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崔鶯鶯,就想起《西廂記》
崔鶯鶯就是河北省安平縣黃城村(過去叫鳳凰里)人,唐朝禮部員外郎崔元翰之女。她與中唐詩人元?。▃hn)系姨表兄妹,二人曾有愛戀之情,遭元稹先戀后棄,而愛情破裂。后來,崔鶯鶯先被元稹寫成《會真記》傳奇行世,又被金、元人作《西廂記》而名垂青史。
一、家世
崔鶯鶯,字雙文,鶯鶯是其小名,生于公元785年。祖父良佐,是齊國公崔日用的堂弟。父元翰,名鵬,(729-795)通經(jīng)史、工詩文,年近五十始舉進士。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狀元及第。中狀元后,博學(xué)宏詞科、賢良方正科、直言極諫科又皆第一,人
稱 “崔 四 頭”。主考官于邵贊曰:“不十五年,當掌詔令?!必懺吣曛普a。于朝中言辭溫雅,舉止莊重得體,有典誥之風(fēng)范。然而他“生性
太 剛 褊 簡 傲 , 不 能 取 容 于 時 , 每 發(fā) 言 論, 略無 阿 徇 , 忤 執(zhí) 政 旨 ”。 故 掌 誥 二 年 ,
而 官 不 遷 。 竟 罷 知 制 誥 ,約66歲終于 散
位(比部郎中)。其弟崔敖、崔備亦與他同取進士科,兄弟三人名列一榜前列,傳為佳話。
鶯鶯的母親是睦州刺史鄭濟之女,784年生鶯鶯,鶯還有一弟。姨母有文才,779年生子元稹,長鶯鶯7歲,稹為中唐著名詩人。
二、史實與文學(xué)
鶯鶯的父親元翰死后,鄭氏攜子女扶夫柩歸葬博陵,守孝三年后,因孤兒寡母在博陵無所依靠,猶豫再三,復(fù)盤桓時日,至貞元十五年決計再回長安。途經(jīng)蒲州,正遇上丁文雅兵變,母女投河中府普救寺避之,恰遇元稹。元稹退去賊兵,救了鄭氏母女。元稹見鶯鶯俊美,乃生曖昧之情,托鶯鶯的婢女紅娘從中撮合,二人在西廂終成百年之好。但好景不長,后來元稹赴京趕考不歸,另尋新歡,拋棄了鶯鶯。這是史實。
鶯鶯的故事首先由元稹寫成《鶯鶯傳》(即《會真記》),流傳于社會。元稹在《鶯鶯傳》中寫了一個青年相公,名叫張生。貞元中,張生出游蒲州寓居普救寺,恰鄭氏攜鶯鶯赴長安,途經(jīng)此地遭亂,亦避居于此。張生請蒲州守將擊退亂兵,鄭母女得救。崔氏感張生之恩,置酒酬謝,并叫鶯鶯與張生兄妹相稱。張見鶯鶯俊美,乃生曖昧之情,托鶯鶯的婢女紅娘從中撮合,二人在西廂結(jié)為百年之好。但好景不長,后來張生赴京趕考不歸,另尋新歡,拋棄了鶯鶯。鶯鶯又改嫁了他人。以后張生探親,欲舊夢重圓,遭到鶯鶯的拒絕。張生惱羞成怒,一方面極力洗白自己,一方面極力貶低崔鶯鶯,把鶯鶯甚至女人說成色情淫穢之物。
后代文人在《鶯鶯傳》的基礎(chǔ)上,對鶯鶯故事作了大量的情理處理,制成文藝作品。金人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diào)》,元人王實甫編為雜劇《西廂記》,還有李紳的《鶯鶯歌》,成為古代文學(xué)中講唱文學(xué)和戲劇的偉大著作。從《鶯鶯傳》到《西廂記》均帶有很大成分的自傳性質(zhì),這是學(xué)術(shù)界所公認的。鶯鶯人史皆實,張生名虛史實;張生之名即元稹之形。
在《西廂記》里,鶯鶯心靈貌美,溫柔善良,對愛情忠貞不渝,且有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在張生的熱烈追求和紅娘的撮合下,獲得了鶯鶯大膽、真誠、純潔的愛情。鶯鶯托紅娘傳詩張生曰:
“待月西廂下,迎風(fēng)戶半開,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明月三五夜》)
這是一首約會詩,月亮西照,園門半開,叫張生來園中。張生應(yīng)約,二人甚歡。此后的張生并沒有真正尊重和發(fā)展這種愛情。他赴考高榜得中,為了追求仕途的發(fā)展,攀附高門,趨附權(quán)貴,而與當朝太子少保韋夏卿的女兒訂了婚,拋棄了鶯鶯。這無疑是對鶯鶯的強烈打擊。后來張生又曾前往崔家,要求以表兄的身份見鶯鶯。他沒想到不僅被鶯鶯拒絕了,鶯鶯還寫了一首《寄詩》,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行為,進行道義上的指控:
自從銷瘦減容光,萬轉(zhuǎn)千回懶下床。不為傍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
“為郎憔悴卻羞郎”,張生卑鄙可恥,鶯鶯乃至正義的人們替他害羞!張生又等了數(shù)日,終不得見,自覺沒趣而去。鶯鶯聞之,又賦《告絕詩》曰:
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
詩中表達了鶯鶯對負心郎張生的隱怨和諷刺。
崔鶯鶯的傳說歷久不衰,深刻反映了鶯鶯的良善,和人們對自由幸福的美好追求與愿望。其人其史,都真實地流傳在安平這塊古老美麗的土地上。
三、元稹其人
為更全面,更真實的了解崔鶯鶯,我們不能不認識一下元稹其人。元稹(779-831),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人,北魏鮮卑族拓跋部后裔,本性拓跋,魏孝文帝時推行漢化政策,改拓跋姓為元姓。(老夫人不同意鶯鶯和元稹的婚姻,可能和元稹的姓氏有關(guān)。因為那時世族觀念很強,崔為大姓,元為小姓。)
元稹對鶯鶯始亂終棄,遭鶯鶯指控后,不僅不檢討譴責(zé)自己的良心,反而惱羞成怒,把他與鶯鶯這段戀情寫成了《鶯鶯傳》(即《會真記》)傳奇。書中塑造了張生這個風(fēng)流才子。元稹一方面在書中蓄意貶毀鶯鶯的純真;一方面借張生之口,為自己對鶯鶯始亂終棄、玩弄女性的劣行辯解。在《會真記》中,元稹暗中隱含“女人是禍水”,說鶯鶯為“尤物”(妖艷女人,貶義)。說她如果遇富貴,得嬌寵,不定將變成什么。不管元稹或是張生對鶯鶯如何貶毀,世人不好欺騙。與元稹的意愿相反,人們對鶯鶯更是同情,熱愛;而對元稹更加鄙視和貶斥。魯迅先生在《唐宋傳奇集》里對元稹的《鶯鶯傳》進行了尖銳地批評:“文過飾非,遂墮惡趣”。到了金代和元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diào)》(世稱《董西廂》)和王實甫的《西廂記》(世稱《王西廂》)問世,摒棄了元稹對鶯鶯的詆毀不實之詞,使鶯鶯的美好名節(jié),得到了更高的升華,并在人民群眾中千古流傳。
在崔、元的愛情上,元稹確實是個負心郎。但他也確實又是我國一位有名的中唐詩人,崔鶯鶯的詩句也不排除是元稹所作。我們講實事求是,不能以訛傳訛。
附帶澄清一個問題:據(jù)傳說,在舊社會,安平黃城村的人不準演看《西廂記》。這與民間“老不看《三國》,少不看《西廂》”的傳說,有一定的淵源關(guān)系,意為《三國》多詭詐,《西廂》多淫色。這正是由于元稹對婚姻的褻瀆,對鶯鶯的貶毀,使鶯鶯的美好形象,受到了不應(yīng)有的色情玷污的結(jié)果。再加封建社會,受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影響與束縛,人們,尤其是鶯鶯祖籍黃城村的崔家望門,不忍看自己的宗親遭到侮慢和貶毀,因此禁演,禁看《西廂記》。其實,《西廂記》中對人物的處理,態(tài)度是很鮮明的,愛憎是分明的。
鶯鶯德才兼?zhèn)?,是古代女性的美好形象;鶯鶯作為著名文藝作品《西廂記》的主人公,既是鶯鶯的驕傲,也是安平人民的驕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