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若 欠了3塊錢,姓名、住址信息全被曝光。這兩天,江西某銀行發(fā)布了一則通知,稱有141名大學畢業(yè)生助學貸款逾期未還,并將這些人相關信息一并公布。很多網友注意到,其中一人的逾期金額僅為3.47元。對此,大家議論紛紛:反對者認為,“個人信息不該這樣公開”“3塊4毛7何至于此”;支持者認為,“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公示沒問題”。 必須明確,在規(guī)則面前,欠3塊錢和欠3萬塊錢是一樣的,糾結于數額多寡并沒有意義。而銀行的催款程序循序漸進,之所以公布這批人的信息,主要是因為“找不到人”。從實際出發(fā),這種提醒也十分必要。畢竟貸款周期較長,還款過程中還涉及各種利息,助學貸款逾期未還清的情況,惡意的少、大意的多。及時提醒畢業(yè)生還款,能夠防止失信行為進一步擴大。否則,為幾塊錢就留下了不良信用記錄,豈不更憋屈?這個意義上,銀行催款沒毛病,真正值得討論的,只是銀行公開個人信息催款的方式。在早些年發(fā)布的相關意見中,就有將違約借款學生名單在新聞媒體公布等相關描述。只是,在如何公布、公布什么等細節(jié)上,相關規(guī)定本身還很模糊。 換個角度看,銀行除了對個人信息公布了之,竟然沒有他法找到貸款人,這也暴露出了自身的管理問題。既然助學貸款具有長期性,銀行就應該考慮到信息斷檔的風險,前期可以進行多方面信息采集,后續(xù)更要做好階段性提醒。況且,銀行與學生之間還有學校這個樞紐,如果做好貸后管理,“找不到人”的概率不大。再加上時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如火如荼,那么多先進手段放著不用,反而以非定向公示信息的方式催債,方式未免陳舊、效率未免有些太低了。對于銀行而言,如今的爭議也不失為一次教訓,倒逼其完善自身的管理機制。 從更大范圍看,社會對上述事件給予極大關注,其實源于一種對信用懲戒擴大化的憂慮。不乏有聲音指出,信用機制像個筐,什么都往里裝。特別是近段時間,一些見諸報端的案例顯示,有人因垃圾不分類、頻繁跳槽、地鐵外放音樂等不拘小節(jié)的表現(xiàn)被拉入了黑名單。為徹底打消人們的疑慮,一方面需要相關部門堅持依法依規(guī)、合理適度,明確到底哪些情況才能動用誠信懲戒機制;一方面需要懲戒邏輯統(tǒng)一、執(zhí)行起來一碗水端平。比如,騎單車闖紅燈會被納入失信黑名單,那機動車闖紅燈呢?欠款3萬元被納入失信黑名單,那欠款3元真會網開一面嗎?在設計規(guī)則時邏輯自洽,執(zhí)行規(guī)則時一把尺子量到底,信用懲戒的威信才能立得住。 |
|
來自: 讓思想沖破牢籠 > 《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