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期,江山穩(wěn)定,天下太平,再加上重文輕武的國策,無數(shù)讀書人學(xué)而優(yōu)則仕,欲要在這個大好的時代一展宏圖。于是書生們豪情萬丈,意氣風(fēng)發(fā),紛紛投身到滾滾紅塵的名利場中。但是有一個人卻不同,他雖然才華橫溢,卻欣然隱居,在杭州的孤山結(jié)廬而居。他無妻無子,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過著悠然的逍遙生活。他目下無塵,孤高自詡,布衣終生,不入仕途,甚至二十年都不邁進(jìn)城市的大門。任憑皇帝賜官,任憑朋友呼喚,他自巋然不動,怎一個倔字了得。朱熹曾說:'宋亡,而此人不亡,為國朝三百年間第一人',他就是北宋文人林逋。 提到林逋,我們自然會想到他的《山園小梅》,寫盡田園之樂,寫盡田園之趣,那'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更被稱為詠梅絕唱。因為這首詩的名氣實在太大,大到讓人們忽略了他的詞。林逋現(xiàn)存詞三首,詞如其人,閑情淡墨,圓融清幽,唯美而感人,《長相思》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長相思》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jié)未成,江邊潮已平。 這首《長相思》雖然是寫離愁別恨,但筆調(diào)清新優(yōu)美,很有特色。 詞的上闕寫景,'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兩個疊詞的運用,在復(fù)沓反復(fù)中,色彩鮮明的描繪出江南特有的明麗景色。而一句'誰知離別情',用擬人的手法,向青山發(fā)出嗔怪:吳越之山啊!縱然你們亙古挺立,蒼翠秀美,卻不懂戀人離別的愁緒。這怨恨看似無理,卻用山水的無情反襯出人生的有恨,別有韻味。 詞的下闋由景入情,'君淚盈,妾淚盈'。臨別之際,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都是哽咽無語,'羅帶同心結(jié)未成'則含蓄道出了他們悲苦難言的底蘊。是什么原因讓他們的愛情橫遭不幸,讓這對有情人各自帶著累累創(chuàng)傷而灑淚分別的呢?詞人沒有交代,只說船就要開了,縱有千般不舍,他們也得忍痛而別,一句'江邊潮已平',全詞戛然而止,只有一江恨水,悠悠不盡。 這首《長相思》語言直白,蓄意深沉,讀后余音裊裊,回味無窮,堪稱宋詞中的佳篇。 林逋性情疏淡,雖與范仲淹、寇準(zhǔn)、梅堯臣等當(dāng)朝重臣交情頗深,卻清心寡欲,不喜名利,不被政治風(fēng)波所牽扯。他優(yōu)雅從容的生活著,讓自己的才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現(xiàn),一首《點絳唇》,盡顯其詩詞造詣。 《點絳唇》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余花落出,滿地和煙雨。 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shù),南北東西路。 中國古典文學(xué)很早就有以芳草喻離愁的傳統(tǒng),如李煜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yuǎn)還生';漢樂府的'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yuǎn)道';白居易的'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等,真是無處不生的春草,無處不在的離情,纏綿哀怨,難舍難分。而林逋的這首《點絳唇》,卻于眾多的托物詠懷詩中脫穎而出,自有妙處。 金谷園是晉代富商石崇所建,杜牧有'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的詩句。而'亂生'就是顯其荒蕪之狀,'誰無主'則點明其荒涼無主,寄寓了人世滄桑的感慨。這無主的園中春色凋零,花落紛紛,隨著那濛濛細(xì)雨飄逝滿地。黃昏長亭,離人在此話別,凝望著漸行漸遠(yuǎn)的離人慢慢消失,眼前只有那繁茂的青草,茫茫無際,無限蔓延。 全詞不見一個草字,卻處處令人聯(lián)想到芳草萋萋,寫景寫情,渾然一體,是詠物詞的佳作,王國維更贊它為'詠春草三絕詞'之一。古人詠春草多為感懷傷事,從屈原起,興起了以'香草美人'自喻之風(fēng),表達(dá)自己對君主的忠貞,以及為江山社稷肝腦涂地的決心,雖是托物言志,卻缺少真誠。而林逋的詞既融進(jìn)了自己的離愁別恨,又無關(guān)時局的波瀾壯闊,在意境上,自與別家不同,因而頗得后人盛贊。 林逋的詞擺脫了唐、五代濃艷香軟的詞風(fēng),清新婉麗,深情感人,雖然存詞僅三首,卻皆是上乘之作,《點絳唇》為詠物詞中的一絕;《長相思》是怨情詞中的極品,所以,談及宋詞,林逋從來都是繞不過去的一位大家。 |
|
來自: 有友a(bǔ)bcd > 《點絳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