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病脈證并治第四 第5條 瘧多寒者,名曰牡瘧,蜀漆散主之。 導(dǎo)讀:《金匱要略》編輯按照劉渡舟編著《金匱要略詮解》中分類方法,按照第幾章第幾條標注。注釋多選清代、近現(xiàn)代醫(yī)家著作,受個人認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頗,讀者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jié)合臨床,注重自我理解。歡迎大家留言補充名家論述或者發(fā)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試注 瘧疾多見寒熱往來,如果寒多而熱少,稱為牡瘧?;蛞蜿枤馓澨摚蚴顷枤獗欢舨荒芟蛲饪剐八?。以蜀漆散方測證,應(yīng)是寒痰阻滯陽氣,導(dǎo)致寒多熱少之瘧。方中以蜀漆祛痰截瘧,云母祛痰化濕、龍骨收斂陽氣。 清·尤怡《金匱要略心典》 瘧多寒者,非真寒也。陽氣為痰飲所遏,不得外出肌表,而但內(nèi)伏心間。心,牡藏也,故名牡瘧。蜀漆能吐瘧痰,痰去則陽伸而寒愈,取云母、龍骨者,以蜀漆上越之猛,恐并動心中之神與氣也。 清·吳謙《醫(yī)宗金鑒》 【按】 此言牝瘧,其文脫簡,《內(nèi)經(jīng)》已詳,不復(fù)釋。 清·黃元御《金匱懸解》 瘧論:瘧先寒而后熱者,夏傷于暑,腠理開發(fā),因遇夏氣凄滄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膚之中,秋傷于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于寒而后傷于風,故先寒而后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先寒后熱,緣陽為陰束,故閉藏而為寒,陽氣鼓發(fā),故郁蒸而為熱。陽虛不能遽發(fā),故寒多而熱少。陽敗而不發(fā),則純寒而無熱。瘧多寒者,陰盛而陽虛也,是其寒邪凝瘀,伏于少陽之部。必當去之,蜀漆散,云母除其濕寒,龍骨收其濁瘀,蜀漆排決積滯,以達陽氣也。 清·曹穎甫《金匱發(fā)微》 瘧之所以多寒者,皮毛為水氣所遏,陽氣不得宣也。水氣留于上膈,則寖成痰涎,故世俗有「無痰不成瘧」之說。蜀漆為常山苗,能去濕痰,故用之以為君。云母石《本經(jīng)》主治中風寒熱,如在舟車,是為止眩暈鎮(zhèn)風陽之品。龍骨當為牡蠣之誤,《本經(jīng)》牡蠣主治咳逆,并言治痰如神,水歸其宅??梢娛衿嵘⒎街危瑢轱L痰眩暈而設(shè)。蓋上膈之濕痰去,然后陽氣得以外達,益可信無痰不成瘧之說,為信而有徵矣。 清·沈明宗《張仲景金匱要略》 此寒多熱少之方也。瘧多寒者,如三七、二八之分也,瘧發(fā)必因衛(wèi)邪入于營分則寒,營邪出衛(wèi)則熱。此屬衛(wèi)邪多而營邪少,衛(wèi)邪拒格營邪,不得外出,入衛(wèi)為熱,故寒多而熱少。方用蜀漆散和漿水,吐其胸中拒格之邪,則營分之微邪亦隨上出,一舉兩得而蕩逐無余。蓋蜀漆乃常山苗也,常山善吐,此不用常山而用蜀漆者,取其苗性輕揚,以入重陽之界,引拔其邪,合之龍骨,鎮(zhèn)心寧神,蠲除伏氣。本草謂云母甘平,屬金,主肺,而肺金得補則陰水自生,衛(wèi)陽之邪不得入陰,反從上出,牡瘧愈矣。 清·陳修園《金匱要略淺注》 瘧少熱多寒者,非真寒也。緣無形之寒氣,挾有形之痰飲,伏于心間,陽氣不能外透于肌表,故多寒,甚則有寒無熱,心為牡臟,因名之曰牡瘧,以蜀漆散主之。驅(qū)其心胸結(jié)伏之痰飲。則內(nèi)陷之邪,亦轉(zhuǎn)旋而外出。 此言牡瘧證也。方中云母無真,未能速效。且此方原是宣通心陽,使氣行于肌表,則不至偏陰用事,卻不專在于涌吐也。故不注明“吐”之一字,余借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如神。 劉渡舟《金匱要略詮解》 本條論述牡瘧的證治。此瘧少熱多寒,因無形之寒氣挾有形之痰飲,伏于心間,陽氣不能外透于肌表,故熱少寒多,或但寒無熱,心陽被遏,稱為牡瘧。 治以蜀漆散,祛痰截瘧,助陽扶正。方中蜀漆祛痰截瘧涌吐痰濁而發(fā)越陽氣,為治瘧主藥;龍骨鎮(zhèn)靜安神,收斂津液,以制蜀漆上越之猛;云母性溫,祛痰化濕;漿水和胃,又助蜀漆以吐頑痰。諸藥相因,驅(qū)逐陰邪,宣發(fā)陽氣,則牡瘧可愈。 服用本方時,在病發(fā)之前(1~2小時)用漿水服藥。如服之過早則達不到療效,服藥過遲則瘧又發(fā)作,而更加躁擾,故服藥在未發(fā)前為恰好。另外,為了避免服藥后的嘔吐,可以把蜀漆醋制或水炒為好。 ![]() 胡希恕《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 這一條過于簡單了。瘧多寒者,怎么叫作牡瘧呢?這個牡,指陽性為之牡,多寒怎么到了陽性呢?這個指的心臟說的。這個心臟,心屬火啊,火屬于心,這個心臟為這個寒飲所扼制,咱們一般就說水飲凌心啊,使這個心火不得外發(fā)而多寒,他是這么一個意思。 那么這么講對嗎?你看用藥就知道了,他用的龍骨、云母,這都是鎮(zhèn)靜的藥啊。總之這個病啊,不是只惡寒,他還有心驚、恐懼、心動、心悸,這些準有的。因為這個云母、龍骨,咱們都知道是鎮(zhèn)靜的藥。你看在《傷寒論》里面加這個龍骨、牡蠣的,都是有煩驚、驚慌。 那么這是我們從藥物里面看有這個,但是他這個說法呢,只提一個牡瘧就代表了,他是心臟上發(fā)生問題了,古人認為心主神明啊,凡是有精神上的一種動蕩,都擱到心臟里頭,其實這是似是而非了,這是古人辨證的看法了。所以說牡瘧者是因為心臟是一個牡臟,它屬火,這個火藏于心啊,被這個寒所扼制,寒是什么呢?就是痰飲,這個火不外發(fā),所以只寒而不熱了,所以他取名叫牡瘧。他總是有心臟的證侯了,什么呢?就是心悸、煩驚,這都屬于心了,所以管它叫牡瘧。 這個條文過簡,得結(jié)合這個藥物才能看出來。那么這個蜀漆,它是一個截瘧的藥,它祛痰、祛飲,前頭說的這個吐就是針對這個說的,就是指用這個藥。古人認為這是一個截瘧的辦法,瘧疾在發(fā)作起來,在發(fā)作以前,讓他大吐,這個藥是吐啊,涌吐,吐什么呢?就是吐水,把這個水去了,心陽不受于寒飲的扼制了,自然熱就出來了,寒邪也就散了,這個病也就好了,古人是這么樣看,我們看這個藥也是的。 這個藥他沒有提吐,底下提了,底下是服法,那么這個藥吃了是吐的,吐了,古人叫做截瘧,凡是寒多熱少,或者是但寒無熱,古人都叫做牡瘧,這個牡瘧都與心臟有關(guān)系,當然也得有心臟的證侯了,沒有證侯,就不是了,所以它叫做牡瘧。這種牡瘧,你們看一看,也不是柴胡證,但寒不熱,也不是往來寒熱,他是這么一個情形,他是多寒,很少有熱,是心陽為寒飲所扼制了,是這么樣的看法,而且有心臟的一種癥狀,咱們說的心悸啊,或者易驚、易恐啊,他才用這個法子的。所以前頭說的可以吐,也都是在這個情形下的,并不是柴胡證要吐的,那就壞了。 ![]() 其他醫(yī)家 《張氏醫(yī)通》:“邪氣內(nèi)藏于心,則但熱而不寒,是為癉瘧;邪氣伏藏于腎,故多寒而少熱,則為牝瘧。以邪氣伏結(jié),則陽氣不行于外,故外寒;積聚津液以成痰,是以多寒,與《素問》少陰經(jīng)證之多熱少寒不同。方用蜀漆和漿水吐之,以發(fā)越陽氣:龍骨以固斂陰津;云母從至下而舉其陽,取山川云霧開霽之意。蓋云母即陽起石之根,性溫而升,最能祛濕運痰,稍加蜀漆,則可以治太陰之濕瘧。方后有云:濕瘧,加蜀漆半分,而坊本誤作溫瘧,大謬?!睆埵现?,聊備一格,以供參考。 ![]() 繼承和發(fā)揚中醫(yī),是我們的責任! 版權(quán)說明 版權(quán)說明:本文部分內(nèi)容摘自《金匱要略詮解》,作者/劉渡舟;《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講述/胡希恕。轉(zhuǎn)載旨在傳播中醫(yī)文化知識,版權(quán)歸相關(guān)權(quán)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lián)系協(xié)商。文中《子恒試注》部分為原創(chuàng)內(nèi)容,轉(zhuǎn)載請說明出處。 ![]() 全章內(nèi)容 第1條:師曰:瘧脈自弦,弦數(shù)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差,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fā)汗、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shù)者風發(fā)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第2條:病瘧,以月一日發(fā),當以十五日愈;設(shè)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如何?師曰:此結(jié)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下,宜鱉甲煎丸。 第3條: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fā),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nèi)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鑠脫肉。 第4條: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jié)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第5條:瘧多寒者,名曰牡瘧,蜀漆散主之。 附:《外臺秘要》方 牡蠣湯。治牡瘧。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治瘧病發(fā)渴者,亦治勞瘧。 柴胡桂姜湯。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 ![]() 熟讀成誦 ![]() 第5條:瘧多寒者,名曰牡瘧,蜀漆散主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