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的主題為“一詩封神”系列之南宋志南和尚篇 唐詩宋詞可以說是我國文化的兩顆較為耀眼的明珠。在唐宋兩朝代最繁華、最穩(wěn)定的時期,文人才子眾多,他們趁著這股文化之風,爭相揮毫落筆,創(chuàng)作出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作。李白、王維等一批大詩人名號響亮,筆下的唐詩作品也深得世人的稱贊。 不過也有很多沒有名氣的詩人一生寫詩無數,到頭來卻沒一首詩被世人所銘記; 還有一部分詩人一生所作的詩詞并不多,可能就寫了一首詩詞,但正是因為這一首詩詞便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作品。同時這位詩人也一詩成神,被世人所銘記! ? 這其中就有唐代詩人張若虛。 他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世人皆知。這首唐詩也素有“孤篇壓全唐”之美稱,不過縱觀張若虛的詩作,除卻這一首《春江花月夜》外,張若虛的其他作品并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 還有唐代詩人柳宗元,曾寫下過大唐最孤獨的一首《江雪》。這首《江雪》靜得有些讓人窒息,在讀者腦子里經常縈繞著一種空曠、寒冷和孤獨的感覺,讀之讓人慨嘆不已!柳宗元一生作詩不在少數,卻沒有第二首能與這首《江雪》相媲美! 說完唐代,咱們再來說一說宋代。其實在宋代時期,也有很多作品“捧紅”了一批詩人,比如今天我們要講的這首《絕句》。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時期的一位高僧,名叫志南。不過關于這位高僧的生平資料,如今我們已經無處查詢,這位高僧因為這首《絕句》而一詩成神,被世人所知! ? 那么這首詩到底如何呢?大家不妨跟隨小田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詩。 全文如下: 絕句 宋代: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首詩是志南和尚一次春游時,路上突遇小雨。他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慢慢行走,彼時春風拂面,片片杏花飛舞,志南和尚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按捺不住內心的這份欣喜,于是寫下了這首七絕! 我們來大體了解一下這首七絕詩的大意:在古樹的樹蔭之下拴好了小船;詩人拄著拐杖走過了小橋,此時雖然下起了小雨,但卻淋不濕我的衣衫;細雨飄灑在嬌艷的杏花上,給花兒又增添了幾分燦爛。此時春風拂面,詩人已經感覺不到寒冷;楊柳在春風的吹拂下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 ?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strong> 詩中的“古木”指的就是古樹,“陰中”就是樹蔭之下,“短篷”多指小船。從第一句詩中我們可以知道,志南和尚是乘小船出來的,也許是什么東西吸引住了他,他才會停船靠岸,將小船系在了古樹之下。隨后他拄著拐杖慢慢地走過了小橋,在這里志南巧妙地用了一個“扶”字,將“杖藜”擬人化,拐杖怎么能扶著他過橋呢?顯然在這里詩人意在表達自己當時歡心、雀躍的心情。那么詩人拄杖走過了小橋,到底是什么在吸引著他呢?我們繼續(xù)往下看。 “沾衣欲濕杏花雨,” 沒錯,吸引志南的便是這片片如雨下的杏花了。彼時細雨正淅瀝瀝地下著,這貴如油的細雨打濕了這片片杏花,看上去顯得格外的晶瑩剔透,有些杏花也因為陣陣春風的吹佛,從樹上飄然而落,遠遠望去與此時的細雨融為一體,志南被眼睛美景所吸引,即便此時細雨正在打濕他的衣衫,但他卻全然不知,可以想象當時的這場杏花雨是有多美了。 ? “吹面不寒楊柳風?!?/strong> 最后這一句是說,彼時的風吹在臉上已經不覺得寒冷了,這就與上一句的“杏花雨”吻合了,正是因為早春已經來到,所以才會有如雨的杏花飄落。這句話其實就是在暗示盎然、美麗的春天已經漸漸來了,嚴冬已經走遠了,那似剪刀的二月春風正吹佛著垂下的柳條,宛如少女的長發(fā)一般!這景也確實是美??! ? 志南和尚的這首七絕字數很簡短,但僅僅是這四句話,志南就勾勒出了一幅早春時節(jié)的細雨杏花的美景圖,畫面中有小船、小橋流水、微風細雨、拄拐的老人還有如雨的杏花,這般的景色確實美得讓人心醉,也難怪這首詩會被世人所流傳,最后更是被編入《唐詩三百首》中,同時志南也因為這首七絕而一詩成神,被后人所熟知! 文/小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