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極一時的萬順成 天津人習慣將面(無論什么面)熬制的稱為“粥”;將米(無論什么米)熬制的稱作稀飯。當年,盛極一時的萬順成,熬制八寶蓮子粥和小棗秫米飯就很有名。 中國甲骨文發(fā)現(xiàn)者王襄先生的公子王翁如老先生生前回憶: 小棗秫米飯,秫米稀飯加小棗、糖。粥爛熟黏稠。賣者擔一挑,一邊放粥鍋,下有炭火熾著,所以總是熱的。另一邊放著碗筷,走街串巷,小孩愛吃。 圖:東南角原來賣秫米飯的店鋪 原《天津民建》雜志總編輯高偉先生回憶: 賣秫米飯的是一位老大爺,每天早上都能準時到胡同里,總是在那個老地方放下?lián)?,然后敲響木梆?/span> 他挑的擔子一頭下面是帶爐子的大鐵鍋,另一頭是個木架,木架的上方是個玻璃盒子,里面放著青絲紅絲、紅糖桂花。下邊是圍成一圈的藍邊海碗,再下邊是一筲洗碗的水。 用來盛飯的工具也很特別,是一個鋸成斜口的竹筒,竹筒的中腰安著一根竹片做手柄。掀起鍋上的大木蓋,一股誘人的清香撲鼻而來。紫紅黏稠的秫米飯上飄著一層滾圓的小棗,翻著小泡,冒著熱氣。賣秫米飯的大爺非常麻利地接過錢裝在圍裙的口袋里,左手取碗,右手從鍋里抄起竹筒,將紅稠的秫米飯倒在碗里,然后從玻璃盒子里抓出一把紅糖桂花青絲紅絲撒在飯上。 您瞧準嘍,每個碗里保準有三顆棗,不多也不少。各家的孩子們早已迫不及待地爬下炕來,拉著大人拿碗去打秫米飯。早到的人們已把飯擔圍了一個圈,每人雙手捧著碗轉(zhuǎn)著圈喝,嘴里還不時的發(fā)出哈、哈的聲音,直喝得鼻尖冒出汗珠。 圖:喝秫米飯(圖片來源:高偉) 八寶蓮子粥就不是挑擔串巷的小販所能制作的了。萬順成的配方是:江米、蓮子為主料,佐以百合、薏仁米、小棗、核桃仁、瓜子仁、葡萄干、海棠脯、青梅、瓜條、金糕等。 干蓮子放在粗砂鍋中,加堿面、開水澆燙,攪刷,如是者三,直至把蓮子皮全部刷掉,用清水漂凈,將去皮的蓮子切去兩端,用竹簽捅去蓮心,再放冷水盆中蒸熟。青梅切細絲。核桃仁用開水泡后去掉黃皮,切成小塊。瓜條切小片。海棠脯切圓薄片。金糕切小丁。瓜子仁、白葡萄干用溫水浸洗干凈。熬成后,加白糖和糖桂花。黏粥中有八種香甜果料,呈黃綠白紅等色,誘人食欲,甜粥軟糯,滑潤清涼。用紅小豆熬制的小豆粥,也廣受食客青睞。 圖:萬順成的八寶蓮子粥 有一種粥, 可能是天津獨有的, 那就是“羊肉粥”。 凡是寫羊肉粥的資料,都說是天津小吃,并且言明有二百多年歷史了。既是小吃,就應該是遍大街都有,像煎餅馃子、嘎巴菜,每個居民區(qū)里總得有個兩三家。 天津老人,特別是回族老人講,過去,凡是有回族居民的地方就有羊肉粥。想當年,城西頭藥王廟前的“王六巴羊肉粥”與耳朵眼炸糕、張茂林嘎巴菜、楊四香馃子齊名。王六巴的羊肉粥,將羊骨頭的骨油骨髓煮出來,可嚼可吮,名曰“嚼油”,滋味葷香肥美。 現(xiàn)在,可著全天津市,就剩西北角清真南大寺門口一家,還不天天開門迎客。興許是,食材難覓,又費時費火的緣故吧。您要一時來興,非要吃這口,就只有到穆斯林朋友家去解饞,還得提前預約。制作一碗正宗的羊肉粥,費時費力,前后得花去一天一夜的時間方才大功告成。這可能就是經(jīng)營日漸式微的根本原因吧。 圖:南大寺羊肉粥就開在清真寺的東門北側(cè),這里有個小廣場,旁邊賣糕干和炸糕,對面是鍋巴菜。一過來就被羊肉粥和清三鮮豆腐腦的牌子給吸引住了。 羊肉粥有些像維吾爾族的“波糯”(維吾爾語)即羊肉抓飯,飯菜同煮。但羊肉粥與羊肉抓飯相比,制作相對簡單。 做羊肉粥不難,但須用心。 將燉羊肉的湯加羊翅骨、腿骨、蔥段、姜塊、大蒜、大料、桂皮、清水,在大鍋里熬制十二個小時,至味濃湯白。撈出骨頭、蔥姜等料,再放入粗磨成碴的大麥仁和大米(沒有大米難成粥),繼續(xù)慢煮。待其煮至開花時,下鹽調(diào)味,用調(diào)稀的面粉勾芡成粥狀,點香油,撒上用甜面醬、醬油燒好的羊肉丁即成。天津羊肉粥,用大麥仁與羊肉同煮,嚴格地講應叫“麥仁羊肉粥”。 羊肉酥爛,米汁稠濃,羊肉香混合麥仁香形成特殊香氣。這樣熬制的羊肉粥,香氣四溢,口感醇厚,高蛋白、低脂肪、含磷脂多,較豬肉和牛肉的脂肪含量都要少。羊肉性溫味甘,有益氣補虛,溫中暖下、補腎壯陽、生肌健力、抵御風寒之功效,食補兼食療。大麥仁性涼味甘,歸脾胃經(jīng),具有益氣寬中、消渴除熱的功效,對滋補虛勞、強脈益膚、充實五臟、消化谷食、止瀉、寬腸利水、小便淋痛、消化不良、飽悶腹脹有明顯療效。秋天食用,不但瀝去一夏天的濕氣,也為冬天御寒打下基礎,更是冬季防寒溫補的美味,的確是保健食療之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