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京劇 ◆ ◆ ◆ ◆ 梨園湯武(一)概述 劉新陽 ◆ ◆ ◆ ◆ 京劇在同治、光緒時期得到了空前和迅猛的發(fā)展,名演員數(shù)不勝數(shù),與此同時,京劇音韻、唱腔、行當以及表演程式的形成與確立,使京劇朝著規(guī)范化的方向發(fā)展。在“老生三鼎甲”之后,京劇界又出現(xiàn)了以汪桂芬、譚鑫培、孫菊仙為代表的京劇“老生新(后)三鼎甲”。 在“新三鼎甲”中有一位重要的老生演員,他就是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同光十三絕”中的譚鑫培。在京劇的歷史上,譚鑫培不僅是開創(chuàng)譚派老生藝術的一代宗師,還是繼程長庚之后,對京劇的發(fā)展做出過重要貢獻的開拓者與革新家。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在他的《舞臺生活四十年》中說:“我心目中的譚鑫培、楊小樓這二位大師,是對我影響最深最大的,雖然我是旦行,他們是生行,可是我從他們二位身上學到的東西最多最重要?!艺J為譚、楊的表演顯示著中國戲曲表演體系,譚鑫培、楊小樓的名字就代表著中國戲曲?!庇纱丝梢姡T鑫培在梅蘭芳先生心目中乃至在京劇中的重要地位。與此同時,比譚稍晚出現(xiàn)的王瑤卿也是一位杰出的京劇旦行的表演藝術家、革新家和教育家,后人曾把譚鑫培與王瑤卿并稱為“梨園湯武”,可見譚、王二位對京劇的貢獻。 孫菊仙(1841—1931),本名孫濂,字菊仙,號寶臣,外號“孫一啰兒”,晚年用“老鄉(xiāng)親”為藝名,天津人。孫菊仙平時喜好京劇,三十六歲后投師程長庚,成為專業(yè)老生演員。1885年后掌四喜班多年。1886年選入升平署承差。孫菊仙嗓音洪亮寬厚、豪邁蒼勁,演唱和念白中不拘泥對湖廣音的追求,多用京音,氣力充沛且講究氣口、音色和抑揚,表演不追求雕琢修飾,追求生動自然,世稱“孫派”。孫菊仙的擅演劇目有《朱砂痣》、《罵楊廣》、《雪杯圓》、《烏盆記》、《三娘教子》、《洪羊洞》、《四進士》等。孫派的傳人有雙闊亭、時慧寶等,此外像高慶奎、周信芳、馬連良等等人也從孫派的藝術中得到營養(yǎng)。孫自稱一生不灌唱片,卻流傳著很多署名“孫菊仙”的唱片,其中有一批是明顯的偽作(疑為奎派老生冒名所唱),但如1906年至1908年間灌制的《三娘教子》、《烏盆記》、《朱砂痣》、《碰碑》等唱片,雖不見得就是孫本人所唱,但演唱風格卻大致接近孫派唱法的風格,所以今人依然可以從有些署名“孫菊仙”及孫傳人的唱片中領略孫派藝術的風貌。 倒倉:原指糧倉倒塌,比喻沒有飯轍。在戲曲界指青少年在青春期發(fā)育中“變聲”的生理變化過程,倒倉是專業(yè)演員職業(yè)生涯的重要時期,很多青少年演員倒倉失敗后因嗓音發(fā)生變化而再無法從事演員工作,只能改行從事如琴師、鼓師或武行等相關職業(yè)。 |
|
來自: 老茶樹ieh6s3ds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