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奪得了“詩王”和“詩魔”兩個稱號,白居易以絕對強(qiáng)勢的姿態(tài)向世人證明了:用最簡單的字也能寫出是動人的詩。與詩仙李白比,白樂天似乎少了一些浪漫;與詩圣杜甫比,白樂天似乎少了一些男人該有的深沉;與詩佛王維比,白樂天似乎少了一些高妙的境界。但“語不驚人死不休”,更何況他常常“驚人”。 一首840字的《長恨歌》奠定了他在唐詩的地位,一首754的《琵琶行》讓我們見識了他的多奇絕,而《憶江南》、《賦得古原草送別》、《賣炭翁》、《問劉十九》更無一不是經(jīng)典。他給唐詩帶來的是一種明如白話、通熟易懂的美。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白居易的另一首絕美之作,是他在寺院中游覽時所作,詩名《大林寺桃花》。全詩從開篇美到結(jié)尾,被譽(yù)為唐詩珍品,惹得辛棄疾和蘇軾都寫詩效仿,卻無一能超越。讓我們一起來品一品: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作為一首詠花詩,這首七絕似乎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卻勝在構(gòu)思上。一、二句寫人間和山寺兩處的花期的不同,四月時山下的花兒早就凋謝,但山上的桃花才剛剛盛開??梢韵胂?,久在山下的詩人對于芳菲盡的傷感,一看到山寺的桃花,那種歡欣的心情。為此詩人甚至將山寺與山下隔絕開來,它在詩人眼中成了獨(dú)立于人間的仙境,而上山就是由人間步入了另一個世界。 詩的三、四句是由景寫情,抒發(fā)自己的感慨。對于詩人來說,這山寺桃花嫣然成了春的使者,而這調(diào)皮的春天就像和詩人玩起了捉迷藏,卻最終還是被詩人在山上找到了。至此全詩落筆,詩人將抽象的春天形象化,它可以自由流轉(zhuǎn),化身成一樹桃花,從人間來到山寺里。 縱觀全詩有著白居易一貫的明快和自然,同時又充滿著童心,是詠春詩中難得的佳作,目前被收入在小學(xué)課本中。后來蘇軾有意模仿,在《望江南》中寫下了一句“百舌無言桃李盡,柘林深處鵓鴣鳴,春色屬蕪菁”,同樣是寫桃李在深山中綻放,以詞作的手法來寫,少了一些靈動。 而辛棄疾也有過嘗試,他在《鷓鴣天》中寫道:“城中桃李愁風(fēng)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詞中之龍的春不在城中,而在溪頭的薺菜花花上,但是與白居易的“人間四月芳菲盡”相比,仍遜色了不少。 白居易的詩就是這樣,你說多高級似乎談不上,你說多奇絕也不好說,但是卻是最不好模仿的,這正是他和李白、杜甫不一樣的地方,也是他能成為唐代三大詩人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