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有一個故事: 小孩問媽媽:“媽媽,我們?yōu)槭裁窗峒???br>媽媽說:“大地是我們的母親,我們定在一處母親就會痛,經(jīng)常搬家就像給母親捶背,母親就會健康?!?br>這個樸素的故事就是游牧的最基本的道理,人和牲畜要運動,動起來,草場既能得到恢復(fù),也能得到均衡的營養(yǎng)。 我《作者》和劉書潤老師有一次在草原上考察,我們在草原上發(fā)現(xiàn)一些長著深綠色發(fā)灰的羊草的地方,它們比其他的草長得茂盛,我當(dāng)時很驚訝,這個地方和其它地方相比看不出什么區(qū)別,沒有地勢更高,或者有些低洼,它們是同一片山坡,但是卻長著茂盛的優(yōu)質(zhì)牧草——羊草。劉老師說這是羊臥過盤的地方,也就是說羊群曾經(jīng)在這里休息。草原上原來沒有固定的羊圈,一段時間羊會每天晚上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地方休息,直到離開這片草場去別的地方。這個休息的地方就叫羊盤,羊休息的時候,都是臥著的,所以羊在一個地方休息的這種行為就叫“臥盤”。羊會把自己的糞便大量堆積在臥盤的地方。等羊群離開以后,這個地方會因為營養(yǎng)過剩,有幾年不長草。 而后雨水和生物開始起作用對羊盤上羊糞進行分解。人有時候,也會參與其中,他們會把堆積的厚厚的羊糞挖起來,曬干,作為燃料。羊盤恢復(fù)的過程中,一年生的藜科植物先長起來,它們是草原上的先鋒植物。幾年后,藜科植物就會被羊草取代,因為有羊糞的地方營養(yǎng)豐富,而且會吸附很多水分,在羊糞分解稀釋到一定的階段,最適合羊草生長。 我們還在草原上見過一個正在進行植物演替,進行到一半的羊盤。這里是干旱的戈壁,建群種是多根蔥,羊草很少。但是羊盤附近有大量的羊草,長成一個大圈,在往里一圈是藜科植物——灰菜、豬茅菜,羊盤的中心地區(qū)糞便濃度最高的地區(qū),還沒有開始恢復(fù),當(dāng)?shù)氐哪撩裢谄鹆税雮€羊盤的羊糞磚,這些羊糞挖走后,剩下的濃度低了,恢復(fù)就會塊很多。 “這個地方將來也會長成那種羊草斑塊?!眲鴿櫪蠋熣f,“你看要是沒有羊,完啦,這本來沒羊草。要是年年在一個地方也完了,恢復(fù)不了,全是灰菜?!?/span>

剛剛開始恢復(fù)的羊盤,可以看到羊盤周圍的植物演替,離羊盤近的草是蒿子遠一點的是羊草
降水時空分布不均 草原上的雨水時空分布不均,一片云飄來,東邊下雨,西邊出太陽,沒有誰能保證雨水落在哪片草場上。以前游牧的時候,牧民可以集中到雨水好的草場,而雨水不好的草場就可以休息?,F(xiàn)在分了,雨水不好的草場就會被過度利用。 牧民敖云畢力格家有七千多畝草場,他又在緊挨著他家的地方租用了1萬畝草場。聽上去他的草場夠大了,但是他說:“不行,不下雨,全白搭?!辈輬龇值礁骷乙院螅菰系挠暧袝r看著下來了,就下在別人家,下不到自己家的地盤上,沒辦法,可能下次就輪到自己家,也可能要好久。這就是時空分布不均。 為了避免這個風(fēng)險,敖云畢力格又想出了新辦法,他不再租用草場,看誰家草場好,把他的羊分到那家,一家放上多少只,按只數(shù)給那家牧民開工資,自己的草場留起來做冬牧場。 現(xiàn)在不游牧了,但是牲畜是不能不動的,牧民就想出新辦法讓牲畜還動起來。因為只有移動才符合草原的規(guī)律。 
五畜的游牧半徑 經(jīng)常在草原上走,在牧民家做客,我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不管什么時候, 不管到哪一家,一般都可以看到羊群,而牛群一般很少能在白天看到,在每天清晨和傍晚的時候可以看到。幾乎看不到馬群,要看馬群需要主人特地趕回來。而駱駝群就需要主人騎上摩托或開上車帶著你去找了。這是因為五畜的放牧半徑不一樣。綿羊的最小,山羊要是和綿羊一起放,半徑也很小,要是自己走能走得遠一些。牛比羊的半徑大一些。馬群的放牧半徑就更大,而駱駝的最大,可能走到其它旗縣去,到了秋天才回家。我有幾個拍紀(jì)錄片的朋友,形容熱愛駱駝的牧民畢力格圖每天的工作就是——找駱駝。 就是在大游牧?xí)r代,也還是各家有地盤的,這個地盤主要給牛羊分,尤其是羊,而牛通常也要在鄰里間公用草場。馬和駱駝就必須公用草場,大范圍游動,四、五十萬畝土地是他們正常的活動空間。馬、駱駝使用的草場并不影響牛羊使用,沒有誰多吃一口誰少吃一口的問題。駱駝喜歡的芨芨草、小灌木、喬木的樹葉都不和牛羊爭食。馬是直腸子,它的糞便甚至是牛羊的儲備飼料。 分了草場以后,大畜就減少了,羊的比例迅速提高,五畜失去了平衡,就是這個原因。大畜減少以后,還影響草原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和草籽的交換。 
四季抓膘 草原畜牧業(yè)最主要的自然災(zāi)害是冬天的雪災(zāi)。內(nèi)蒙古草原高緯度,高寒,過冬是牧民面臨的最重要課題?,F(xiàn)在度災(zāi)的方法主要是蓋棚圈和準(zhǔn)備飼草料,但是牧民認為這個方法雖然短時間有效,但是長期的會讓牲畜體質(zhì)下降。家畜要想度過雪災(zāi),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要有膘。 從春天就要開始忙抓膘,春天要抓基礎(chǔ)膘,不能把牲畜放在離水太近的地方,要讓牲畜吃枯草,不要著急吃青草。枯草有油,從前蒙古人穿著皮靴子在枯草多的草地上走,能給上油。枯草吃掉以后,正好利于青草的生長。夏天抓水膘,要在河邊放牧,讓牲畜多喝水。夏天最好不把牲畜放在草太高的地方,草會劃破羊蹄子,讓羊蹄潰爛。秋天抓油膘,讓牲畜多吃草籽,草籽里飽滿的營養(yǎng)能讓牲畜長膘。 秋天是最關(guān)鍵的,秋天這塊地要從前一年就開始準(zhǔn)備好,根據(jù)草的長勢,要長勢好,營養(yǎng)豐富,不能打草,這樣秋季牲畜吃這塊草就能很好地過冬,過春天。秋草場上有一種植物非常重要,就是山蔥,山蔥特別能幫助牲畜上膘,而且還有豐富地水分,可以15天不給牲畜喂水。這樣牲畜身上的水膘就變成了油膘。到了秋天牧民還有一大堆看油膘的方法,都是胖胖的羊,牧民卻能通過羊跑動的姿勢,羊哼哼的聲音能看出誰的是水膘,誰的油膘真正好。牧民也會把宰殺的牲畜拿來比試,肉在火上燒,響聲大的就是水膘。 四季抓不同的膘需要不同的草場,這也是牧民不斷搬家的原因。

秋季膘厚的羊群
牛吃鐵釘子 草原不同于農(nóng)田,有一塊地就可以種,草原是一個綜合運行的系統(tǒng)。比如,克什克騰旗地質(zhì)非常豐富,有沙地、草原、堿灘、湖岸濕地、河灘地、林地、林間草地等很多種類型。養(yǎng)牲畜是不能靠一種草來養(yǎng)的,這就好比人要吃蔬菜、水果、糧食,還要吃咸的、甜的、苦的、辣的、油大的、清淡的……所以分草場的時候,有的地方的牧民就把草場按類型分了幾大份,在分到每家每戶。 克什克騰旗南部,靠近達里湖的地方,牧民畢力格圖,他家分草場時分到2000畝,其中有1000畝沙地、100畝湖岸、400畝草原還有其它幾塊別的種類的地。地和地之間相距很遠,中間隔著別人家的地。所以真正能利用起來的草場只有相對連成片的1000畝沙地,400畝草原勉強可以用,剩下的碎塊實在沒法用,牲口沒法在不相連的小塊土地之間搬動。 畢力格圖說:“牲口吃一種草就會生病,就會缺營養(yǎng),現(xiàn)在牛鐵釘子、磚頭都吃,我家的牛有一次就在啃磚頭,就是因為分了草場只能吃一種草,缺營養(yǎng)了。另外,牛圈在網(wǎng)圍欄里,不能四處走動,它們就會不舒服,老覺得沒吃飽,老想吃,想走動,這樣反而破壞草場。我們試過,把牛完全撒開了,它就上到山坡上,再溜達到湖邊,一趟就吃飽了,你給它圈在湖邊,它怎么也來回走,就像沒吃飽似的?!?/span>
河邊過夏,無水草場過冬 內(nèi)蒙古的演員和導(dǎo)演巴音,有一次去呼倫貝爾拍電影,他想拍一個大戰(zhàn)前夕,只有一家牧民在河邊放牧的情景。去之前,離開牧場幾十年的巴音很擔(dān)心,怕夏天河邊牧民多,不好清場,到了地方發(fā)現(xiàn),大夏天的,真的只有一戶牧民在放牧。他覺得特別失落:“以前多熱鬧呀!到了夏天,大家都在河邊,牛、羊、孩子,女人們在一起擠奶,男人們一起放牧。多熱鬧呀!”現(xiàn)在分了草場,只有分到河邊的那一戶在這了?!昂铀谴蠹业?,怎么能這樣呢?”他說。 蒙古族對土地特別愛護,現(xiàn)在草原上到處都是水井了,過去,蒙古族牧民對打井都特別慎重,因為水井也會傷害大地。哈拉高畢嘎查分草場之前有四個水井,現(xiàn)在有兩百個了。怎么會這樣呢? 原來嘎查的南邊有條河,從前河邊就是夏牧場,而北邊離水源遠的地方夏天不能利用,因為牲畜喝不上水。但是這些地方也能用,內(nèi)蒙古草原是特別寒冷的地方,冬天很長,冬天有降雪,而且不化。這樣就可以用無水草場做冬牧場。一年中半年使用固態(tài)水,這就是草原人的智慧??梢栽诓煌竟?jié)利用不同草場,保護草場,涵養(yǎng)水源,不破壞地下水。 現(xiàn)在牧場分了,分到遠離水源的草場的牧民就只好打井了。一個水井的成本從十幾年前的一萬元上漲到現(xiàn)在的十幾萬。始終是牧民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dān)。 不過,有的年輕牧民也挺高興,他說:“現(xiàn)在放牧省事了,不用走遠,一合上電閘水就來了?!崩先藚s說,年輕人變懶了。牛羊每天在水井邊走,也形成了水井附近的片狀退化。 
河邊過夏

無水草場過冬
戈壁上的秋天 在內(nèi)蒙古,不僅干旱的阿拉善有戈壁,就是水草豐美的東烏珠穆沁旗也有戈壁。東烏珠穆沁旗西部有個嘎查叫哈拉高畢,就是“黑戈壁”的意思。這個嘎查有草原、有山地,但是有一個面積很大的鹽堿洼地,叫做哈拉高畢。從前是個湖盆。 這片鹽堿地上的主要植物是紅沙和鹽爪爪,它們都是小灌木。除此之外,還長了各種沙蔥。額爾登畢力格開車?yán)以谶@個地方轉(zhuǎn),他解釋說,這片戈壁是他們整個嘎查的秋草場。草原放牧,秋草場最關(guān)鍵,秋膘貼得好不好,直接影響牛羊過冬。冬天是草原上牲畜最容易遭受損失的季節(jié),如果凍死、餓死一年的勞動就白費了。 他說,這片草場上的植物有鹽,牛羊吃了特別上膘,而且雖然是鹽堿地,植物是酸味的,到了秋天,母牛、母羊的肚子里都有小寶寶,這時特別喜歡吃酸味的食物。 我問他,這片牧場是不是包給某一家牧民了?他們愿意別的牧民來嗎?額爾登畢力格笑了,說:“你看這也有羊草、有針茅、有別的不是戈壁的草,到了秋天,那邊打籽了,羊吃完草籽,一趕過來,在這邊一吃一拉,草籽就都過來了?!眲鴿櫪蠋熞舱f,這里比阿拉善連城片的大戈壁植物種類豐富,就是這個道理——不同的草場組合使用對大家都有好處。 “而且,牛羊在這邊吃一個星期也想家呀,一個星期就走了,它們也有吃順口的,換換口味,但不能時間太長。”額爾登畢力格只有三十歲上下,現(xiàn)在年輕一代的牧民了解游牧和草場使用的已經(jīng)不多見?!斑@的牧民也需要別人的草場,你看這個季節(jié),一個羊也沒有,太熱了,戈壁燙,牛羊馬呆著都不舒服。這會兒他們就把牲畜都放到塔拉(草原)上去了?!?br>額爾登畢力格介紹,戈壁草場在兩個季節(jié)最重要,一個是秋天抓膘,一個是春天,小灌木冬天并沒有枯死,所以開春別的草都沒長的時候,這里最有營養(yǎng)。但是夏天熱,冬天,鹽生植物利尿,牲口吃了會把臥盤的地方尿得太濕,尿在低溫下凍住,牲口臥在上面容易生病。 
搶沙地 農(nóng)耕民族認為,沙地不容易長莊稼,沙子流動性強,容易打死莊家的幼苗,或者掩蓋田地,不是好土地,但是在游牧民族眼中沙地是寶貝。渾善達克沙地橫穿錫林郭勒南部,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錫林郭勒盟的行政區(qū)劃圖,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除去烏珠穆沁以外錫林郭勒盟的其他旗縣,是繞著渾善達克沙地分地盤的,每個旗縣都要劃一片沙地。沙地是游牧民族都搶的寶貝。而烏珠穆沁之所以沒有搶渾善達克沙地,是因為烏珠穆沁草原的中心有一片烏珠穆沁沙地。 在牧民游牧范圍比較大的年代,沙地主要用來做冬營盤。夏天牧民把牲畜放在草原上,冬天則趕到沙地中來。這是因為,沙地的地形豐富起伏比較大,可以抗雪災(zāi)和旱災(zāi)。雪災(zāi)的時候,草原非常平坦雪很容易被風(fēng)吹成硬殼。雪殼可以非常結(jié)實,牲口都踩不透,也就吃不到下面的是草。沙地有起伏,所以不容易結(jié)硬殼。而在雪小的年份,沙地有很多背風(fēng)坡,雪可以存在那里面,所以沙地也能抗旱災(zāi)。 沙地有背風(fēng)坡,在冬天背風(fēng)的特性,也使它特別適合作冬牧場。  冬天的渾善達克沙地
春營地 草原上有一種草,經(jīng)常被牧民贊美,就是芨芨草。其實芨芨草牛羊幾乎不吃,飼用價值并不是太高。但是它有兩個作用,一個是芨芨草下面會長一些非常有營養(yǎng)的草,不僅成年的牛羊吃,連小羊羔也喜歡。還有一點就是,積極草長得很高,可以擋住春天草原上的強風(fēng),尤其對于新出生的小羊羔來說,半人高的芨芨草,簡直就是一堵?lián)躏L(fēng)墻。 草原上并不是各處都生長芨芨草,只有地下水位高的河灘湖灘才長。所以牧民會把芨芨草灘留起來,作為春營盤使用。因為春天是小羊羔小牛犢出生的季節(jié),這些擋風(fēng)的高草,可以保護幼小的生命。 
躲開針茅打籽 東北亞到中亞草原的學(xué)名也叫“針茅草原”,針茅從濕潤區(qū)到干旱區(qū)有分布著不同的種類:貝加爾針茅、大針茅、克氏針茅、小針茅,新疆的巴音布魯克草原分布著紫花針茅和坐花針茅。針茅和羊草都是多年生牧草,它們的存在是牧場健康的標(biāo)志。羊草人見人愛,針茅就不一樣,牧民管針茅的種子叫狼針。 針茅的種子后面有兩個彎曲的尾巴,它起穩(wěn)定作用,會讓針茅種子落地時,像我們玩的竹蜻蜓一樣在空中旋轉(zhuǎn),然后尖端扎進泥土里。如果羊群從中走過,半人高的針茅種子會扎進羊后背,小腿高的會扎肚子。狼針扎了羊皮就一個小洞,加工羊皮的時候,拉開就是一個大洞,羊皮就不值錢了。而且羊皮有洞羊也容易掉膘。 針茅的種子落地以后營養(yǎng)體很有價值,特別適合做冬季的牧草。但是起狼針的時候怎么辦呢?牧民有很多辦法。 草原上除了典型的針茅草原之外,還有沙地、戈壁、林間空地、灌木叢、濕地,這些地方都不長針茅,或者針茅長得少。到了起針茅的季節(jié),牧民可以把羊群趕到這些地方。 另外針茅的種子長硬之前很有營養(yǎng),馬喜歡吃,可以在這個季節(jié)把馬放進去,就可以了。 
林區(qū)放牧 傳統(tǒng)上林地也可以放牧,在冬季使用,因為樹木可以擋風(fēng)、雪不容易結(jié)硬殼,以適宜冬季使用。林區(qū)一般用來放牧牛、馬這類大型牲畜,原因之一是林區(qū)有大型食肉動物,小畜容易遭到攻擊,三十年前內(nèi)蒙古草原靠近大興安嶺的地區(qū)還這樣使用林區(qū)。林區(qū)尤其適合于幫助牧民渡過大雪的災(zāi)年。老牧民,努圖克沁吉格米德在有一年冬天來臨之前就判斷出會有雪災(zāi),他事先把全嘎查的馬群集中起來,向東趕到了興安嶺里面。 牧民使用林區(qū)土地,對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主要影響是:牲畜吃草和排放糞便可以促使林區(qū)營養(yǎng)物質(zhì)循環(huán),傳播植物種子。家畜也是食物鏈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可以為野生食肉動物提供食物,家畜不能進入林區(qū)之后,林區(qū)的食肉動物數(shù)量也減少了。牲畜的走動和踩踏,可以減少林區(qū)的蟲害和鼠害。 牧民傳統(tǒng)文化中忌諱砍樹,樂于和野生動物分享生存空間。蒙古民歌中有歌詞:“野鹿和家畜分享著草場,草原蒙古人家多么安詳?!甭挂彩巧钤诹珠g空地的動物。
走奧特爾 雖然游牧強調(diào)草場是公共利益,但是在正常的年景下,各家也有相對固定的地盤。只要不是年景太差,需要調(diào)整,每年,每家去的地方大概都差不多。但是趕上災(zāi)年就不一樣了。 內(nèi)蒙古西部巴彥淖爾盟烏拉特的牧民阿拉文斤年輕的時候到數(shù)百公里外,錫林郭勒草原東端的東烏珠穆沁游牧過。那一年,烏拉特大旱,他們和東烏珠穆沁旗協(xié)調(diào)了草場,帶著牲畜去的。 蒙古人游牧并不是隨便走,每塊土地都有主人。要去烏珠穆沁度過旱季需要征得當(dāng)?shù)厝送猓€要征得路過的地方的人同意。阿拉文斤至今記得,當(dāng)初他們要路過蘇尼特人的牧場,當(dāng)時是夏季,比較近的路是從冬牧場過,但是大群的牲畜走過冬牧場,蘇尼特就沒有牧草過冬了,所以蘇尼特人要求他們繞道邊境附近遙遠的夏牧場。這一走就是一個多月。在烏珠穆沁水草豐美的滿都寶力格度過冬天之后,烏拉特牧民返回家園,他們決定不繞道,先把帳篷放在途中,假裝不走,然后連夜趕著牲畜穿過蘇尼特的冬牧場。好在那時是春天,冬牧場的作用剛剛發(fā)揮完畢,還有一夏天可以恢復(fù),蘇尼特人也沒有計較。他們就迅速地跑回了家。 呼倫貝爾盟的老牧民吉格米德十幾歲的時候,還和父親一起,帶著全嘎查的3000只羊去蒙古國的東方省走奧特爾。走奧特爾是避災(zāi)的方法。也是游牧民之間跨區(qū)域的協(xié)作。水草好的地方的牧民一般都不會拒絕有災(zāi)的地方的牧民來他們這里走奧特爾。“大海也有缺鹽的時候。”吉格米德老人這樣說。人要幫助別人,誰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
游牧和游草 2014年春天,阿拉文斤家的草場年景也不好。一個冬天沒下雨,地上什么都不長。不過現(xiàn)在他不走奧特爾了,他買草料。買草料抗災(zāi)已經(jīng)成為今天的主流方法。今天在內(nèi)蒙古開著車走經(jīng)常會在公路上碰到拉草的車,秋季最多,其它及季節(jié)也都會碰到。牧民家草料不夠了,不再趕著畜群去草好的地方,而是把草買回家來。于是游牧就變成了游草。 草在路上跑,至少有兩個問題。第一是,牛羊在地上走,是不增加碳排放的,但是草沒有腳,要靠車?yán)黾雍芏嗵寂欧?。另外,有些相對濕潤的地區(qū)養(yǎng)牧密度大,需草量也大,干旱區(qū)牲畜少,又連續(xù)多年大力推行禁牧政策,賣草多。這樣草生長過程中消耗的虛擬水也從干旱區(qū)流向了濕潤區(qū)。 草離開土地的問題就更大了。呼倫貝爾草原上有一片水草豐美的地區(qū),在新巴爾虎左旗的烏布而寶力格。有一次,老牧民吉格米德帶著草原生態(tài)學(xué)家劉書潤去看他們的打草場。這里原本也是放牧場,但是由于幾年前推行禁牧政策,變成了打草場。夏天7月,這片草原特別漂亮開滿了紫色的花朵,它們是射干鳶尾和麻花頭。劉書潤一看說:“完了,完了,退化了!退化得這么厲害?羊草全沒了!”很多禾本科的草需要牲畜傳播種子,這片長期禁牧只能賣草的土地得不到草種,經(jīng)過很多年,只能退化了。 草到達有旱災(zāi)的牧場,雖然能緩解那里缺草,但是干旱的地區(qū)草長得本來就不好,牲口沒走,還是會吃會踩,得不到休息。利用過度到一定程度,趕上雨水好,恢復(fù)也很困難了。 現(xiàn)在,很多地方甚至推行禁牧打草作為牧民新的生產(chǎn)方式。從經(jīng)濟上這也不合算,牛羊肉本來就是初級產(chǎn)品,草基本上就是原材料了。本來一個地方要發(fā)展應(yīng)該提高產(chǎn)品的附加值,從初級產(chǎn)品變成了原材料,這是發(fā)展嗎?  2013年,呼倫貝爾草原迎來了少有的豐水年,秋天,打草把一年的好草都打光了,第二年,草原上還隨處可見堆放的草捆??莶莩圆涣恕A粼诓菰?,就參與草原的生態(tài)循環(huán)。但是打下來,被雨淋了壞掉,就不值了。
沙塵暴 元登阿爸把沙塵暴叫做“沙漠風(fēng)”,“一刮沙漠風(fēng)就全完了,草場就長灰菜了,你知道灰菜嗎?豬吃的那種草,灰菜到了秋天就干了,一干就什么都沒有了。”  我住在元登阿爸家那年是2010年4月,4月的北京草長鶯飛,鮮花爛漫,但是四月份的草原離返青還有一個月,這也是草原最殘酷的季節(jié),春天已經(jīng)來了,雪化了,大風(fēng)起了,但是牧草還沒有返青,有一天晚上風(fēng)特別大,清晨天色昏暗,土黃色的陰霾籠罩著大地,風(fēng)還在繼續(xù)刮,天亮以后,天空的眼色逐漸加深,從土黃,變成桔黃,又變成了土黃,那時沙塵暴越來越重,隨著太陽升高就變成了桔黃,隨著土越來越厚,就又變成了土黃。外面的能見度非常低,寒冷刺骨,阿爸和額吉老兩口都是六十歲的人了,卻穿防風(fēng)服,像個太空人一樣,騎上摩托去看放在野外的羊。 草原上,沙塵暴有很多種,遠方來的,和本地起的,那天的沙塵暴就是本地起的。元登阿爸的羊圈里房子一公里左右,由于牲口經(jīng)常在這個地區(qū)活動,方圓三、四公里范圍內(nèi)完全禿了,這就是“斑禿狀退化”。在牧民剛剛開始定居的時候,就有人預(yù)言過,房子和棚圈周圍會發(fā)生斑禿狀退化。但是當(dāng)時外界還有種議論,犧牲小片可以保護大片。但事實不是這樣的,小片的土地裸露以后,會隨風(fēng)起土,而退化的土地上多長一年生的灰菜,灰菜的種子細小容易隨風(fēng)傳播,這種植物生長速度飛快,搶奪其它植物的營養(yǎng),在放牧少的土地上得不到牲畜抑制,也會大量生長?;也瞬荒苓^冬,也就不能在風(fēng)大的春季保護草原。就這樣,沙塵暴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 元登阿爸九十年代以前還沒有見過沙塵暴,現(xiàn)在每年春天都刮,比他往東二百公里的牧民琪琪格,2007年第一次看到沙塵暴,比他往西二百公里的敖其爾蘇和2000年第一次看到沙塵暴,草原在快速退化。 “蒙古包保護了草原,房子把草原一塊一塊吃掉。”劉書潤有一次在牧區(qū)調(diào)研時,總結(jié)了這樣一句話。
胡楊林牧場 
在內(nèi)蒙古最西部的額濟納旗,沿江額濟納河生長著大片的胡楊林,胡楊林也有個作用,可以做夏牧場。這種轉(zhuǎn)場在內(nèi)蒙古還不明顯。在新疆的塔里木河沿岸,生長著更大規(guī)模的胡楊林,這里的牧民夏天把牲畜趕到胡楊林里放牧,到了冬天,把他們帶回農(nóng)莊附近的地方。南疆有很多半農(nóng)半牧的牧民,他們在河流沿岸開發(fā)一些綠洲農(nóng)業(yè),農(nóng)業(yè)的秸稈可以給牲畜提供冬天的飼料。而到了夏天,牲畜就可以到茂密的胡楊林里去。那里的牧民,還是胡楊林的義務(wù)巡護員。
山區(qū)牧場 在新疆、青海、藏北、川西北、滇西北的牧區(qū),還有一種轉(zhuǎn)場的方法。夏天在高海拔的地區(qū)放牧,到了冬天,把牲畜轉(zhuǎn)到低海拔地區(qū)。  天山有一個獨特的植物垂直分布景觀,山頂上是高山草甸,山腰是茂密的森林,山腳下是大草原。在這樣的地方,牧民夏天在山頂?shù)母呱讲莸樯戏拍?,秋天穿過森林,轉(zhuǎn)場到山腳下,在山腳下相對溫暖的地方過冬。這樣夏天,可以享受高山的清涼,冬天又可以免受雪災(zāi)之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