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舞 1.《秦王破陣樂》 又名《七德舞》,是唐代最著名的武舞,作者唐太宗。 太宗為秦王之時,四處征戰(zhàn),在破劉武周之后,民間有音樂藝人奏《秦王破陣樂》慶賀,當(dāng)時只有音樂,還沒有舞蹈,太宗很喜歡這首樂曲,即位后,把該曲帶入宮中,命樂師進行修善,并叫李百藥、虞世南、褚亮、魏徵等制歌辭、舞圖,派樂工習(xí)練。 舞者一百二十八人,全部披甲持戟,跟在戰(zhàn)場打仗一樣,鎧甲上用銀進行裝飾,光彩奪目。雷大鼓,再以激揚的胡樂(少數(shù)民族音樂)伴奏,隊伍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變化,總共變化三次,每次換成四種陣勢,舞者持戟來往疾呼擊刺,重現(xiàn)昔日征戰(zhàn)場面,聲振百里,動蕩山谷。觀者無不熱血沸騰,扼腕站立,仿佛就要沖鋒陷陣一樣。將軍們個個神情慷慨激昂,不由自主捧起酒杯敬皇上,高喊萬歲,而前來進貢朝賀的各國、部落使者,竟忍不住跟著舞蹈的節(jié)奏在庭上相率起舞。 今已失傳。 ![]() (敦煌壁畫-初唐舞曲) 2.《功成慶善樂》 又名《九功舞》、《慶善樂》,是唐代最著名的文舞,作者唐太宗。 唐太宗誕生于慶善宮,貞觀六年(公元631年),太宗回到慶善宮,在渭水之濱宴請群臣,并賞賜鄉(xiāng)親鄰里。想起從前的點點滴滴,太宗不由得感慨萬千,遂賦詩十韻,命樂師配上管弦之樂,制成《功成慶善樂》。 舞者六十四人,皆童子,進德冠,紫袴褶,長袖,漆髻,屣履而舞,進蹈安徐,演奏時人們隨著樂曲舞動長袖、踢腿曳屣,用來象征文德昌盛的景象。 李世民曾寫過兩首關(guān)于慶善宮的詩,每首五行,剛好十韻,可能就是《功成慶善樂》的歌辭。 一.幸武功慶善宮 壽丘惟舊跡,酆邑乃前基。粵予承累圣,懸弧亦在茲。 弱齡逢運改,提劍郁匡時。指麾八荒定,懷柔萬國夷。 梯山咸入款,駕海亦來思。單于陪武帳,日逐衛(wèi)文lq。 端扆朝四岳,無為任百司。霜節(jié)明秋景,輕冰結(jié)水湄。 蕓黃遍原隰,禾穎積京畿。共樂還鄉(xiāng)宴,歡比大風(fēng)詩。 二.重幸武功 代馬依朔吹,驚禽愁昔叢。況茲承眷德,懷舊感深衷。 積善忻馀慶,暢武悅成功。垂衣天下治,端拱車書同。 白水巡前跡,丹陵幸舊宮。列筵歡故老,高宴聚新豐。 駐蹕撫田畯,回輿訪牧童。瑞氣縈丹闕,祥煙散碧空。 孤嶼含霜白,遙山帶日紅。于焉歡擊筑,聊以詠南風(fēng)。 今已失傳。 3.《上元樂》 又名《上元舞》,唐代最著名的雅樂(古代指帝王朝賀、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樂),作者唐高宗。 古代每逢重要節(jié)日或重要事情發(fā)生,都要祭祀天地、先祖,并演奏舞曲。由于《慶善樂》音調(diào)過于柔和,沒有殺氣,起不到降神驅(qū)邪的效果,《破陣樂》雖然殺氣重,但其韻律又不適合雅樂的要求。因此唐高宗專門制作了這首《上元樂》為帝王朝駕、祭祀天地時的專用舞曲。 舞者百八十人,每人穿著畫有五彩云朵的衣裳,象征天地正氣。共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fēng)》、《九宮》、《十洲》、《得一》、《慶云》篇章,樂曲凝練威嚴,舞蹈緩慢莊重,每次重大的祭祀活動都奏這首舞曲。 今已失傳。 4.《大定樂》 又名《一戎大定樂》,作者唐高宗。 在發(fā)兵征討高麗前夕,軍隊在洛城門外開闊處練兵,唐高帝登上洛陽城門觀望,看到將士們精神抖擻,威武雄壯,隊伍的陣型千變?nèi)f化,氣勢恢宏,唐高宗很感動,便命樂師按演習(xí)陣型做《一戎大定樂》。 舞者百四十人,身披五彩甲,持槊而舞,并齊聲高呼“八弦同軌樂。”象征平定高麗后天下也隨之大定。 今已失傳。 ![]() (敦煌壁畫—初唐舞曲) 5.《神宮大樂》 唐代陣容最強大的舞曲,作者武則天。 長壽二年正月(公元693年),明堂(又名萬象神宮)建成后的第五年。武則天在萬象神宮的大堂主持了祭祀儀式,并宴請大臣,為了增添節(jié)日氣氛,命樂師按她的要求制作《神宮大樂》舞于神宮之庭,舞者九百人,有氣吞山河之勢。 關(guān)于萬象神宮(即明堂)在上面篇章有詳述,其大殿寬闊雄偉。 今已失傳。 6.《圣壽樂》 作者武則天。 舞者百四十人,戴金黃色的帽子,身穿五色畫衣。舞者按樂曲節(jié)奏變化,共有十六種變化,隊伍每次變化就排成一個字,這十六個字是“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萬年,寶祚彌昌”。象征著武則天壽比南山,洪福齊天。 7.《光圣樂》 作者唐玄宗。 舞者八十人,戴鳥冠,著五彩畫衣,舞曲集合了《上元樂》和《圣壽樂》的優(yōu)點,以歌王業(yè)所興。 8.《霓裳羽衣曲》 唐代最浪漫的舞曲,作者一說是唐玄宗,二說是河西節(jié)度使楊敬忠敬獻的樂典。 據(jù)傳唐玄宗有次夢游月宮,在美侖美奐的廣寒宮中,看到嫦娥在翩翩起舞,樂曲優(yōu)美動聽,玄宗暗自便記下樂章,夢醒后憑記憶作《霓裳羽衣曲》。 另,《舊唐書》有記載:河西節(jié)度使楊敬忠獻《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凡曲終必遽,唯《霓裳羽衣曲》將畢,引聲益緩。 前者說法浪漫,人們?nèi)菀捉邮?,所以流傳最廣,但我比較傾向于后一種來源。 舞者皆美人,著霓裳羽衣,冰膚玉骨,隨樂曲擺袂展袖,飄飄渺渺,有凌云飛天之姿。唐玄宗常和楊貴妃花前月下聽這靡磨之音,狎昵言歡。 白居易曾寫過一首長詩歌描繪其舞曲的精妙飄逸。 霓裳羽衣歌 和微之,白居易 我昔元和侍憲皇,曾陪內(nèi)宴宴昭陽。 千歌百舞不可數(shù),就中最愛霓裳舞。 舞時寒食春風(fēng)天,玉鉤欄下香案前。 案前舞者顏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 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 娉婷似不任羅綺,顧聽樂懸行復(fù)止。 磬簫箏笛遞相攙,擊擫彈吹聲邐迤。 [凡法曲之初,眾樂不齊,唯金石絲竹次第發(fā)聲, 霓裳序初亦復(fù)如此。] 散序六奏未動衣,陽臺宿云慵不飛。 [散序六遍無拍,故不舞也。] 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 [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 飄然轉(zhuǎn)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 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裾時云欲生。 [四句皆霓裳舞之初態(tài)。] 煙蛾斂略不勝態(tài),風(fēng)袖低昂如有情。 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別飛瓊。 [許飛瓊、萼綠華,皆女仙也。] 繁音急節(jié)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 [霓裳曲凡十二遍而終。] 翔鸞舞了卻收翅,唳鶴曲終長引聲。 [凡曲將畢,皆聲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長引一聲也。] 當(dāng)時乍見驚心目,凝視諦聽殊未足。 一落人間八九年,耳冷不曾聞此曲。 湓城但聽山魈語,巴峽唯聞杜鵑哭。 [予自江州司馬轉(zhuǎn)忠州刺史。] 移領(lǐng)錢唐第二年,始有心情問絲竹。 玲瓏箜篌謝好箏,陳寵觱篥沈平笙。 清弦脆管纖纖手,教得霓裳一曲成。 [自玲瓏以下,皆杭之妓名。] 虛白亭前湖水畔,前后只應(yīng)三度按。 便除庶子拋卻來,聞道如今各星散。 今年五月至蘇州,朝鐘暮角催白頭。 貪看案牘常侵夜,不聽笙歌直到秋。 秋來無事多閑悶,忽憶霓裳無處問。 聞君部內(nèi)多樂徒,問有霓裳舞者無? 答云七縣十萬戶,無人知有霓裳舞。 唯寄長歌與我來,題作霓裳羽衣譜。 四幅花箋碧間紅,霓裳實錄在其中。 千姿萬狀分明見,恰與昭陽舞者同。 眼前仿佛睹形質(zhì),昔日今朝想如一。 疑從云夢呼召來,似著丹青圖寫出。 我愛霓裳君合知,發(fā)于歌詠形于詩。 君不見,我歌云,驚破霓裳羽衣曲。 [長恨歌云。] 又不見,我詩云,曲愛霓裳未拍時。 [錢唐詩云。] 由來能事皆有主,楊氏創(chuàng)聲君造譜。 [開元中,西涼府節(jié)度楊敬述造。] 君言此舞難得人,須是傾城可憐女。 吳妖小玉飛作煙,越艷西施化為土。 [夫差女小玉死后,形見于王。其母抱之,霏微若 煙霧散空。] 嬌花巧笑久寂寥,娃館苧蘿空處所。 如君所言誠有是,君試從容聽我語。 若求國色始翻傳,但恐人間廢此舞。 妍媸優(yōu)劣寧相遠,大都只在人抬舉。 李娟張態(tài)君莫嫌,亦擬隨宜且教取。 [娟、態(tài),蘇妓之名。] 今已失傳。 9.《傾杯樂曲》 ![]() (唐舞馬銜杯紋銀壺) 唐代最著名的舞馬曲,作者唐玄宗。 李隆基酷愛音樂,精通多種樂器演奏,有極高的音樂天賦。時常有胡人獻良馬于朝,唐玄宗閑來無事就訓(xùn)練這些馬跳舞,制作《傾杯樂曲》,在重大節(jié)日上進行表演。 舞者一百匹馬,皆裝飾華美,“衣以文繡,絡(luò)以金銀。飾其鬃鬣,間雜珠玉”,另有訓(xùn)馬師數(shù)人立于旁。群馬排成方陣,奮首鼓尾,聞歌起舞,做各種祝賀的動作。有時舞馬還會躍上三層高的板床上旋轉(zhuǎn)如飛,有時由壯士把榻舉起,讓馬舞于榻上。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傾杯樂曲》只是個傳說,對舞馬的真實性表示懷疑,直到1970年10月,在西安何家村挖掘到唐代舞馬銜杯紋銀壺,世人才相信確有其事,并嘆為觀止。 唐玄宗時的丞相張說與唐代詩人薛曜分別關(guān)于舞馬曲的詩篇,記述了《傾杯樂曲》的場景。 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三首。 張說 金天誕圣千秋節(jié),玉醴還分萬壽觴。試聽紫騮歌樂府, 何如騄驥舞華岡。連鶱勢出魚龍變,躞蹀驕生鳥獸行。 歲歲相傳指樹日,翩翩來伴慶云翔。 圣皇至德與天齊,天馬來儀自海西。腕足徐行拜兩膝, 繁驕不進踏千蹄。髤髵奮鬣時蹲踏,鼓怒驤身忽上躋。 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 遠聽明君愛逸才,玉鞭金翅引龍媒。不因茲白人間有, 定是飛黃天上來。影弄日華相照耀,噴含云色且裴徊。 莫言闕下桃花舞,別有河中蘭葉開。 舞馬曲 薛曜 星精龍種競騰驤,雙眼黃金紫艷光。一朝逢遇升平代, 伏皂銜圖事帝王。我皇盛德苞六宇,俗泰時和虞石拊。 昔聞九代有馀名,今日百獸先來舞。鉤陳周衛(wèi)儼旌旄, 鐘鎛陶匏聲殷地。承云嘈囋駭日靈,調(diào)露鏗鈜動天駟。 奔塵飛箭若麟螭,躡景追風(fēng)忽見知。咀銜拉鐵并權(quán)奇, 被服雕章何陸離。紫玉鳴珂臨寶鐙,青絲彩絡(luò)帶金羈。 隨歌鼓而電驚,逐丸劍而飆馳。態(tài)聚足甫還急,驕凝驟不移。 光敵白日下,氣擁綠煙垂。婉轉(zhuǎn)盤跚殊未已, 懸空步驟紅塵起。驚鳧翔鷺不堪儔,矯鳳回鸞那足擬。 蘅垂桂裛香氛氳,長鳴汗血盡浮云。不辭辛苦來東道, 只為簫韶朝夕聞。閶闔間,玉臺側(cè),承恩煦兮生光色。 鸞鏘鏘,車翼翼,備國容兮為戎飾。充云翹兮天子庭, 荷日用兮情無極。吉良乘兮一千歲,神是得兮天地期。 大易占云南山壽,走參走覃共樂圣明時。 今已失傳。 10.《云韶樂》 作者唐文宗。 唐文宗喜歡聽雅樂大曲,命太常卿馮定采開元雅樂制《云韶樂》。 《云韶樂》有玉磬四虡,琴、瑟、筑、簫、篪、籥、跋膝、笙、竽皆一,登歌四人,分立堂上下,童子五人,繡衣執(zhí)金蓮花以導(dǎo),舞者三百人,階下設(shè)錦筵,遇內(nèi)宴乃奏。謂大臣曰:“笙磬同音,沈吟忘味,不圖為樂至于斯也。”自是臣下功高者,輒賜之。樂成,改法曲為仙韶曲。 今已失傳。 唐初還有兩首很有名的舞曲,名《安樂》、《太平樂》,場面亦是非常壯觀,因為是周、隋遺音,即非唐代原創(chuàng)。 秋,七月,丁未朔,詔以三年正月有事于岱宗。 八月,丙子,車駕還京師,幸舊宅,留七月;壬午,還蓬萊宮。 丁亥,以司列太常伯劉祥道兼右相,大司憲竇德玄為司元太常伯、檢校左相。 冬,十月,庚辰,檢校熊津都督劉仁軌上言:“臣伏覩dǔ所存戍兵,疲羸者多,勇健者少,衣服貧敝,唯思西歸,無心展効。臣問以"往在海西,見百姓人人應(yīng)募,爭欲從軍,或請自辦衣糧,謂之“義征”,何為今日士卒如此?"咸言:"今日官府與曩時不同,人心亦殊。曩時東西征役,身沒王事,并蒙敕使吊祭,追贈官爵,或以死者官爵回授子弟,凡渡遼海者,皆賜勛一轉(zhuǎn)。自顯慶五年以來,征人屢經(jīng)渡海,官不記錄,其死者亦無人誰何。州縣每發(fā)百姓為兵,其壯而富者,行錢參逐,皆亡匿得免;貧者身雖老弱,被發(fā)卽行。頃者破百濟及平壤苦戰(zhàn),當(dāng)是時將帥號令,許以勛賞,無所不至;及達西岸,惟聞枷鎖推禁,奪賜破勛,州縣追呼,無以自存,公私困弊,不可悉言。以是昨發(fā)海西之日已有逃亡自殘者,非獨至海外而然也。又,本因征役勛級以為榮寵;而比年出征,皆使勛官挽引,勞苦與白丁無殊,百姓不愿從軍,率皆由此。"臣又問:"曩日士卒留鎮(zhèn)五年,尚得支濟,今爾等始經(jīng)一年,何為如此單露?"咸言:"初發(fā)家日,惟令備一年資裝;今已二年,未有還期。"臣檢校軍士所留衣,今冬僅可充事,來秋以往,全無準擬。陛下留兵海外,欲殄滅高麗。百濟、高麗,舊相黨援,倭人雖遠,亦共為影響,若無鎮(zhèn)兵,還成一國。今旣資戍守,又置屯田,所藉士卒同心同德,而眾有此議,何望成功!自非有所更張,厚加慰勞,明賞重罰以吉士心,若止如今日以前處置,恐師眾疲老,立效無日。逆耳之事,或無人為陛下盡言,故臣披露肝膽,昧死奏陳?!保?span style="color:#ff0000">軍事實力衰退,一句話,官僚腐敗) 上深納其言,遣右威衛(wèi)將軍劉仁愿將兵渡海以代舊鎮(zhèn)之兵,仍敕仁軌俱還。仁軌謂仁愿曰:“國家懸軍海外,欲以經(jīng)略高麗,其事非易。今收獲未畢,而軍吏與士卒一時代去,軍將又歸;夷人新服,眾心未安,必將生變。不如且留舊兵,漸令收獲,辦具資糧,節(jié)級遣還;軍將且留鎮(zhèn)撫,未可還也。”仁愿曰:“吾前還海西,大遭讒謗,云吾多留兵眾,謀據(jù)海東,幾不免禍。今日唯知準敕,豈敢擅有所為!”仁軌曰:“人臣茍利于國,知無不為,豈恤其私!”乃上表陳便宜,自請留鎮(zhèn)海東。上從之。仍以扶余隆為熊津都尉,使招輯其余眾。(謹慎換防) 初,武后能屈身忍辱,奉順上意,故上排羣議而立之;及得志,專作威福,上欲有所為,動為后所制,上不勝其忿。有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嘗為厭勝之術(shù),宦者王伏勝發(fā)之。上大怒,密召西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上官儀議之。儀因言:“皇后專恣,海內(nèi)所不與,請廢之?!鄙弦庖嘁詾槿唬瑓u命儀草詔。(弱主強后,母雞司晨,上官儀危險) 左右奔告于后,后遽詣上自訴。詔草猶在上所,上羞縮不忍,復(fù)待之如初;猶恐后怨怒,因紿之曰:“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敎我?!保?span style="color:#ff0000">混賬皇帝出賣大臣)儀先為陳王咨議,與王伏勝俱事故太子忠,后于是使許敬宗誣奏儀、伏勝與忠謀大逆。十二月,丙戌,儀下獄,與其子庭芝、王伏勝皆死,籍沒其家。(上官儀(608年-665年),字游韶,陜州陜縣(今河南省陜縣)人,唐朝詩人,官至宰相。上官儀早年曾出家為僧,后以進士及第,歷任弘文館直學(xué)士、秘書郎、起居郎、秘書少監(jiān)、太子中舍人。他是初唐著名御用文人,常為皇帝起草詔書,并開創(chuàng)"綺錯婉媚"的上官體詩風(fēng)。龍朔二年(662年),上官儀拜相,授為西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麟德元年十二月(665年1月),因為唐高宗起草廢后詔書,得罪了武則天,被誣陷謀反,下獄處死。唐中宗年間,追贈楚國公。)戊子,賜忠死于流所。(李忠(643年-664年),字正本,唐高宗李治長子,母為宮人劉氏。李忠生于東宮,初封陳王,官任雍州牧。永徽三年(652年),冊封為太子。顯慶元年(656年),唐高宗廢黜李忠的太子之位,改封梁王,授任梁州都督(一作梁州刺史)。同年改任房州刺史。顯慶五年(660年),唐高宗將其廢為庶民,遷居黔州,囚禁于黔州李承乾故宅。麟德元年(664年),武則天指使許敬宗陷害李忠與宰相上官儀、宦官王伏勝謀反,李忠被賜死在黔州住所,時年二十二歲。神龍元年(705年),追封燕王,追贈太尉、揚州大都督。)右相劉祥道坐與儀善,罷政事,為司禮太常伯,左肅機鄭欽泰等朝士流貶者甚眾,皆坐與儀交通故也。 自是上每視事,則后垂簾于后,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quán),悉歸中宮,黜陟、生殺,決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圣。 太子右中護‖檢校西臺侍郎樂彥瑋、西臺侍郎孫處約并同東西臺三品。 高宗麟德二年(乙丑,公元六六五年) 春,正月,丁卯,吐蕃遣使入見,請復(fù)與吐谷渾和親,仍求赤水地畜牧,上不許。 二月,壬午,車駕發(fā)京師,丁酉,至合璧宮。 上語及隋煬帝,謂侍臣曰:“煬帝拒諫而亡,朕常以為戒,虛心求諫;而竟無諫者,何也?”李績對曰:“陛下所為盡善,羣臣無得而諫?!?/div> 三月,甲寅,以兼司戎太常伯姜恪同東西臺三品。恪,寶誼之子也。辛未,東都干元殿成。閏月,壬申朔,車駕至東都。疏勒弓月引吐蕃侵于闐(于闐(tian)國是古代西域王國,中國唐代都護府安西四鎮(zhèn)之一。古代居民屬于操印歐語系的吐火羅人。11世紀,人種和語言逐漸回鶻化。于闐地處塔里木盆地南沿,東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車、疏勒,盛時領(lǐng)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豐等縣市,都西城(今和田約特干遺址)。)。敕西州都督崔知辯、左武衛(wèi)將軍曹繼叔將兵救之。 夏,四月,戊辰,左侍極陸敦信檢校右相;西臺侍郎孫處約、太子右中護‖檢校西臺侍郎樂彥瑋并罷政事。 秘閣郎中李淳風(fēng)以傅仁均戊寅歷推步浸疏,乃增損劉焯皇極歷,更撰麟德歷;五月,辛卯,行之。(修改日歷是一件大事難事) 秋,七月,己丑,兗州都督鄧康王元裕薨。 上命熊津都尉扶余隆與新羅王法敏釋去舊怨;八月,壬子,同盟于熊津城(熊津都督府(660~676年),是唐朝聯(lián)合新羅滅亡百濟后,在百濟故地設(shè)立的羈縻府州。歷任熊津都督是唐朝將領(lǐng)王文度、劉仁愿、劉仁軌、前百濟太子扶余隆。屬安東都護府。在今朝鮮半島西南部。)。劉仁軌以新羅、百濟、耽羅、倭國使者浮海西還,會祠泰山,高麗亦遣太子福男來侍祠。 冬,十月,癸丑,皇后表稱“封禪舊儀,祭皇地祇,太后昭配,而令公卿行事,禮有未安,至日,妾請帥內(nèi)外命婦奠獻。”詔:“禪社首以皇后為亞獻,越國太妃燕氏為終獻?!比尚?,詔:“封禪壇所設(shè)上帝、后土位,先用藁秸、陶匏等,并宜改用茵褥、罍爵,其諸郊祀亦宜準此?!庇衷t:“自今郊廟享宴,文舞用功成慶善之樂,武舞用神功破陳之樂。”(唐朝十大舞) 丙寅,上發(fā)東都,從駕文武儀仗,數(shù)百里不絕。列營置幕,彌亙原野。東自高麗,西至波斯、鳥長諸國朝會者,各帥其屬扈從,穹廬毳幕,牛羊駝馬,填咽道路。時比歲豐稔,米斗至五錢,麥、豆不列于市。 十一月,戊子,上至濮陽,竇德玄騎從。上問:“濮陽謂之帝丘,何也?”德玄不能對。許敬宗自后躍馬而前曰:“昔顓頊居此,故謂之帝丘。”上稱善。敬宗退,謂人曰:“大臣不可以無學(xué);吾見德玄不能對,心實羞之?!钡滦勚唬骸叭烁饔心苡胁荒?,吾不強對以所不知,此吾所能也。”李績曰:“敬宗多聞,信美矣;德玄之言亦善也。”(李績墮落為馬屁精) 壽張人張公藝(張公藝,鄆州壽張(今臺前縣孫口鄉(xiāng)橋北張)人,生于公元578年(北齊承光二年),卒于公元676年(唐儀鳳元年),歷北齊、北周、隋、唐四代,壽九十九歲。張公藝是我國歷史上治家有方的典范,他那九輩同居,合家九百人,團聚一起,和睦相處,千年以來,倍受歷代人民尊敬,傳為美談。)九世同居,齊、隋、唐皆旌表其門。上過壽張,幸其宅,問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藝書“忍”字百余以進。上善之,賜以縑帛。 十二月,丙午,車駕至齊州,留十日。丙辰,發(fā)靈巖頓,至泰山下,有司于山南為圓壇,山上為登封壇,社首山上為降禪方壇。 高宗干封元年(丙寅,公元六六六年) 春,正月,戊辰朔,上祀昊天上帝于泰山南。己巳,登泰山,封玉牒,上帝冊藏以玉匱,配帝冊藏以金匱,皆纏以金繩,封以金泥,印以玉璽,藏以石{石感}。庚午,降禪于社首,祭皇地祇。上初獻畢,執(zhí)事者皆趨下?;抡邎?zhí)帷,皇后升壇亞獻,帷帟皆以錦繡為之;酌酒,實俎豆,登歌,皆用宮人。壬申,上御朝覲壇,受朝賀;赦天下,改元。文武官三品已上賜爵一等,四品已下加一階。先是階無泛加,皆以勞考敘進,至五品三品,仍奏取進止,至是始有泛階(古代官制,自魏晉置九品,后魏又分正品﹑從品及上下階后,文武百官,按期考績,定其品級。但有時由于制度廢弛或朝廷恩慶,職官普遍晉升官級,謂之"泛階"。),比及末年,服緋者滿朝矣。(我國有很多儀式或傳統(tǒng)未被繼承,如封禪) 時大赦,惟長流人不聽還,李義府(李義府(614年-666年),瀛州(今河北饒陽),唐朝宰相。李義府早年以薦舉入仕,歷任門下典儀、監(jiān)察御史、太子舍人、中書舍人。他是唐高宗的東宮屬官,因迎合高宗,建議廢王立武,被拜為宰相,授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封廣平縣男,并成為武則天的心腹,后又進爵廣平縣侯。李義府任相期間,廣結(jié)朋黨,賣官鬻爵,權(quán)勢熏天,多有不法之行,后升任中書令,進爵河間郡公。他出身微賤,雖官居宰相仍不得入士流,因此奏請重修《氏族志》,主張不論門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入士流。龍朔三年(663年),李義府因請術(shù)士望氣,被長流巂州。 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大赦天下。李義府因不在被赦之列,憂憤而死。武則天即位后,追贈他為揚州大都督,但在睿宗年間被收回。)憂憤發(fā)病卒。自義府流竄,朝士日憂其復(fù)入,及聞其卒,眾心乃安。(名聲臭) 丙戌,車駕發(fā)泰山;辛卯,至曲阜,贈孔子太師,以少牢致祭。癸未,至亳州,謁老君廟,上尊號曰太上玄元皇帝。丁丑,至東都,留六日;甲申,幸合璧宮;夏,四月,甲辰,至京師,謁太廟。 庚戌,左侍極兼檢校右相陸敦信以老疾辭職,拜大司成,兼左侍極,罷政事。 五月,庚寅,鑄干封泉寶錢,一當(dāng)十,俟期年盡廢舊錢。 高麗泉蓋蘇文卒,(淵蓋蘇文(603年-666年),又名淵蓋金(淵姓),是高句麗末期非常具有爭議性的鐵腕軍事獨裁者。在中國史書上通常避唐高祖李淵諱而稱為泉蓋蘇文(泉姓),《舊唐書》稱之為錢蓋蘇文(錢姓)?!度毡緯o》記為伊梨柯須彌。)長子男生代為莫離支,初知國政,出巡諸城,使其弟男建、男產(chǎn)知留后事?;蛑^二弟曰:“男生惡二弟之逼,意欲除之,不如先為計?!倍艹跷粗?。又有告男生者曰:“二弟恐兄還奪其權(quán),欲拒兄不納?!蹦猩鷿撉菜H往平壤伺之,二弟收掩,得之,乃以王命召男生。男生懼,不敢歸;男建自為莫離支,發(fā)兵討之。男生走保別城,使其子獻誠詣闕求救。六月,壬寅,以右驍衛(wèi)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將兵救之;以獻誠為右武衛(wèi)將軍,使為鄉(xiāng)導(dǎo)。又以右金吾衛(wèi)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同討高麗。 秋,七月,乙丑朔,徙殷王旭輪為豫王。 以大司憲兼檢校太子左中護劉仁軌為右相。 初,仁軌為給事中,按畢正義事,李義府怨之,出為青州刺史。會討百濟,仁軌當(dāng)浮海運糧,時未可行,義府督之,遭風(fēng)失船,丁夫溺死甚眾,命監(jiān)察御史袁異式往鞫之。義府謂異式曰:“君能辦事,勿憂無官?!碑愂街?,謂仁軌曰:“君與朝廷何人為讎,宜早自為計?!比受壴唬骸叭受壆?dāng)官不職,國有常刑,公以法斃之,無所逃命。若使遽自引決以快讎人,竊所未甘!”乃具獄以聞。異式將行,仍自掣其鎖。獄上,義府言于上曰:“不斬仁軌,無以謝百姓。”舍人源直心曰:“海風(fēng)暴起,非人力所及?!鄙夏嗣?,以白衣從軍自效。義府又諷劉仁愿使害之,仁愿不忍殺。及為大司憲,異式懼,不自安,仁軌瀝觴告之曰:“仁軌若念疇昔之事,有如此觴!”仁軌旣知政事,異式尋遷詹事丞;時論紛然,仁軌聞之,遽薦為司元大夫。監(jiān)察御史杜易簡謂人曰:“斯所謂矯枉過正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