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一生——路遙 1 1949年12月3日,陜西榆林地區(qū)綏德地區(qū)清澗縣石嘴驛鎮(zhèn)王家堡村一戶普通農(nóng)民家里,一個普普通通的生命誕生了,家人給他取名“王衛(wèi)國”。 路遙出生的窯洞 他的家庭是一個人數(shù)眾多的群體。父母親是目不識丁的文盲,有五個兒子,三個女兒。身高只有1.5米左右的父親用一副侏儒般的鋼鐵雙肩,挑起了全家十口人的生活重擔。家中十分貧困,十來口人只有一床被子。 ▲路遙的親生父母和弟弟妹妹 家里實在養(yǎng)不起這么多孩子了,決定把7歲的他過繼給遠在延川縣的伯父。 成年后的衛(wèi)國回憶起那一日,他說:“那是一個非常遙遠的早晨,感到十分孤獨”。 1957年深秋的一天,父親說帶他去延川縣伯父家走親戚。 走了整整兩天,腳磨出了血泡。 父親只揣兩毛錢,第一天在清澗縣城待一天,第二天黎明穿過這個縣城,街道上空無一人,只有一個賣油茶的老頭,穿著破爛的衣服。 父親掏一毛錢買一碗油茶給他喝,還找五分錢。 離開家后漫漫100多公里的行程中,父親始終沒有告訴他真相,只是說帶他到伯父家去玩兩天。 父親說第二天一早要去縣上趕集,下午就回。 八歲的孩子已經(jīng)懂得很多事,他知道父親不會來接他了。 第二天他早早起來,躲在一棵老樹后,看著晨霧中的父親夾著包袱遛出村,他的眼淚刷刷往下流,幾乎在一夜之間,他成了一個大人。 從此他被寄養(yǎng)在伯父家中。 同樣貧困的伯父家稍有些余力供養(yǎng)路遙上學,但他也常為買不起鉛筆而發(fā)愁;因為路遙衣衫襤褸,褲子破了不敢到別人面前,有人搞惡作劇,專門把他拉到人群里,惹得哄堂大笑。貧困艱難的生活給路遙留下了永生難忘的印象,他幼小的心靈受到極大創(chuàng)傷。 小學就要畢業(yè)了,路遙還沒吃過一頓飽飯。 怎樣才能逃脫苦水般的歲月呢?路遙經(jīng)常想。 唯一的出路,只有讀書,拼命地讀書。 但伯父并不想讓他讀書,只想讓他幫家里做農(nóng)活。 路遙懇求伯父:能不能讓我試著考一考?即使考上了我也不去上。 幾千名考生,路遙脫穎而出,以全縣第二名的成績,斬獲“榜眼”。考上了當?shù)刈詈玫膶W府:延川中學。 路遙的小說《在困難的日子里》所寫的,很多都是他真實的生活經(jīng)歷。 為了能夠讓路遙上學,他的養(yǎng)母提上籮筐,拄著木棍,趕50里山路到縣城沿街乞討。 遠離當?shù)赜戯?,不給路遙丟人現(xiàn)眼,還能給他帶回一些饃饃、饅頭之類。 路遙的養(yǎng)母 《平凡的世界》開頭描寫的孫少平在學校吃丙級飯,其實也是路遙學生生涯真實的寫照。 初中三年是他人生中最困頓和難熬的一段經(jīng)歷。 每月五六元的伙食費都交不起,有時連五分七的清水煮蘿卜菜也吃不起,稀飯、黑窩頭、野酸菜,是他能吃到最好的東西了。 在生活底層所受的殘酷磨礪,最后轉(zhuǎn)化為路遙身上一種奮發(fā)的動力。 在初中幾年里,他成為學校最優(yōu)秀的學生之一。 1966年,王衛(wèi)國在陜西省初中升中??荚囍校詢?yōu)異成績考取西安石油化工學校。 在當時,這意味著這個農(nóng)家子弟可以從此擺脫苦難的農(nóng)民身份,吃上“國庫糧”,三年畢業(yè)后成為國家干部,成為令人羨慕的城里人...... 命運總是喜歡捉弄人,“文革”的爆發(fā)了,,高考制度被廢除,所有中專停止招生。升學無望的路遙只得投入到那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洪流中。 由于文才突出,能言善辯,大智大勇,敢作敢為,再加上天天讀報帶給他的“大局意識”,他很快被推舉為“紅四野”(“延川縣紅色造反派第四野戰(zhàn)軍”)的軍長。 前排左一 路遙 王衛(wèi)國扶搖直上,成了延川中學呼風喚雨的人物,他發(fā)現(xiàn)那些平時趾高氣揚的城里人,突然對他唯唯諾諾,長期以來被壓抑的屈辱情緒終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此時的王衛(wèi)國已然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場“造反有理”的革命狂歡中去了。 在變幻莫測的政治斗爭中,路遙跌向了深淵。在“清理階級隊伍”的政治運動中被罷免了縣革委會副主任的職務,1969年年底被徹底趕回老家郭家溝村務農(nóng)。 后來在朋友的撮合下,他結識了北京知青林紅,并與之展開了一段難忘的戀情。 路遙是那種有獻身精神的人,他愿意為自己熱愛的東西付出一切。 當時縣軍工廠招工,路遙爭取到了一個寶貴的名額。這意味著他可以由農(nóng)民變成工人,那是許多青年夢寐以為的機會。 誰知道一轉(zhuǎn)身,路遙毫不猶豫就把這個名額轉(zhuǎn)給了林紅。 更沒想到的是,后來林紅因為路遙的“農(nóng)民身份”而提出分手,轉(zhuǎn)身愛上了一個軍官。 其實他的作品,很多的原型都是他自己懂得親身經(jīng)歷。 比如: 《人生》中,現(xiàn)代青年高加林選擇了城里姑娘黃亞萍,拋棄了農(nóng)村姑娘劉巧珍。 《平凡的世界》里,孫少平和田曉霞身上也有路遙和林紅的影子。 后來另一位北京知青林達走進了他的生活,用愛撫慰了他的創(chuàng)傷。 路遙到延安大學上學之后,大多經(jīng)濟來源是靠林達資助的。 1970年,路遙發(fā)表了《車過南京橋》的詩作,是他的處女作。 詩人聞頻建議他取個筆名。“好,”王衛(wèi)國略加思索后,在自己的詩稿上斷然寫下“路遙”二字。 聞頻說:“好!這個名字好!路遙知馬力。” “路遙”這個筆名也從這篇作品開始正式使用。 24歲那年,路遙因為在寫作上展現(xiàn)的異凜天賦,得以作為工農(nóng)兵學員被推薦,踏進了延安大學中文系的大門。 大學期間,路遙制定了嚴密的學習計劃:在能夠找到的歐洲文學史、俄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史的指導下系統(tǒng)閱讀了大量中外文學名著。 在往后的幾年里,路遙永遠穿著一身灰,挎著一個黃帆布背包,一頭扎進了學校閱覽室的文學海洋,瘋狂地汲取養(yǎng)分。 1976年,路遙被分配到陜西省作協(xié)主辦的文學刊物《延河》做編輯工作,使他得到了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必要條件。 28歲那年,路遙寫出了他的中篇處女作《驚心動魄的一幕》,可幾乎所有的大型刊物都將稿子退回。 朋友寫信問他怎么辦?路遙讓他轉(zhuǎn)交最后一家大型雜志《當代》,并告訴他,如果《當代》也不刊用,就把底稿燒了。 最后,《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得了第一屆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姐姐》、《月下》等幾篇短篇小說也相繼發(fā)表,頗受好評。 左三 賈平凹,左四 路遙,右一 陳忠實 1978年1月路遙與北京知青林達結婚,1979年生下了他們的女兒路遠。 可兩人在生活習慣和性格上的差異也越來越凸顯,短短幾年,二人行同陌路。 林達多時提出離婚,路遙害怕給親愛的女兒帶來很大的傷害一拖再拖。直到辭世前三個月,林達扶起病床上的路遙,他在離婚書上簽了字。 為了寫《人生》,路遙準備了近兩年。 1981年6月,不到三十二歲的路遙以頑強的毅力,用了21個晝夜,創(chuàng)作完成了十三萬字的中篇小說——《人生》。 小說《人生》沒發(fā)表前,路遙曾預言:要么巨大的成功,要么徹底失敗。 《人生》原來的題目叫《你得到了什么?》,而《人生》這個題目,是他和約稿的編輯王維玲共同商量確定的。 路遙在其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中,這樣講述創(chuàng)作《人生》的情景:
《人生》到底如何?從銷量就可窺一斑,當年其單行本首印13萬冊,上市不久即脫銷,第二版印了12.5萬冊,第三版7200冊。 就連馬云都曾經(jīng)說過:18歲時,我是蹬三輪車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 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人生》將是路遙不可逾越的巔峰。 但路遙不這么認為,在發(fā)表完《人生》之后,路遙這樣說。盡管這本書可能達不到《戰(zhàn)爭與和平》這樣的高度和廣度,但最起碼在四十歲之前,“我要完成一部百萬字的長篇小說”。 1982年,路遙開始了創(chuàng)作《平凡的世界》的準備工作。 開始了一部被他作為禮物獻給他“生活過的土地和歲月”的書。 路遙坦言:寫作艱難,想起來不寒而栗。 路遙花了整整六年的時間去創(chuàng)作《平凡的世界》, 頭三年到各地考察、采訪,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構思小說框架、人物、情節(jié)。 為了體現(xiàn)生活的逼真感,他還要主動去體驗生活的一切酸甜苦辣,為創(chuàng)作積累素材。 比如為了了解礦工的生活,他下到礦井里和礦工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有時他還會堵住幾個剛剛升井的礦工,為他們遞上煙,點燃火,一起坐在陽光下閑聊。為了切身實地去挖掘素材, 路遙在和煤礦工人聊天 沒人知道他是寫過《人生》的作家,都以為他是新來的煤礦工人。 路遙在礦上的體驗生活并不像有些記者:要隨身帶個采訪本。 路遙一般什么都不帶,也不記。后來有人問他,他就說:“我要感受生活,給我說一件事情,它要能感動我,我就不用記,我會記到心里。” ▲路遙同陜北大嫂聊家常 列了100多部的書單,用了一整年時間翻閱了近10年的《人民日報》、《陜西日報》、《參考消息》、《延安報》和《榆林報》,筆記做了幾十本。以至于手指頭被紙張磨得露出了毛細血管,擱在紙上,如同擱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繼續(xù)翻閱。 后三年開始動筆寫。 他從來沒有按時吃飯的念頭,每天給自己定了一個量,比如要寫三千字或者五千字,就無論如何要寫完。 經(jīng)常是兩個冷饅頭就著一根大蔥就解決了一頓飯。 他堅信,只有在艱苦的條件下才可能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 所以在寫書的三年里,大部分時間呆在外地,有時候是偏僻的煤礦,有時候住在小縣城的土窯洞里。 正如他所說:“作品中任何虛假的聲音,讀者的耳朵都能聽得見。無病呻吟騙不來眼淚,只能換取諷刺的微笑;而用塑料花朵裝扮貧乏的園地以顯示自己的繁榮,這比一無所有更為糟糕.....” 可這世上不是所有的事情,光靠個人花了心思就能順遂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完稿后,路遙趕到北京,去參加《平凡的世界》研討會。 然而,大多是評論家對作品感到失望,認為相比于《人生》是很大的倒退。 滿心期待的路遙,被當頭一棒。 路遙對同行抱怨: “狗日的,都不懂文學!難道托爾斯泰、曹雪芹、柳青等,一夜之間就變成這些小子的學生了嗎?” 失落的路遙來到作家柳青的墓前,跪地大哭。 路遙拜謁柳青墓 路遙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但他卻沒有停止寫作。 其實在寫第一部時,路遙的健康狀況已經(jīng)不容樂觀,但為了不中斷寫作,他拒絕就醫(yī)。 果然,在寫第二部時,路遙的身體嚴重透支,口吐鮮血倒下了。 病床上的路遙 他的弟弟拼命勸他,可他卻說:我要用生命去結束《平凡的世界》。 1988年5月25日,體力日見衰竭的路遙為《平凡的世界》劃上了最后一個句號。
六年的文學遠征,流血、流汗,《平凡的世界》終于在他頑強毅力支撐下圓滿完成。 1991年3月9日,在全國最高文學獎“茅盾文學獎”評獎中,排名第一。 路遙卻沒錢去北京領獎,他到北京領獎的路費還是四弟王天樂借的。 王天樂戲謔地說:“哥,今后再不要獲什么獎了,如果拿了諾貝爾文學獎,我可給你找不來外匯。” 路遙只說了一句:“日他媽的文學!” 茅盾文學獎的獎金除了應酬文學界的朋友,就是還債,連買自己書都買不起。 王天樂說:“路遙在電話上告訴我,去領獎還是沒有錢,路費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請客,還要買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讓我再想一下辦法?!?/p> 從左到右:弟弟王天樂,作家金錚,路遙 1992年11月17日凌晨5時,路遙開始在病床上痛苦地抽搐和呻吟,整個肉體的疼痛使他縮成一團,出現(xiàn)嚴重吐血??醋o著他的弟弟束手無策,趕忙喊來醫(yī)生。 醫(yī)生全力搶救,仍未能阻擋死神無情的腳步。 上午8時20分,年僅43歲的路遙因肝硬化,消化道出血醫(yī)治無效,走完了他平凡而又悲壯的人生旅程。 彌留之際,仍斷斷續(xù)續(xù)告訴身邊的弟弟:“爸爸媽媽,其實……可親了……可重要了”! 他在最后的歲月里,還一直念叨:“如果自己的人生聽老人的話,早結婚生子,孩子也該很大了。” 賈平凹后來懷念路遙的文章中寫到:他是一個優(yōu)秀的作家,也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是一個氣勢磅礴的人,他是夸父,但他倒在干渴的路上。 其實,路遙他還活著,只是他走得太快,離我們有點遠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