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曾有“因汝華陽尋藥物,碧松之下茯苓多”的詩句。詩中的茯苓是著名的藥食同源的中藥,自古便有“四時神藥”的美譽。 茯苓,原名“伏靈”,是松樹根上寄生的一種菌核體。古人認為它是由松樹的靈氣幻化而成,得天地之靈氣而化生蟄伏在樹根部,所以美其名曰“伏靈”。形狀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紅色, 產(chǎn)于云南、安徽、湖北、湖南、河南、四川等地。 茯苓味甘、淡、性平,它的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fā)揮其獨特功效。所以,古人稱其為“四時神藥”。茯苓作為一味四時藥材,全身上下都是寶,黑色的茯苓皮專于利水退腫,紅色的茯苓偏于利濕,白色的茯苓偏于健脾,而包裹松樹根生長的茯神則偏于寧心安神。 茯苓糕 《本草正》指出:茯苓去濕則逐水燥脾,補中健胃。在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里,脾與濕密切相關。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喜燥而惡濕,如同用鍋做飯一樣,脾功能降低,運化不及,就易生濕生水,茯苓作為健脾滲濕的藥物,健脾滲濕,標本兼治,既能運化水濕,又能改善脾胃功能,助養(yǎng)中焦。 《傷寒論》里的苓桂術甘湯、苓桂姜甘湯、苓桂棗甘湯等一組苓桂治水方劑,都是利用了茯苓很好的滲濕利水功能。健脾方面與人參、白術相比能力則稍稍顯弱,因此可搭配它們使用,如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等。 茯苓也是文人墨客、皇宮貴族的保養(yǎng)秘方。早在西漢淮南王劉安等所著的《淮南子》中,已經(jīng)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絲”的記載。曾經(jīng)有研究者把能夠搜集到的中醫(yī)方劑做過統(tǒng)計,結果發(fā)現(xiàn),歷代的中醫(yī)方子里,用得最多的一味中藥就是茯苓。唐代“藥王”孫思邈就曾在《枕中記》中記載:“茯苓久服,百日百病除?!?/p> 干姜茯苓茶 早年間,老百姓中流傳著很多關于茯苓的傳說,據(jù)說茯苓是種很神秘的東西,如果松樹根上有茯苓,那么松樹上一定會有寄生草本的菟絲子。六味地黃丸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中醫(yī)兒科的創(chuàng)始人,宋朝的名醫(yī)錢乙患有風濕病,他就是用茯苓來給自己治療的。他讓自己的親戚到東山上去采茯苓,找到菟絲子以后,用火燒,燒到菟絲子的根部的時候,就一定能挖出茯苓來。 魏晉時期,茯苓就被當作養(yǎng)生佳品,王公大臣們常用茯苓與白蜜同服。清宮中,慈禧長年讓御廚為她制作茯苓餅,她容顏嬌美也與常食茯苓有關。其藥用價值最好的當屬云南出產(chǎn)的茯苓,稱為云苓。 茯苓餅 清代,注重養(yǎng)生的慈禧太后經(jīng)常食用茯苓,慈禧太后養(yǎng)生補益藥共64種,而使用率最高的一味便是茯苓。在晚年仍要每天吃茯苓餅這類小點心,并以此賞賜大臣。想必愛美的慈禧除了能借助茯苓延年外,還希望借助茯苓的肌膚潤澤、延緩衰老的功能,讓自己永遠年輕漂亮吧。當然效果也是很顯著的,聽說70歲的慈禧看起來仍像40歲。 作為這樣一味不“挑食”又好用的中藥,被譽為“四時神藥”一點都不為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