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修行”二字,到底何為“修行”? 其實人生處處皆在修行,酸甜苦辣全看個人心境。 王陽明作為明清時期的一大圣人,創(chuàng)造了陽明心學,其核心就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他講究心與物、知與行都必須統(tǒng)一。 做本分之事,持平常之心,方能成為自在之人。 01 做本分之事 清代《圍爐夜話》一書中:“本分人,即是快活人”,身上沒有是非可言,只可惜這類人太少太少了。 做一個本分人,就意味著要做本分事。既不能胡作非為,也不能毫無作為。 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當生則生,當死則死,斟酌調停,無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王陽明《傳習錄》 意思是在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都必須把握好度,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必要時一定得舍棄,這樣才算是“致良知”,一切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內心舒暢。 沒有誰是愿意安于現(xiàn)狀的,往往吃著碗里的,還要看著鍋里的,這樣一來什么事都干不成。 似乎當前的本分之事是自己不得不做的,內心想做的事情才是自己最喜歡的。殊不知,只有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才算是最直接、最靠譜的修行! 人需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王陽明 每個人都只有經(jīng)歷磨難之后,才能有所長進,以至于在面臨重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時,能夠從容不迫,無所畏懼。 《傳習錄》中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他認為世間絕大多數(shù)人的失敗并不在于考慮不周,恰恰是在于他們太有顧忌,想三思之后再行動,從而遲遲未動! 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不推辭、不拖延、不妄求,這樣理想才會有轉為現(xiàn)實的那一天。 02 持平常之心 王陽明出身書香門第,其父王華是當朝的狀元,從小就給他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他五歲開始默記祖父之前讀過的書,八歲的時候便能過目不忘,十歲竟已經(jīng)能提筆作詩了。在世人看來這孩子天資聰穎,未來必是可造之材。 然而王陽明的人生之路卻沒有那么順,從他二十二歲起,接連參加的兩次會試,都是名落孫山。 與王陽明同窗共讀的好友都以落第為恥,但他卻不以為然,還說:“世人以不第為恥,吾以不第動心為恥?!?/p> 《菜根譚》中有這么一副對聯(lián):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如此氣魄之人似乎早已超脫世俗,離我們遠去了。 王陽明通過親身經(jīng)歷向我們闡述了三個字:“平常心”。 就是在說世間萬物之間的關系,歸根結底都是自己的那顆心。 得財不喜,失利不憂,享譽不驕,受謗不惱等等這皆是一種平常心。 我們能夠以一顆平常心去面對生活的得失,盡人事而后聽天命。 努力奮斗的時候就要拼盡全力,等到是非成敗的時候,看淡一些,坦然一點,別為瑣事生氣,別為煩事庸擾。 在名利場中四處奔波的現(xiàn)代人,該重新找找自己的“定盤針”了。 03 成自在之人 心之本體,原自不動。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動,理元不動。集義是復其心之本體。 ——王陽明 生活中,常常聽到這樣的抱怨:“我壓力好大,我該怎么辦?” 因為生活瑣事導致內心煩惱的人不在少數(shù),大家似乎從未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地生活。 那么真正自在的生活究竟是什么狀態(tài)呢?難道吃飽喝足,悠閑享樂,無所事事? 絕對不是。無所事事雖能夠令人清閑,卻無法讓人凈心! 工作時 ,能夠全身心投入其中;休息時,能夠從內而外散發(fā)出愉悅和快樂。 也總會聽到有人感慨:“我活得好累,我該怎么辦?” 其實,真正讓你感覺到累的并不是生活,而是自己的那顆心。 人之所以活得累,是因為心里想要的太多了,總是顧慮,總是憂愁,難以釋懷,試問這樣如何才能活得自在呢? 要明白,只有知足,才會常樂! 俗話說:“提起千斤重,放下二兩輕”。 與其在人生旅途中負重前行,倒不如丟下“包袱”,輕裝上陣,給心靈減壓,讓腳步變輕。 學會釋懷,不戀過往的傷悲,不計眼前的得失,更不憂未來的煩惱,心中無礙,方能活得自在! 做本分之事,踏實;持平常之心,淡定;成自在之人,從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