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征戰(zhàn)四方的同時,也一直在為將來打算建安十三年(208年),意氣風發(fā)的曹操攜橫掃北方,一統(tǒng)中原的氣勢,揮鞭南下,要與孫權會獵于長江,不曾想,卻馬失前蹄,赤壁一戰(zhàn),八十三萬大軍頓時間,”檣櫓灰飛煙滅“,曹操遭受了自出道領兵以來,最大的一次失利。 赤壁一役后,孫權乘機鞏固江東,劉備順勢拿益州,三國鼎立局勢基本形成,曹操想在有生之年統(tǒng)一中國的愿望化為泡影。 此時,烈士暮年的曹操的心態(tài)已經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不再實施謀求全國統(tǒng)一的優(yōu)先戰(zhàn)略,在平定關中后,他對漢中爭奪也沒的那么用心了,主動放棄了漢中的駐守,轉而向內,思考曹魏政權的將來定位問題。 因為此時,朝野內外都對曹操有所謗議。在外部,孫劉結盟,攻擊抨擊曹操'托名漢相,實為漢賊','欲廢漢自立'。在內部伏完為首的?;逝蓜萘?,對曹操的許多霸道作為表現(xiàn)出強烈的害怕,沒有安全感,對曹操不信任。 在此情況下,曹操一方面極力拉攏士族,另一方面借退還皇帝加封三縣之名,發(fā)布《本志令》,”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表明自己的功績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擔當。 但曹操內心也想明白了,繼續(xù)當一個權臣內心是多么孤獨,將來肯定不會有好下場,歷史上都有許多慘痛的教訓。為了防止以后曹氏家族被政治清算,最好的出路就是代漢稱帝,這是為曹家將后來選擇的最好出路。 功成更要名就,曹操的“三步走”稱帝策略曹操當初迎奉漢天子獻帝到自己的地盤,是出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考慮,這個不需要遮掩,大家都知道。 假戲真做假亦真,雖然此時的漢室,軍隊是曹操絕對掌握,地盤全部都是曹操打下來的,朝中官員也是曹家軍絕對控股,但要換掉漢室自己單干,勢必引起反彈,畢竟朝中還有一小股忠于漢室的勢力。 所以曹操來了個三步走的策略,溫水煮青蛙,走一步,看一步,以時間換空間,試探傳統(tǒng)士族和朝中臣子們的反應,平息各方反彈,最后水到渠成,成功上位。 曹操稱帝的第一步:“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span> 所謂”贊拜不名“,就是覲見皇帝時,贊禮官不直呼其姓名,只稱官職,比如稱曹操就是:大漢丞相覲見。 所謂”入朝不趨“,就覲見皇帝時,不用小步快走,正常走路進去就行。 所謂”劍履上殿“,就是覲見皇帝時,不用脫鞋襪,佩著劍穿著鞋大搖大擺地直接見皇帝。 ”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這三種待遇在漢代可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整個大漢四百年王朝,能有此特殊待遇的,西漢一朝只有開國丞相蕭何,東漢一朝也只有跋扈將軍梁冀,野蠻軍閥董卓,三人而已。 雖然有些囂張,但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的特殊禮遇,大臣們不舒服,也只能敢怒而不敢言。曹操通過這一步正式了自己一人之下,萬人之下的地位。 曹操稱帝的第二步:“封魏公,加九錫、建魏國”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舉四十萬大軍,再次南征孫權,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曹操自度難以取勝,不得不撤軍北還。 自此,曹操知道天下三分已成定局,于是加快了稱帝的進程。 同年五月,一翻運作之下,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立社稷、加九錫、建魏國,定都于鄴城,擁有冀州全境十郡之地。 封魏公,建魏國,這也勉強還算正常,畢竟曹操已經是權傾朝野,皇帝大臣們吃的喝的用的,都是曹操一手打下來的。 只是漢朝沒有封公爵的先例,唯一的一例,就是晉封為“安漢公”,“封公爵”在漢朝已經意味著雖為漢臣,但有自己獨立的封國了。 這時漢獻帝與曹操的關系,就相當于周天子和姜太公的關系,有自己獨立的封國,但還同時兼任著丞相的職位。 '加九錫',本來沒什么,是漢武帝時創(chuàng)立的,原本是天子賜給諸侯、重臣有的九種器用之物,表現(xiàn)最高禮遇,并不代表是要篡位造反。諸葛亮都曾表示,如果能匡復漢室,莫說加九賜,加十賜都敢接受。 只是在這之前,漢朝只有王莽一人享受過,但王莽后來真的篡位了,所以朝臣們難免將曹操與王莽聯(lián)系起來,于是朝野上下反響強烈,高度疑似曹操要效仿王莽篡位,廢帝自立了。 最讓曹操沒想到的,他的首席謀臣,尚書令也跳出來反對。 荀彧認為:'(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曹操非常震驚,從中也感覺出朝野上下的反對力量,于是曹節(jié)等三個女兒全部嫁給漢獻帝,讓自己成為外戚,以此拉近與漢王室的聯(lián)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自己還是擁護漢王朝的,只不過想像姜太公一樣,為國效力。 曹操稱帝的第三步:“封魏王,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 走出了第二步,第三步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直接廢掉漢獻帝第一位皇后伏壽,立曹節(jié)為皇后。已經完全不把漢獻帝放在眼里了。 朝中眾臣已經完全明白了曹操的稱帝之死,知道大漢王朝氣數(shù)已盡,再抗爭下去就等于是找死,于是紛紛向曹魏靠攏。 忠于漢獻帝的越來越少,基本上都是象太尉楊彪這樣靠邊站的人物,反抗的象征意義大于實質。 反抗不了就只有閉上眼睛接受了,畢竟形勢比人強,漢獻帝也想明白了,再抗爭下去,小命估計也會不保的,伏皇后的死就是警訓。 漢獻帝索性來個一不做,二不休,你曹操不是想稱王稱霸吧,好人做到底,都可以給你。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也顧不上'異姓不能稱王'的祖訓了,晉升曹操的魏公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十月,漢獻帝賜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曹操以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太子。 此時,漢獻帝的朝臣要么是遺老遺少,要么是曹操的故意安排的,在曹操的魏王國任職是一種榮耀,在獻帝的漢室任職反而覺得恥辱,這是曹操手下大多數(shù)將領的普遍心態(tài)。 曹操稱魏王后,手下的將領都成了魏王國的官員,唯獨將夏侯惇留在漢室任職,其實曹操這一安排,本意是顯示夏侯惇的獨特地位,但夏侯惇覺得在漢室任職是恥辱,強烈要求改任魏官,表明自己一心向曹不向漢的決心。 “魏”僅代表一屬國,而“漢”代表著天下,寧可任魏官不任漢職,可見曹操稱魏王后,朝野上下,都已經明白了,漢室已經完全沒有含金量了。 一步之遙的距離,曹操最終還是決定做球給了曹丕曹操稱魏王后已經離稱帝近一步之遙了,事實上已經和皇帝沒有什么區(qū)別了,這好比戰(zhàn)國時期強大的秦王和惶惶不可終日的周天子的關系,漢獻帝已經只是曹操名義上的天子了,只是象征意義空名號了而已,曹操向漢獻帝稱臣,那已經是自己謙虛,講客氣的表示了。 事情走到了這一步,代不代漢,其實已經代了,稱不稱帝,也只差一個儀式,一層窗戶紙的事。 這層窗戶紙捅不捅破,什么時候捅破,均在于曹操的一念之間。公元219年,孫權向曹操稱臣,與曹操聯(lián)手奪取荊州后,孫權上書勸曹操取代漢稱帝,曹操將孫權來書傳給大臣們看,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 可見曹操對是不是再跨一步,還在猶豫,可能年近六旬的曹操,此時考慮更多的還是自己身后歷史聲名,不想真的成了王莽第二。 于是對他自己進行了歷史定位,對不斷勸進自己稱帝的大臣們講:”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 周文王生前沒有取代商朝,死后他的兒子周武王以周代商。 曹操有意思很明白,我曹操就效仿當個周文王吧,至于身后的事,他的兒子曹丕學不這周武王,那就不是我曹操操心的事啦! 其實,曹操這也是明白地告訴群臣:我曹操老之將至,稱不稱帝已經不重要了,你們如果有這份心,就支持我的兒子曹丕當個開國的周武王吧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去世,其子曹丕接過父親曹操的槍,繼承丞相位,襲魏王,十一月,接受漢獻帝禪讓,以魏代漢,完成曹操生前遺愿,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通過禪讓,成功改朝換代的君主。 以業(yè)余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tài)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xù)關注點評! |
|
來自: qweasdzxcrty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