生,混雜而下,則發(fā)為泄瀉。其病位主要在脾,脾虛與濕盛互為因果,相互影響,表現(xiàn)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候。 治療法則 王老治療本病以標本兼顧,健脾益氣,化濕滲濕為基本大法,認為只有脾氣健運,濕方可散,濕散瀉自止。提倡治療時靈活變通,標本兼顧,補瀉并用,補而不滯,補而不塞。強調(diào)健脾扶正,久瀉多因脾氣虧虛,濕濁頑固不化,脾虛為其本源,治病必求本。 臨床癥狀:泄瀉,食少腹脹,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細,中醫(yī)辨證屬脾虛泄瀉者,治療以健脾祛濕為法。 治療方法 處方:黨參、炒白術(shù)、茯苓、炒山藥、芡實各16克,炒枳殼、赤石脂各13克,砂仁、蒼術(shù)、厚樸、白豆蔻、烏梅炭、炮姜、大棗各10克,法半夏、草豆蔻各6克。 加減:若濕邪頑固,纏綿難愈,久瀉不愈者,加高良姜、小茴香、補骨脂、肉豆蔻各10克;久瀉脫肛者,加訶子、石榴皮、金櫻子、肉豆蔻各10克;若脾虛濕蘊,氣機郁滯,腹脹重者,加厚樸、枳殼、陳皮各10克;若久瀉又因飲食不當,食滯腸胃,加炒麥芽、炒山楂、炒神曲各10克;若肝氣乘脾,抑郁,胸脅脹痛者,加白芍12克,白術(shù)10克;若濕郁化熱,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加黃芩10克,黃連3克。 用法:水煎早晚分2次溫服,每日1劑,療程2周。治療期間避免辛辣、油膩、冰涼、刺激之品。 體 會 久瀉者除藥物調(diào)理外,還應注重飲食管理,飲食應多清淡,避免寒冷、辛辣刺激、肥甘厚膩之品,應養(yǎng)成良好習慣,飲食規(guī)律,防止脾胃功能受損。還強調(diào)應注重情志舒暢,只有氣機舒暢,脾胃方能升降有序,若氣機郁滯,無以升清降濁,濕濁阻于胃腸,久而為病。平素應調(diào)暢氣機、情緒平穩(wěn)。 總之,王老治療久瀉時注重健脾益氣,化濕滲濕的同時,還重辨證論治,治療兼證,用藥靈活、周全,標本兼顧,并加強飲食、情緒各個方面,提倡未病先防,平素多鍛煉身體,認為“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只有身體強健才能防止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 · end · 文字來源丨醫(yī)藥星期三 圖片來源丨網(wǎng)絡 編輯丨彭海波 朱德珍 曹琤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