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今天已是九月的第一天,一年又快過去了。隨著暑期的結束,來京旅游的人數(shù)也呈下降趨勢,昨天下午旮旯兒又去了趟頤和園,雖然人還是不少,但明顯感覺已經不像上個月那么擁擠,旮旯兒最喜歡的黃金旅游季節(jié)就快到了。 有圖有真相,游覽更有意思的北京城,敬請關注旮旯兒的頭條號【犄角旮旯逛北京】,千余篇原創(chuàng)照片文字,歡迎閱讀原文轉發(fā)。 旮旯兒每次去頤和園的目的都不同,但幾乎每次去都會到長廊看看上面的那些蘇式彩畫。雖然這些彩繪旮旯兒已經不知拍了多少遍了,但每次還是想再看看原畫,因為這些畫中的有些作品如今已經變得模糊不清,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有可能會重新繪制了。 頤和園長廊的蘇式彩畫中最有看頭的是三百多幅人物故事包袱畫,這些解放后重新繪制的彩畫內容豐富,風格各異,但由于繪制時間不同,加上畫師的水平參差不齊,所以給人的感覺也大不相同。這幅昨天拍攝的長廊畫已經缺失了一半,也許用不了多久就沒人能看出畫的是什么了。 現(xiàn)在很多網上的文章都是抄來抄去,關于這幅畫基本上都說是取自封神演義,實際上這是劉繼卣大師1957年在連環(huán)畫報上發(fā)表的《水簾洞》中的一幅,畫的是石猴出世后驚動了天庭的千里眼和順風耳,旮旯兒現(xiàn)在還有這本小人書,不過已是七幾年再版的了。對比一下十幾年前旮旯兒拍攝的老照片就會發(fā)現(xiàn),當時的彩繪基本還算完好。 這一張畫的是《岳飛傳》中的岳母刺字的故事,相當經典的一段,當年人美出的15本一套的岳傳小人書里第三本就是岳母刺字。 岳母刺字的題材在長廊中不止一幅,但是畫的最好的就是這一幅,旮旯兒覺得應該是屬于1959年建國十周年前夕重新繪制的那一批彩畫,當時無論畫稿、顏料還是整體的統(tǒng)一性做的都非常好,遠非79年那次重繪可比。 如果對長廊畫不太熟悉的人第一眼看到這幅畫作肯定猜不出畫的是什么,畫面中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隱約還能看到個人影,對比一下這幾年旮旯兒拍攝的照片可以發(fā)現(xiàn),這幅畫作的褪色非常明顯。 看看原來拍的老照片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這是水滸傳中的《林教頭雪夜上梁山》,頤和園長廊畫中現(xiàn)存的水滸題材的畫作不多,而且水平普遍不高,這一幅還算比較好的。 最后再來看一幅破損比較嚴重的畫,畫面中右上方是一老者,左下角是一青年,中間很大一部分都脫落了,原本這個故事就很生僻,現(xiàn)在看來就更加一頭霧水了。 看一下旮旯兒多年前拍攝的照片,脫落的部分畫的是少年在給老者穿鞋,原來這就是史記中記載過的張良納履的橋段,講的是黃石公考驗張良并授之兵書的故事,當年關學曾老先生的北京琴書中也唱到過這一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