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若論文辭,首推莊周。
莊周別稱莊子,他既是戰(zhàn)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xué)家,也是道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莊子》又稱《南華真經(jīng)》,該書想象奇幻,瑰麗詭譎,文筆汪洋恣肆,極具浪漫主義氣息。為此,近代作家魯迅先生曾經(jīng)高度評價《莊子》:“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在莊子的筆下,曾經(jīng)出現(xiàn)了三種鳥,分別寓意三種境界,并發(fā)揚為道家思想的精髓。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這是《逍遙游》的開篇,莊子以壯觀的景象為世人虛構(gòu)了一只能翱翔千里的大鵬鳥,由于氣勢恢弘而奇特,后來還被武俠泰斗金庸先生化用成一種名為“北冥神功”的武林秘籍。然而,縱然是鵬這樣擁有超凡能力的巨無霸,也需要借助風(fēng)力才能飛翔,遠(yuǎn)非世人心中自由的化身。在莊子看來,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你能舍去多少欲念,便能獲得多少自由。于是莊子說:“至人無已,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舊時農(nóng)村有個習(xí)俗,果子熟后從不會摘光,總會留下一些在樹上,這是為什么呢?一則為那些沿途過往的路人提供果腹之需,二則留給過冬的鳥兒。前者可救人于困境,弘揚善行。后者可讓鳥兒在寒冬時節(jié)不至于餓死,等到來年開春時,鳥兒就會叨食樹上的蟲子,這樣下一年的果子才會豐收。人生紛繁,得失不定。知放手,懂取舍,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這是《秋水》中的篇句,莊子以辛辣的筆法嘲諷了那些追名逐利之徒。莊子的好友惠子在梁國做了相國,有人謠言說莊子要來梁國搶奪相國之位。因為莊子的學(xué)識世人皆知,惠子很擔(dān)心莊子會搶走他的職位,于是下令全國搜捕莊子。莊子聞訊后,親自上門找到惠子說:“南方有種鳥名叫鳳凰,從南往北一路翱翔,遇到梧桐才會歇息,只吃竹子開的花,只喝山泉水。有一天,鳳凰遇到貓頭鷹,貓頭鷹嘴里銜著腐臭的老鼠,以為鳳凰要爭食,拼命作出威脅的姿態(tài)。”言外之意,你以為我要搶奪你的相位,卻不知它在我眼里不過一只死老鼠而已。人心有度,裝得下功名利祿,便裝不下志向和抱負(fù)。培育了雜交水稻,解決了億萬人溫飽的科學(xué)家袁隆平曾經(jīng)說過:“要淡泊名利,踏實做人,才能取得一定成就。”作為中國首屆最高科技獎的獲得者,袁隆平的身價相當(dāng)驚人。早在2000年,中國第一支以科學(xué)家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袁隆平持有250萬股。然而面對巨額財富,袁隆平卻極其簡樸,他最常穿的是不知名的格子衫,代步工具是一輛低排量的賽歐家用轎車。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這是莊子在《外篇.至樂》里講的寓言故事:一只大海鳥,從海上飛到魯國。魯國舉國歡慶,魯侯下令奏響隆重的音樂、殺豬宰羊迎接海鳥的到來。結(jié)果海鳥看到這種場面,嚇得不敢吃喝,幾天后就死了。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魯國人不珍愛海鳥嗎?莊子道出了真相,因為人是人,鳥是鳥,兩者的生活方式不同,人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凌駕于海鳥。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物皆有追求自由的權(quán)利,你可以將錦衣玉食視作成功的標(biāo)配,但你沒有理由要求他人也有同樣的價值觀。東晉名士陶淵明恃才傲物,狂放不羈,在屢次仕途碰壁之后,公元405年陶淵明終于出任彭澤縣令一職。上任八十多天后,上司要來考察他的業(yè)績,縣吏建議他整理好衣冠去去迎接,陶淵明嘆道:“吾豈能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于是掛印辭官,終身不再入仕。不滯于物,不困于心,不亂于人。自由,才是一個人靈魂最舒展的模樣。我們生活在一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需要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有人說莊子充斥了消極避世的思想,這或許和如今的世界是格格不入的。 然而,繁花落盡,唯有青山依舊,千古輪回,依稀紅塵滾滾。 多讀些莊子,能夠心靈不再盲從,能令人生不再焦慮,這或許就是道家思想應(yīng)有的魅力。 ※ 本文系京博國學(xué)原創(chuàng),作者滄海明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