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舜水本名之瑜,字楚嶼,又作魯嶼,舜水為其號,浙江余姚人,明末貢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三次被皇帝特征而未就,人稱征君。清兵入關后,流亡在外參加抗清復明活動。南明亡后,以慷慨激烈的民族節(jié)氣東渡日本,在長崎、江戶授徒講學,漂泊旅居日本達二十多年,并在當?shù)貜V收門生,以傳播儒家思想為己任。他以經(jīng)世致用、治國齊民、注重實踐實理的實學思想,對日本的文化學術影響很大,被后人譽為“中日文化交流使者”。 朱舜水筆耕不輟,精研六經(jīng),通毛詩,精篆刻,存世書法中以行草書墨跡居多,有書札手稿、筆談、條幅、手卷等種類。如《石屋清珙山居詩》對屏,書于順治七年(1650),朱舜水時年五十一歲。此種風格來源于蘇米,尤以米芾的筆意為主,又兼具率意的特點,略有同時代陳繼儒的影響在其中,此作現(xiàn)藏姚江舜水居。 行書大字如陽明書屋珍藏的《丈夫誓許國》五字直幅,以激勵振奮的筆墨,揮灑出胸中對家國的忠義與大丈夫的壯烈氣概,也是“書如其人”的真實體現(xiàn)。日本收藏的《杜甫七律》、《大成至圣文宣王》,前者渾厚,筆墨酣暢,結字寬博;后者用筆學黃庭堅,點畫長挺,別有一種風格。 ![]() ![]() ![]() ![]() 款識:舜水朱之瑜。 鈐?。褐熘び ⒊Z說明釋文:形于上者謂之天,形于下者謂之地,命于其兩間者謂之人。形于上,日月星辰皆天也;形于下,草木山川皆地也;命于其兩間,夷狄禽獸皆人也。曰:“然則吾謂禽獸人,可乎?”曰:“非也。指山而問焉,曰山乎?曰山,可也。山有草木禽獸,皆舉之矣。指山之一草而問焉,曰山乎?曰山,則不可。”故天道亂,而日月星辰不得其行;地道亂,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亂,而夷狄禽獸不得其情。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地者,草木山川之主也;人者,夷狄禽獸之主也。主而暴之,不得其為主之道矣,是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勸學歌,司馬溫公。養(yǎng)子不教父之過,訓導不嚴師之惰;父教師嚴,兩無失,學問無成子之罪;暖衣飽食居人倫,視我笑談如土塊;扳高不及下品流,稍遇賢良無語對;勉后生,力求悔;投明師,莫自昧;一朝云路果然登,姓名亞等呼先輩;室中若未結親姻,自有佳人求匹配;勉之哉汝等各早修,莫待老來空自悔。 ![]() 此次上拍的《草書唐宋文二則》書寫內(nèi)容為兩篇唐宋古文,一為韓愈《原人》,一為司馬光《勸學歌》。朱舜水以儒家思想的傳承為己任,儒家經(jīng)典為其經(jīng)常書寫的內(nèi)容,其中《原人》為韓愈《五原》其中的一篇,另外四篇是《原道》、《原性》、《原毀》、《原鬼》?!段逶返膶懽鲿r間約在韓愈被貶為連州陽山縣令的前后,是他闡述發(fā)揚儒家思想的著作。在韓愈的思想里,所有的人在天地間所處的位置,都由他能否施行仁道而決定:能施仁道,是圣人之“人”;不能施仁道,就是夷狄禽獸之“人”。至于人是否施行仁道進而成圣,關鍵就在于是否接受了教化、教育,因此為了使人能成為圣人,教育有其必要性。由以上可知,韓愈于《原人》篇中,已經(jīng)點出他對教育的重視以及教育的必要了。朱舜水在日本廣收學生,對于教育自然是極為重視的,所以書寫《原人》、《勸學歌》之類作品正是其教育思想的一個反應。此作用筆痛快,清勁飄逸,揮灑自如,雖粗服亂頭而精神一以貫之,將古文中散淡意韻與筆墨的清新渾然交融在一起,可謂是其草書作品中的的代表風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