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走進敦煌石窟藝術的起源地——犍陀羅地區(qū),來了解“六年苦修”的故事。 這是出土于西克利伽藍廢址的《釋迦苦修像》(也叫《苦行的苦薩》),現(xiàn)藏拉合爾博物館。這件作品大約作于公元2世紀后半期,使用的材料是青灰云母質(zhì)片巖。該尊以佛傳故事中釋迦苦修為題材,表現(xiàn)未成佛之前的釋迦獨自在尼連禪河附近樹林中苦修的情景。釋迦形容枯槁,只剩一層皮包著骨頭,上身裸體,衣垮至腰間,青筋暴露,雙眼深陷,滿臉胡茬,結跏趺坐于金剛寶座上,雙手作禪定印,呈思維狀。金剛寶座正面浮雕有六個比丘捧缽作供養(yǎng)狀。釋迦頭后,亦有平板圓輪形頭光。整個作品采用了希臘雕刻的寫實技巧,從骨骼筋絡看,相當符合人體解剖。這件作品無論是外在表現(xiàn)形式,還是內(nèi)在精神底蘊,都可以說是犍陀羅雕刻藝術中最精美的作品。 這幅畫面是根據(jù)《修行本起經(jīng)·六年勤苦品》記載繪制的,經(jīng)文中講到: 于是菩薩坐娑羅樹下,便為一切志求無上正真之道。諸天奉甘露,菩薩一不肯受,自誓日食一麻一米,以續(xù)精氣。端坐六年,形體羸瘦、皮骨相連。 悉達多太子經(jīng)過多年問道,都沒有收獲,于是就到了尼連河西岸的苦行林中靜坐思維。六年苦行,遠離一切物欲的糾纏,穿的是極粗糙的袈裟,喝的只是清水,每天除了只吃一粒麻與一粒麥來充饑以外,主要的就是以禪悅為食,終日只顧禪定思惟,期望能悟出脫離之道。他就這樣度過了六年之久的漫長歲月,在這段時間里,有一些麻雀,在他頭頂做窩,還有許多蘆茅和樹藤纏繞了他的雙腿。最后,身形消瘦,受盡大苦。如此地苦修,但太子卻感覺到在證悟上似乎沒有精進一步。從前雄姿英發(fā)、溫文爾雅的太子,如今也只剩得一個形容枯槁、皮包著骨的活骷髏,舊時的王者風范,已無余剩。 (來源:敦煌創(chuàng)意坊,作者:邢耀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