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多汗,醫(yī)學上稱做'局限性多汗癥,交感神經功能性引起手汗增多。多發(fā)生在情緒波動度較大的青壯年身上。'局限性出汗癥的治療,一般采用維生素B1、谷維素、安定片等。 中醫(yī)認為,腎陰虛,陰虛火旺,加之先天稟賦不足(遺傳因素),體質較差,才會出現(xiàn)四肢發(fā)熱,但是我們在臨床看到這種發(fā)熱絕不是實火,總言之是脾腎太虛所致,陰陽兩虛化火非實,脾胃虛弱所致正氣不足明顯,脾胃實癥極為少見;臨床也可見氣虛、濕郁、血瘀等引起。 中醫(yī)認為,手腳多汗是因腎脾胃功能失調引起的,可分虛實兩種類型。 脾胃虛癥 脾胃虛弱者除手腳多汗外,還伴有口干舌燥、心煩不安、舌紅少苔等癥狀,屬于津液不足的虛熱癥。可選用增液湯(生地、玄參、麥冬各20克)加棗仁、牡蠣、石斛、合歡花各15克治療。 脾胃實癥者極為少見,一般多因飲酒過多及過食辛辣肥甘所致,伴有口臭口苦、大便不暢、小便黃濁、舌苔厚膩等癥狀??蛇x用三仁湯(杏仁、白蔻仁、厚樸、半夏、竹葉、通花各12克,苡仁、滑石各30克)加黃芩、萊菔子各15克治療。 陰虛流汗也常常伴有虛熱,一般夜半之后流汗,汗出在夢中,醒來胯下汗津津,可用知柏地黃丸、二至丸、玉屏風散或六味地黃丸有效。 腎陽虛手腳出汗,常伴有惡風、怕冷、乏力、易感冒等癥狀,也常在白天流汗。用《劉濟川醫(yī)案三則》的臨床經驗處方:白術、澤瀉、茯苓各15克,豬苓、黃柏、知母各10克,肉桂3克。十劑左右有效。也可服用補中益氣丸或玉屏風散。 氣虛流汗一般伴有虛熱(李東垣在《脾胃論》稱“虛火”)的癥狀,常在白天流汗。方用黃芪建中湯、玉屏風散或補中益氣丸可治。 血瘀的手腳出汗臨床不多見,血瘀流汗者手腳常有腫脹、疼痛感。方用《醫(y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身痛逐淤湯有效。 濕郁流汗常伴有汗出前全身酸困的感覺。用防己黃芪湯(其中把白術換成蒼術)加茯苓、薏仁各15克,杏仁10克有效。 1、白礬20克,水1000克,混合溶解后浸手腳10分鐘,讓其自然晾干,每晚一次,連續(xù)五日。 2、大白蘿卜適量,洗凈切片加水煎服,以煎液洗燙手腳,每日2次。 3、干姜15克,白礬15克,煎水洗手腳,連洗數(shù)日。 4、白礬25克、扁蓄根30克,水煎兩次,藥液約為2000毫升,放盆內備用。洗腳時浸泡,每日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睡前洗最好,每副藥可用2天,洗時將藥液溫熱,6天為1個療程。 |
|
來自: 高山流水cjl > 《陰陽氣血虛寒氣及臟腑火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