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父母,愛惜他們。 ——茲心 人這輩子,最怕父母突然缺席 最近,鄧超和他的父親一起上了熱搜。 原因是鄧超發(fā)了一條微博,說自己早上剛去看了父親,給他聽了兩首寫給他的新歌,然后又陪父親喝了他喜歡的冰啤酒,并告訴父親他就是自己拍電影的靈感。 而令人深感疑惑,又恍然大悟的,是最后一句: “我會為你在觀眾席留個空座位,希望你喜歡,愛你爸爸。” 一開始,大家都沒想太多,以為鄧超和平時一樣在搞笑。 但是翻完他之前的微博,才發(fā)現(xiàn),他的父親已經(jīng)離世多年了。 而從那之后,鄧超每次想父親時,都會試著撥通父親的電話號碼,哪怕知道是令人沉默的空號,但也會覺得父親從來沒有離開過。 其實對于父親,鄧超心里始終帶著遺憾。 因為年輕時的鄧超很叛逆,也經(jīng)常與父親吵嘴,但是后來父親得了癌癥,他才漸漸明白過來: 人生無常,很多事都等不及。 所以他在腳踝處紋了個太陽的紋身,里面有父親的名字,他說父親就像太陽一樣照耀他,父親去世了,他走的每一步,都要和他一起見證。 看到這里,不禁想起一句話: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其實人到了20多歲后,會越來越孤獨,因為上帝會開始陸續(xù)拿掉你的一些東西,比如親人,比如夢想……起初你是沒什么感覺的,但是后來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的再見都是最后一面。 有些人是離開之后 才會發(fā)現(xiàn)那個人有多珍貴 記得今天過年,演員譚松韻“突然消失”了幾十天:沒有發(fā)微博,也沒有任何消息,很多人還笑稱“是不是要涼了”。 直至過了快一個月后,大家才發(fā)現(xiàn),跨年夜那晚,譚松韻的母親遭遇了車禍,搶救20多天,還是遺憾離世了。 有個細節(jié)特別戳心,就是譚松韻得知后第一時間趕去醫(yī)院陪媽媽,并在病床前祈禱:“媽媽,只要你能醒過來,我愿意拿一切去換?!?/p> 是的,人世間最大的遺憾,就是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 當時有評論說他矯情,殊不知就在前一周,他的父親不幸病故了;更久遠的,早在5歲時母親已經(jīng)去世了。 沒有人知道,這看似平靜的話語背后,都掩藏著怎樣的悲痛和遺憾。 就像岳云鵬當年在德國演出時一樣。 當時他突然想起剛去世的父親,他特別遺憾自己沒能見父親最后一面,于是在演出時,岳云鵬像個孩子一樣,不禁崩潰…… 有句話特別扎心,也特別真實: 當我們至親離去的那一瞬間,通常不會使人感到悲傷,而真正會讓你感到悲痛的: 是打開冰箱的那半盒牛奶、那窗臺上隨風微曳的綠籮、那安靜折疊在床上的絨被,還有那深夜里洗衣機傳來的陣陣喧嘩。 有些人是離開之后,才會發(fā)現(xiàn)那個人是自己的最愛。 我們到底還能陪父母多久? 用一組數(shù)字,警醒了無數(shù)人:
也就是說,大部分的人,一整年能和父母相處的時間不足3天。 所以顏如晶在《奇葩說》中道: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的唯一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的唯一觀眾?!? 這話細細想來,尤為刺痛。 因為生活,比你想象中要殘酷。 因為你越來越大,父母能給的越來越少。 他們腿腳已經(jīng)不靈便了,他們經(jīng)常忘這忘那,他們在你面前越來越小心翼翼了,孤單把他們的世界擠得越來越小了…… 正如作家龍應臺在《目送》中說: 人生短暫,為人父母都是有期限的。 可是,仔細一想,為人子女又何嘗不是如此? 時間無情 請珍惜每一次的陪伴 寫到最后,我只想說: 這一生,能夠成為彼此的親人,是一種緣分。 以前總覺得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還有很多,所以對他們總是有恃無恐,心里想著等自己事業(yè)有成,等到衣錦還鄉(xiāng),再慢慢彌補也沒關系。 卻不知,世間最無情的,就是時間。 (某大學微情書大賽一等獎作品: 《寫給已逝的母親》) 如果可以,請像父母對待我們一樣,把能給的都給他們吧,無論是金錢,還是陪伴。 因為幸福,不是別的,它有時只是一條可以回家的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