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理乾 假使我和你辯論,你勝了我,我沒有勝你,你果然對嗎?我果然錯嗎?我勝了你,你沒有勝我,我果然對嗎?你果然錯嗎?是我們兩人有一人對一人錯呢?還是我們兩人都對或者都錯呢?我和你都不知道,凡人都有偏見,我們請誰來評判是非?假使請意見和你相同的人來評判,他已經和你相同了,怎么能夠評判呢?假使請意見和你我都不同的人來評判,他已經跟你和我相異了,怎么能夠評判呢?假使請意見和你我相同的人評判,他已經跟你和我相同了,怎么能評判呢?那么,我和你及其他的人都不能評定誰是誰非了。 我們可以將莊子的話轉換為這樣一個場景:小明與小紅關于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觀點,他們都想通過辯論來說服對方。不過無論是小明還是小紅贏得了辯論,都不代表他們的觀點是對的。另一種評判這兩人觀點對錯的方法是由第三人小剛來評判。不過小剛作為第三人參與進來,辯論的結構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因為小剛要么跟小明意見一致,要么跟小紅意見一致,要么與這兩人都不相同。所以小明與小紅的觀點的對錯是無法進行評判的。 與胡星銘對莊子這段話的理解不同,我認為莊子在這段話中講了關于評判一場辯論的雙方觀點對錯的兩種方式——辯贏對方或者找第三方進行評判。不過莊子認為這兩種方式都無法判斷辯論雙方觀點的對錯。 論證一, 前提一:辯論的輸贏并不僅僅取決于觀點的對錯; 前提二:小明辯贏了小紅; 結論:小明未必是由于其觀點的正確而辯贏了小紅。 論證二a, 前提一:作為評判辯論雙方的第三方的小剛的觀點要么與小明一致,要么與小紅一致,要么與這兩個人都不相同; 前提二:小剛的觀點與小明的觀點一致 前提三:論證一; 結論:小剛無法評判小明與小紅觀點的對錯。 論證二b, 前提一:作為評判辯論雙方的第三方的小剛的觀點要么與小明一致,要么與小紅一致,要么與這兩個人都不相同; 前提二:小剛與小明的觀點不一致; 前提三:論證一; 結論:小剛無法評判小明與小紅觀點的對錯。 莊子在他的論述中,并沒有提及一個人是如何贏得一場辯論的。我認為,贏得辯論的方式對他的論證卻至關重要。因為論證一的前提一無論是對于根據(jù)辯論的輸贏還是第三方來判斷觀點的對錯都至關重要。那么,究竟有哪些除觀點對錯之外的因素可以決定一場辯論的輸贏呢?在我看來,如果小明、小紅和小剛都是既有理性,又有七情六欲的正常人,至少有三種可能因素: 第一,魅力。辯論的一方如果特別有魅力,可能會激發(fā)另一方仰慕的情緒,使之完全傾倒于這個人的觀點。 第二,口才(詭辯)。辯論的一方如果口才很好,比如口齒伶俐,很善于運用類比、比喻或者模棱兩可或者容易激起人情緒反應的詞語,讓另一方應接不暇、反應不過來;或者善于運用各種“挖坑”的詭辯,讓對方走入陷阱。 第三,合理的論證。基于符合邏輯原理的推理或有效的證據(jù)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 從莊子的論述可以推出來,他認為這三種因素地位是平等的。但這三種因素對于評判一個觀點正確與否真的是效力相同嗎?今天任何一個接受過一些邏輯或者批判性思維訓練的人都不會贊同。我們一般會認為,只有第三個因素才是評估辯論雙方觀點正確與否的合理方式。 我贊同莊子在論述中所做的區(qū)分,即一個人主觀所認同觀點的未必一定客觀為真。因為,這個人之所以認同這個觀點很可能是由于偏見。不過,莊子認為這種偏見是不可以被糾正的。果真如此嗎? 首先,我們可以借助邏輯來保證推理的有效性。邏輯可以在形式上保證一個論證的合理性,這就可以判定通過訴諸邏輯謬誤的詭辯在邏輯推理上是無效的。其次,在辯論中,一方被另一方的魅力所折服,并進而放棄自己的觀點,贊同另一方的觀點,并不是由于認為對方的觀點的正確,而是由于其他的因素。這時候,我們會認為這一方是非理性的。當然,也存在這樣的可能性,即另一方的魅力來自于ta合理的論證。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讓這一方認輸?shù)牟⒉皇羌ぐl(fā)ta仰慕之情的魅力,而是合理的論證。魅力只是另一方合理論證能力的派生物。 當然,有人反對說,并不是所有的觀點都可以根據(jù)邏輯推理來判定對錯,比如說像“宇宙中70%的是暗物質和暗能量”這樣的經驗性觀點。雖然我們無法在邏輯推理上判定,但我們可以根據(jù)辯論雙方提供的證據(jù)強度或者獲得該觀點的機制的可靠程度來評判他們觀點的對錯。雖然可能無法達到最終的結果,但相比于另外兩種因素,根據(jù)合理的證據(jù)進行評判要合理的多。 的確,評判一個辯論的第三方沒有優(yōu)先于辯論雙方的特權。但如果這個第三方能夠掌握合理的論證能力,并根據(jù)這種能力來評判雙方的論證,那么就是有評判雙方觀點對錯的標準。我認為,莊子之所以得出那個結論,就在于他忽略了這幾種因素在確證一個觀點對錯上有著根本的不同。 致謝:感謝匿名審稿人的意見,使我能更清楚地表達論證。 作者簡介:周理乾,南京大學哲學系助理研究員(俗稱合同工),常年講授“批判性思維”?!肮庹f不練假把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經常會把自己的思維拿出來磨一磨,對日常事務試試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