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說宋詞往往避不開靖康之恥,說唐詩,也常常繞不過安史之亂。但是經歷了安史之亂的這些詩人,似乎缺少南宋詞人的愛國精神與斗爭氣魄。即使泰斗一級的李白、杜甫、王昌齡這些人的作品也缺少些李綱、岳飛、張元干的氣魄。細細想來,盛唐大多數的一流詩人并沒有李綱岳飛他們的地位與經歷。 但是,唐朝也有一些詩人戰(zhàn)斗在刀光劍影的前線,張巡(708年-757年)就是最著名的一位。他傳下來的兩首律詩,甚至被人尊為可以和六經安置在一起的作品 。 一、挽狂瀾于既倒 :張巡中唐大詩人韓愈在《張中丞傳后敘》曾經感嘆:
二公是指許遠和張巡,死守睢陽城十個月,城破不降而死。 755年 冬,安史之亂爆發(fā),數月后攻陷東都洛陽。天寶十五年(至德元年,756年)到至德二載( 757年) ,在頂頭上司投降的情況下,張巡抗偽令堅守雍丘、寧陵,令叛軍無計可施,唐肅宗下敕書任命張巡為河南節(jié)度副使。 757年,睢陽成為了東南門戶必爭之地,張巡與許遠死守睢陽,以數千守軍抵擋叛軍十幾萬之眾,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堅守十個月。睢陽之戰(zhàn),保護了唐朝財賦和交通運輸線,使江淮物資持續(xù)支援關中,還為唐軍反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睢陽城破前一個多月,唐軍已經收復了長安和洛陽, 張巡死后三天,救兵到睢陽,十天后,叛軍被擊潰,宋祁在《新唐書》說:
按照新唐書的解釋,這是老天爺要賦予許遠和張巡二人名節(jié)呀,所以就沒有留下他們的生命,而讓其名垂千古。 二、最強大腦 書生將軍古代有不少名將是讀書人出身,南宋時領軍贏得采石磯之戰(zhàn)的虞允文就是書生出身,漢朝班超投筆從戎更是家喻戶曉。張巡也是一個讀書人,他在玄宗開元24年 (736年)進士及第 。 唐朝詩人張籍曾經認識一位六十多歲的長者于嵩,于嵩曾經是睢陽之戰(zhàn)的幸存者之一。據于嵩回憶,張巡讀書不過三遍,終身不忘。 雖然平時很少看見張巡讀書,但是張巡寫文章,一遍而成,連草稿都不打:
張巡剛開始守睢陽的時候,士兵與百姓差不多數萬人,張巡見一次面知道了姓名后,下次就能馬上認出來。 原先這些傳說我是不信的,后來看過電視綜藝節(jié)目《最強大腦》后,我相信這個世界上確實有很多聰明無比博聞強記的天才,張巡就是這種人吧? 三、張巡兩首詩 當置六經中敬禮之清朝的吳喬在《圍爐詩話》中這樣評價張巡的兩首律詩:
六經是指《詩》《書》《禮》《易》《樂》《春秋》,這是古代讀書人的必讀書,科舉考試中都是從這些經書中出問題。按照《圍爐詩話》意思,這兩首詩可以放入課本中,當作必須背誦的內容。 我們看看張巡的這兩首律詩。 1、五律《聞笛》
這是一首標準的五言律詩,詩體上沒有半點瑕疵。這首詩最讓人感動的是頷聯(lián):
登高遙望,看到叛軍兵臨城下,這時候天地間漫漫風塵不辨顏色,誰知道天意如何呢? 安史之亂以后,不久半壁江山陷落,守城的官員們紛紛投敵。張巡擔任真源縣令時,其上司譙郡(今安徽亳縣)太守楊萬石就命令他一起投降。而領兵進犯雍丘、寧陵的令狐潮就是雍丘縣原本的縣令。 令狐潮攻城前勸說張巡:"
張巡此詩中說的”不辨風塵色,安知天地心?!罢砹水敃r很多首鼠兩端的唐朝官員的心理。但是張巡的回答是:
頷聯(lián)的問題做出了回答以后,結果就是頸聯(lián):
尾聯(lián)寫戰(zhàn)爭中的小憩:
此時在城樓上聞笛的張巡在想些什么呢? 飽讀詩書的張巡一定知道西晉五胡亂華和后來的南北分裂,也知道隋朝的曇花一現(xiàn)。如今洛陽失陷,長安失陷,唐玄宗也跑路了,戰(zhàn)火之中的大唐還能保存嗎?自己將來的路要怎么走呢? 安知天地心的張巡,在《守睢陽》中給出了堅定的答案。 2、五言排律《守睢陽》
這也是一首比較規(guī)矩的五言律詩,不過”揮“屬于唐韻”八微韻“,與“五支、六脂、七之”韻部不通押。這種五言六韻的排律是進士科試貼詩的標準詩體,這首詩如果出現(xiàn)在科舉中,有可能會當作落韻處理。 從題目可知,這是張巡守睢陽期間的作品。首句說明,自春天開始與叛軍交戰(zhàn),如今越發(fā)的艱難。從“合圍侔月暈”至“飲血更登陴”寫得是激烈艱苦的戰(zhàn)斗場景。“忠信”句,立下忠貞報國的誓言,表達自己必勝的信心。 無論什么詩,結尾倒數第二句的轉折都很重要 :
尾聯(lián)一般的解釋是:戰(zhàn)況危急無人上報天子,雖有破敵謀略卻無法實現(xiàn)。但是也能看出張巡的一絲憂慮:皇帝知道我的報國行為嗎? 我的一番忠心將來能夠的到正確的評價嗎? 睢陽之圍堅守了十個月,周圍的賀蘭進明、許叔冀、尚衡都隔岸觀火,不肯救睢陽之圍。張巡命南霽云到處求救,卻失望而歸。 張巡和南霽云們沒有等到勝利的那一天,勝利以后,他們能夠等到正確公平的評價嗎? 結束語睢陽城中戰(zhàn)前有四萬多人,至城破僅剩四百活人,除了戰(zhàn)死、病死、餓死的人,還出現(xiàn)了人食人的現(xiàn)象。安史之亂稍定以后, 張巡、許遠守城食人卻不棄城保全百姓引發(fā)了爭議 。后因李翰(一直在睢陽城內)為張巡作傳并作表呈唐肅宗,對于這兩位功臣的爭議才平息。想一想明末袁崇煥當年的遭遇,不免令人唏噓。 肅宗去世后,唐代宗為張巡等人立廟祭祀,唐宣宗掛張巡像于凌煙閣, 清代把張巡塑像請入太廟與帝王共享祭祀。 張巡常被后人和霍去病、班超、祖逖、顏杲卿、顏真卿、岳飛、文天祥等人相提并論,英雄可瞑目矣。 結束時,老街用其《聞笛》韻作五律一首,《讀張巡聞笛有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