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落款,看似簡單,但總有很多書法愛好者,甚至名氣很大的書法家也在落款上犯錯誤。 尤其是干支后加上個“年”字。 如:“乙未年,丁酉年”。 總覺得不帶個“年”字,好像就少了個計量單位。 但是,小編要告訴你,在干支后面加個“年”,是錯誤的。 正確的 正確的 錯誤的 錯誤的
我們都知道,年與歲是不一樣的。東漢前用歲星紀年,是看木星在十二次入宿而定。一輪回只能記十二年。 但是,這種紀年法是有誤差的,所以,到了東漢,這種歲星紀年法就被廢除了。 后來,我們改用六十甲子的干支紀年法。但是,這種辦法原本是紀歲,所以才說“歲次”某某。一般都是前面的朝代的具體年號來標明“年”,后面干支來標明“歲”。因此,干支后寫個“年”字是不正確的。 “歲次”是什么意思呢? 由于之前以歲星紀年。古人將天空的赤道部位分作12等分,每等分中以某些恒星為標志。木星正好每年走一等分,12年走一周。每年木星(歲星)所值的星次與其干支稱為歲次。 我們生活當中,干支紀年錯用非常常見。比如郵票,生肖郵票是用干支紀年,如猴年寫成了“庚申年”“壬申年”“甲申年”等。 同樣的在中國,香港在這方面就比較嚴謹。這同樣也表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香港沒有遭到破壞。如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的生肖郵票,龍年郵票上寫的是“歲次庚辰”。是寫“歲次”,后面沒有年,這是中國傳統(tǒng)的表示年份的用語。 如公元1894年,書面紀年文字,就應寫“清光緒二十年歲次甲午”。在文章用語中,也可以寫“歲在”。如《蘭亭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 用“歲次”、“歲在”表示年份,前邊必須有年號年數。但如只寫“干支”二字,就可以獨立使用,后面不要寫年,直接寫上季節(jié)月份即可。 如癸丑秋月。今天,臺灣保留著傳統(tǒng)文化,還在使用傳統(tǒng)的年號紀年,仍寫成民國某某年。 以后,請記住,書法創(chuàng)作時,干支后邊不要再加“年”了。 實在不行,你就用公元紀年法。直接寫上二O一九年八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