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明代遼東72名進士全部走上仕途 高入仕率極為罕見

 自由強國 2019-08-28
原標題:這份明朝遼東考卷為啥藏在清朝信牌套中
2017-03-08 來源:遼寧日報 作者:王敏娜



明朝古畫中描繪文科殿試的情形。

明朝科舉考試情形(雕塑作品)。

信牌   “信牌”是清朝開國時期之物,牌身呈葫蘆狀,高約30厘米,寬約21厘米,厚4厘米。其主要用木板雕刻而成,并涂以彩繪。信牌上端有一小圓頭,中間有孔,以備穿繩之用。信牌看似一塊木板,實則是由兩片木片合成,其中一木片上面刻有金龍等圖案及文字,另一木片里面刻有圓形槽,內(nèi)貼高麗紙,上書文字。宮廷信使以此為憑證,傳遞軍中信息和獲取必要的幫助。

夾在信牌套中的明朝試卷被剪去四角。


核心提示


  在遼寧省檔案館,有一份明朝嘉靖年間的遼東科舉考試試卷,它的形狀特殊,發(fā)現(xiàn)過程也極為偶然。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這份卷紙被塞進信牌套中是因為當時缺少棉花。而且,明朝時期,遼東的讀書人需要到山東參加科舉考試。后來,舉子們上書嘉靖皇帝,科考的考場才改在了鄰近的順天府。


回復(fù)
1樓2017-03-08 19:17
      用宣紙?zhí)娲o缺的棉絮

      藏藍色的豎格宣紙,漂亮的蠅頭小楷……遼寧省檔案館珍藏著一份罕見的明朝嘉靖年間的科舉考試試卷。

      這份科舉試卷共兩頁,高約30厘米,寬約20厘米。令人不解的是,兩頁卷紙的四個角都被剪去很大一塊,部分字跡以及紅色印章遭到破壞,只剩下一個近似葫蘆形的卷芯。

      試卷為何被剪去四角?記者在已退休的遼寧省檔案館研究館員王天平那里找到了答案。

      王天平曾對這份科舉試卷進行過研究。3月2日,王天平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份明朝科舉試卷是在1970年,沈陽故宮一位叫戰(zhàn)孝忱的工作人員在清理庫房物品時發(fā)現(xiàn)的?!?br style="box-sizing: content-box;">
      戰(zhàn)孝忱發(fā)現(xiàn)這份明朝科舉試卷十分偶然。當時庫房里物品非常多且雜亂,在整理時,他看到了一件破損的清朝人用的信牌(宮廷信使持有的象征身份的牌子,掛在腰間或是揣入懷中)。從信牌的外套破損處,戰(zhàn)孝忱看到里面的填充物并非常見的棉絮等材料,而是一些宣紙,于是他就將宣紙取了出來。

      “戰(zhàn)孝忱從信牌外套里取出來的這些宣紙中,就有被剪掉四角的明朝科舉試卷?!蓖跆炱秸f,當時取出的還有其他的文書資料,但無一例外都被剪去了四角。

      “這些宣紙被剪去四角,主要與信牌的外形相關(guān)?!蓖跆炱饺缡欠治觥?br style="box-sizing: content-box;">
      清朝的信牌呈葫蘆狀,大小也與成熟的葫蘆相當,由木片精雕彩繪制成。信牌外套通常用羊皮制成,并繪有五爪青龍的彩繪。為了更好地保護信牌,外套都附有里襯,通常會填充棉絮之類的物品。在棉絮緊缺的情況下,只好將宣紙剪裁,來填充信牌的內(nèi)襯。

      明朝遼東科舉考試試卷被裁剪塞進信牌套中,與后金大敗明朝相關(guān)。在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后金攻陷遼東都指揮使司所在地遼陽,掠獲明遼東察院大批文書檔案,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沈陽時將這些文書帶往沈陽。

      后金遷都沈陽后,與明朝的戰(zhàn)爭還在繼續(xù),傳達軍令、催征糧草等信息傳遞十分頻繁。此時,信牌顯得尤為重要,信使只有亮出帶有“皇帝信牌”字樣的信牌才能暢行無阻,而且當?shù)毓賳T也會給予必要的保護和方便,比如喂養(yǎng)、更換馬匹,提供飲食等。

      憑十三副鎧甲起家的后金,當時各種物品極為匱乏,棉絮對他們來說更是緊俏物資。因此在制作信牌時,他們便用從遼陽掠獲的宣紙當作棉絮的代替物,填充在信牌外套中。

      經(jīng)過長時間的使用,信牌外套被磨破,填充的明代科舉考試試卷和其他文書卻被保存了下來。


    2樓2017-03-08 19:19
        紅色印章顯示試卷出自遼東

        最初,沈陽故宮博物院并不知道信牌中發(fā)現(xiàn)的明朝文書中含有一份明朝的科舉試卷,只當這些都是公文,將之和其他的明朝紙質(zhì)文書一并轉(zhuǎn)交給了當時的東北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的前身)。根據(jù)檔案來源原則,遼寧省檔案館將其稱為信牌檔。

        “仔細研讀這些明朝文書時我們發(fā)現(xiàn),其中有兩頁形狀特殊的宣紙上,寫的是一篇論說文,題目是《論竊負而逃》,而且文章開篇就闊論:圣人不應(yīng)仰仗帝王之尊而盲目、隨意廢止治理國家的法典和父子間的情緣,這一點應(yīng)是君子所牢記的。之后,考生便說破題目要義是‘竊負而逃’,并旗幟鮮明地表述了遇到問題和困難要正視它、要積極應(yīng)對,回避和逃避是不可取的。這是科舉考試‘八股文’的固定格式,由此我們判斷其是明代科舉考試的試卷。”王天平說,明朝的科舉考試,無論是鄉(xiāng)試還是會試,完全從“四書五經(jīng)”中出題,要求考生必須用“八股文”體答題。

        時至今日,這份明朝科舉考試試卷的答卷者姓甚名誰、考試結(jié)果如何,已無法考證,但有一點毋庸置疑,那就是該試卷出自遼東。試卷下方的紅色印章雖被減掉了一部分,但“遼東”的字樣仍依稀可辨。

        王天平介紹說:“明朝留存的檔案資料十分有限,全國的明檔不過4600余件。遼寧省檔案館保存的明檔雖然占國內(nèi)現(xiàn)存明檔的1/4左右,但是其中明代遼東科舉考試試卷僅此一份,其價值不言而喻。遼寧省檔案館所藏明朝檔案的年代,從明洪武年間到崇禎年間延續(xù)200多年。其中以嘉靖和萬歷兩朝居多,此件明朝科舉考試試卷為明朝嘉靖年間會考試卷?!?/div>

      3樓2017-03-08 19:20
          遼東人只能去鄰近省份參加科考

          明朝遼東科舉考試試卷為史學專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素材。

          中國明史學會副秘書長、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郭培貴致力于明朝科舉制度研究多年,并撰寫了《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明代卷》。

          在郭培貴看來,明代遼東的科舉考試別具特色?!白畛酰|東的科舉考試只有科考,沒有自己獨立的鄉(xiāng)試。”

          明朝科舉三年一開科,共分五級:科考、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和庶吉士考試??瓶际谴_定考生參加鄉(xiāng)試資格的考試,即考生只有科考中式,才能獲得參加鄉(xiāng)試的資格;鄉(xiāng)試中式者獲得舉人功名,具有了入京參加會試的資格;如會試下第,則具有入國子監(jiān)成為國子監(jiān)生,經(jīng)肄業(yè)和歷事獲得選任小京官和地方知縣以下官員的資格;會試中式,則具有了參加殿試的資格,可按成績分別獲得一、二、三甲進士的功名。

          “明朝具有舉行鄉(xiāng)試資格的單位是‘兩直隸十三布政司’,但遼東當時只設(shè)都指揮使司,并未設(shè)布政司和按察司。為此,明朝時期遼東沒有單獨舉行鄉(xiāng)試的資格,通過了科考的遼東考生只能按制到鄰近省份參加鄉(xiāng)試?!惫噘F說。

          在嘉靖十三年(1534年)之前,遼東考生主要到山東去參加鄉(xiāng)試,從旅順口坐船差不多一日便可到山東的蓬萊。后來因明朝政府推行海禁政策,生員們只好走陸路經(jīng)山海關(guān)到山東參加三年一次的鄉(xiāng)試。

          “然而,嘉靖十年(1531)發(fā)生了一場變故,遼東考生不再到山東考試?!泵髑迨穼<?、鞍山師范學院社會發(fā)展學院教授張士尊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段典故。

          那一年,遼東考生徐潮等人前往山東參加鄉(xiāng)試,六月就已起程,閏六月入關(guān),但因趕上連綿雨天,道路泥濘難行,眾考生直至七月才趕到山東的考試地點。在趕路時,很多人感冒生病,因此沒能堅持考試。徐潮等少數(shù)考生雖然堅持考完試,但因長途奔波勞累,也只是勉強寫出一篇文章。當年,只有一位叫韓瑋的考生中式。

          徐潮等人倍感冤屈,因此上疏皇帝稱:“念臣等由遼東以至山東,往返六千余里,跋涉四個月余,辛苦萬千,難以盡訴?!?br style="box-sizing: content-box;">
          徐潮等人請求允許遼東生員就近順天鄉(xiāng)試。同年十月,朝廷批準,自嘉靖十三年開始實施。

          “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七月,明廷又專為遼東士子增加順天解額五名,且為保證所增名額全部用于錄取遼東士子,而規(guī)定在遼士的試卷上加‘邊’字號?!惫噘F說,“這主要是考慮到當時遼東地處邊遠,經(jīng)濟、文化、教育落后,因此實行這樣的優(yōu)惠政策。與其他地方相比,明代遼東進士數(shù)量較少,只有72名,而浙江的進士有3423人。明后期遼東邊境戰(zhàn)火不斷,考出進士就更加不易了?!?br style="box-sizing: content-box;">
          不過,明代遼東進士雖少,但他們的表現(xiàn)皆是不凡。

          據(jù)郭培貴考證和統(tǒng)計,明代遼東72名進士全部走上仕途,擔任京官或地方官,如此高的入仕率是極為罕見的。其中,任京官者自尚書至行人共30名,占總數(shù)的41.67%;任地方官者自布政使至知縣共42名,占總數(shù)的58.33%。

         ?。ū疚膱D片來源于相關(guān)資料)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