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采訪中白巖松表示自己沒有微博和微信,很多人便為此提出質(zhì)疑。 白巖松說:我很怕現(xiàn)在每一個人都有無數(shù)的朋友圈,沒朋友,天天在聊天,沒人談心。 這句話表面看上去,好像是在批評朋友圈虛假的情感,但在實際上是在質(zhì)疑當代年輕人對社會,對人生,對自己的深刻認知,到底是在經(jīng)歷自我成長,還是在隨波逐流。 前天有朋友約我昨天去露營,朋友在電話里說的十分歡快,告訴我野炊,徒步,然后劃船,露營等等,還熱情的跟我介紹有哪些哪些朋友,那我想著那就去吧。 本來以為在郊外我們可以尋找有趣的地方或者是漂亮的美景去寫生或者是攝影,又或是去登山徒步什么 結(jié)果等我?guī)袭嫲搴拖鄼C到達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朋友和其他人帶著一大堆飲料熟食在山下鋪上地毯坐下了。 大家打開真心話大冒險,狼人殺玩的不亦樂乎,我不得已跟大家一起玩了幾句,由于實在不熟,又不太自在,我就告辭自己去徒步寫生了。 朋友跟過來問我怎么了,好好解釋一番之后她就說我有自我孤立傾向。 我問那是什么,朋友告訴我自我孤立就是宅,寧可無所事事宅在家里,也不愿意出去社交。 說完她就說下次不叫我了,聽到這話我也是哭笑不得。 不過幾輪真心話下來,熱鬧是很熱鬧的,熱鬧之后自己卻好像更孤獨了,這種虛假的充實感讓我后悔我怎么沒有早一點趁著陽光去看看山頂上未知的風景。 以前我一直拒絕沒有意義的熱鬧原因就在于此,不用每次都為了估計別人的面子吃著不喜歡的東西,不用為了做些無異議的東西而占用我的時間去看上次沒有看完的書。 這樣一想,我這樣孤獨豈不是很好。 很早之前我有個好朋友,她的日常生活相當充實,完整的日程表,豐富多彩的社群生活,讀書會,舞會,酒吧包場,百人徒步。 打開她的朋友圈,曬滿了各種各樣合照、場景,儼然一個新時代的都市白領(lǐng),她每次見我都會告訴我她最新的朋友圈得到了多少點贊量。 但是她的生活卻并不像她朋友圈那么精致,想來她參加了那么多的讀書會,應該是讀了不少的書,可每次和她談起某一本書時,她總是直接跳開話題。 我也曾陪她去了一次,發(fā)現(xiàn)讀書會并沒有想的那么高端,大家更多的還是刷刷朋友圈,偶爾掃一兩眼書,只在最后發(fā)言的環(huán)節(jié)稍有興致,不過話題卻越拉越遠,離開的時候,竟然也沒有任何招呼,各自離開。 舞會上的人也并不友好,面對不同的新面孔,沒有人愿意上去主動搭訕,只有幾個熟人在跳,其他人不過適時的鼓鼓掌罷了,甚至期盼快點結(jié)束。 有了兩次掃興的經(jīng)歷之后,我便不再聽她的慫恿,參加這些所謂的社交活動了。 至于酒吧的夜嗨,半年來,我至少有5次以上陪同她去醫(yī)院打點滴,大夫也多次告誡她要早點休息,而且酒吧的費用向來不菲,她的每個后半月都靠著信用卡度日。 可即便如此,她仍舊樂此不疲,就只為在朋友圈里把自己包裝成一個社交達人。 不愿意一個人獨處,總要尋找一個接一個的伙伴,去配合各種各樣的演出,越喜歡熱鬧的人可能內(nèi)心就越孤獨,所以還不如去嘗試享受孤獨, 一個人的時候,躺在沙發(fā)上,拿起一本喜歡的書靜靜閱讀,也許僅僅10分鐘,你就可以攻克十幾頁。 自己下廚,做兩個小菜,然后打開手機,看一部電影,享受安靜的時光;一個人跑到寵物店,服裝店去找尋自己喜歡的寵物,衣服。 一個人在城市的街邊慢跑,看到老人,小孩,燈火,霓虹,真正無聊的時候,也會拉上朋友,陪自己一起,有獨處,有陪伴,不違心,不抗拒。 一個人獨處,也許你能做的事更多,少了故作姿態(tài)和疲于應付,往往更加全神貫注,不會被別人左右,更容易思考。 就像佛家的人講禪很少,而更多的是坐禪,不管是白巖松、錢鐘書、莫言,還是其他那些偉大的人,往往是最能忍受就是孤獨和寂寞。 細細回顧,我發(fā)現(xiàn),生活是一種姿態(tài),一種從容,如果你在獨處時內(nèi)心是平和的,甚至是充盈的,那你有可能是被“自我孤立”了。 這可能是你成熟的開始,因為在成長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只是偶爾會有交匯,而不是常常相伴。 如果過多追逐別人的腳步,那么什么時候,才能有一條自己的路呢,反而,還會給太多的人帶來負擔和壓力。 當然如果你的獨處伴有逃避、懊悔、空虛和羞恥的情緒,那真的建議你多關(guān)注一下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 就像有人說的,幸福是一種感覺,孤獨也是一樣,感覺孤獨,可能真的就是孤獨,嘗試著與親近的人傾訴,找尋你生命的追求。 熱愛生命中的每一個孤獨時刻,在獨處中去傾聽你內(nèi)心的聲音。 |
|
來自: 九州君子好人 > 《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