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下水,俗稱豬雜、雜碎,好聽一點叫著“豬寶”。其實,豬雜就是指豬的各種內(nèi)臟,包括豬心、豬腰、豬肝、豬舌、天梯、粉腸、生腸、竹腸等等。豬雜在國內(nèi)各地的飲食習(xí)慣中口碑褒貶不一,但在敢吃、會吃的廣東人手里,絕對是骨灰級美食。 讓廣東爭分奪秒品鮮的豬雜宴 在2016年,央視播出的美食紀錄片《尋味順德》中,曾介紹一種豬雜粥。在最近剛完結(jié)的另一部美食紀錄片《宵夜江湖》里,由豬雜轉(zhuǎn)化的廣東傳統(tǒng)小吃又再次上榜。尤其是在屠宰場聚集的廣州番禺,豬雜地位更是非同一般,吸引了很多吃貨凌晨出動。至于秘密就是一個字——“鮮”。 廣東人愛豬雜,愛到什么程度?爭分奪秒那種。屠宰場都是在凌晨開始宰豬,這個時候各家檔口開始出動搶貨,因為這個時候新鮮的豬雜還冒著熱氣,是端上餐桌的最好時機。于各家檔口,能否得到最優(yōu)質(zhì)的豬雜,決定每家檔口的江湖地位。而于食客,貨一到店,開場幾十秒的爭搶,則決定了早早等候著的食客們今夜能否得到滿足。按食客的話說就是“如果你不去搶的話,根本就沒得吃”。 在番禺靠豬雜營業(yè)的大排檔,每天營業(yè)時間是凌晨12點到3點,吃客們桌上的道道菜都離不了豬雜,簡直是豬雜宴。其中,鮮甜的豬雜粥是每桌必點,也被很多食客當做養(yǎng)生粥。即用精選大米煮到粒粒開花,放枸杞葉,再放入用生粉、油、鹽、糖腌好的新鮮豬雜,用猛火生滾,煮開的米膠會馬上把豬雜包裹住,保持它的鮮嫩,一碗滾燙鮮甜的豬雜粥就成了。 豬雜除了做豬雜粥,還有豬雜粉、豬雜腸粉,也可以鐵板、白灼、椒鹽,在這些檔口,都是免費加工。各種由豬雜帶來的鮮甜、爽脆、咸香口感,不僅豐富了食客們的味蕾,還熨帖了夜晚空空的胃。 享用美食,再來點酒總是更有氣氛。往往結(jié)伴而來的食客會小飲些酒,選擇上大多是珠江、百威或者清爽的江小白。啤酒冰鎮(zhèn),江小白可純飲,也可加冰、兌點紅茶,就是一杯爽口的混飲。這種深夜微醺的輕松,對勞作一天的疲憊是一種治愈。所以,對于深夜追美食的食客們,追的不僅是那口鮮,還有那刻被喂飽的胃、滿足的心。 豬雜的美味并非專屬廣東。在北京有從皇廷“蘇造肉”脫胎來的鹵煮、老北京人愛吃的炒肝;山東出名的九轉(zhuǎn)大腸、豬頭肉;川菜有夫妻肺片、烤腦花;東北有殺豬菜;壯族也有鮮香爽口的豬雜碎……在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各種濃淡皆有人愛的豬雜美食。 舊時皇帝下酒菜,今入米其林餐廳 在中國,因為各地飲食風(fēng)俗不同,豬雜包含范圍不一,豬下水的叫法更為廣泛。但無論怎么叫,古今往來,人們對美味的眼光皆一致,甚至在某些地方認為下水比肌肉更有營養(yǎng)價值。 在記錄宋朝風(fēng)俗的《東京夢華錄》和《武林舊事》中,就有記載各種用豬下水(即豬雜)制作的小吃,比如豬肚、豬臟、豬胰胡餅、灌肺(豬肺)、肝臟夾子(豬肝)等。 南宋詞人周密所著的《武林舊事》里,還記錄了紹興二十一年,宋高宗去清河郡王張俊府上做客,張府的廚子做的下酒菜,其中就有下水,比如肚胘簽、萌芽肚簽、鴛鴦?wù)ǘ?、豬肚假江珧、炒沙魚襯腸。另外,北宋周煇著的《清波雜志》里還提到一個陜西官員用豬腸炒菜。 除了流傳下來的飲食習(xí)慣,南宋還有用豬下水養(yǎng)生的觀念。南宋養(yǎng)生手冊《奉親養(yǎng)老書》載有“豬肝羹方”、“豬腎羹方”、“豬腎粥方”、“釀豬肚方”,就是用豬肝、豬腎、豬肚燉湯做菜的食譜。 其實,豬下水確實有養(yǎng)生的功用。比如豬肚,《本草綱目》認為它“暖腸胃,除寒濕反胃、虛脹冷積,陰毒,牙齒浮熱作痛”?!侗静萁?jīng)疏》也稱它為補脾胃的要品,“豬肚,為補脾之要品。脾胃得補,則中氣益,利自止矣……補益脾胃,則精血自生,虛勞自愈?!本瓦B西方營養(yǎng)學(xué)的研究結(jié)果也發(fā)現(xiàn),豬肚的營養(yǎng)非常豐富,含有優(yōu)質(zhì)的蛋白質(zhì)、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例如鎂、鋅、鈣、磷、鐵和銅等。 中國人愛吃豬下水是聞名國際的,經(jīng)常來中國推銷本國食品的丹麥農(nóng)業(yè)部長就曾表示,“中國人太能吃豬下水了?!睋?jù)悉,每年從國外進口的豬肉,豬下水的比例占6成左右。在歐美,過去并不吃動物內(nèi)臟以及下水等食物,但現(xiàn)在,隨著中餐廳全球開花,以及美食文化的傳播,這些“下水貨”也被端上米其林等高級餐廳的餐桌,逐漸被更多歐美年輕人接受。比如西班牙血腸,法國的豬肝醬、豬下水香腸等。 可見,曾經(jīng)上不了臺面的豬下水,雖不如螃蟹常被文人雅士贊頌,但化身為美食,一樣在平凡中散發(fā)出魅力。所以,如果沒吃過,一定要嘗嘗這種被你錯過的美味。畢竟,虧待誰,也不能虧待自己的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