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我們都知道,自從秦國變法后,戰(zhàn)斗力越發(fā)強勁。秦國最終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商鞅功不可沒。可是秦王為何要殺商鞅這個大功臣呢? 圖-秦孝公時期秦國疆域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離開人世,太子駟即位,是為秦惠文王。 秦孝公去世了,有些人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相國商鞅,無疑是首當其沖需要重新定位的人。 商鞅的封地是六百里商於之地,有十五座城邑。在俘虜魏國公子卬之后,商鞅得封商君,封地在商於之地,名至實歸。 商於之地,號稱六百里之大。商於之地西北是秦國的關中,東南是楚國的南陽,東北是魏國的上洛,西南是秦嶺。 商於之地海拔很高,南北兩頭都依仗險要地形修筑了要塞,如果有幾萬兵力鎮(zhèn)守,絕對可以自成一國。 自從得封商於之地,有了自己的食邑,商鞅府中的金庫便非常充足,他出門總有幾輛高大戰(zhàn)車,數十勇士隨行保護。如果要離開商於之地,便有數十輛裹著鐵甲的戰(zhàn)車,數百勇士手持利刃,前呼后擁地保護。 其實商鞅早有預感,秦國想要殺他的人太多了。 歷史發(fā)展表明,秦國最終是要實現國君直轄的郡縣制,這是商鞅變法的主張。商鞅的封地,與秦國的郡縣制背道相馳,這是商鞅最大的死因。 圖-商鞅逃跑路線 魏冉、呂不韋、嫪毐等人,作為商鞅的后來人,即便知道封地與時代格格不入,還是阻止不了內心的貪欲,抱有僥幸心理,當然也保不住他們的封地。 秦國獲得封地的人遠不止以上這些,若所有人的封地得以保留,那么秦國統(tǒng)一天下之后,秦朝會變成第二個周朝,秦人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最后還是會被林立的諸侯所瓜分。 商鞅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有資格得到封地,卻不能阻擋歷史發(fā)展的車輪。 不過秦惠文王要殺商鞅,還得有一個合適的理由。 如果秦國以任何國家罪名來給商鞅定罪,比如謀反,比如割據封地,那么列國的人才都不敢再來秦國任職,害怕最終得到同樣的結果。 秦惠文王給商鞅的死,安排了兩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是為自己的叔父報仇,幾年前秦惠文王當太子的時候,犯了一些錯誤,按照秦法應該受到懲罰,結果商鞅給太子免罪,卻把他的太子太傅,也就是叔父公子虔的鼻子給削了。 第二個理由是為百姓報仇,商鞅曾經在渭水河畔,一次性處決七百多“犯法”的百姓,當時渭水盡赤,罪犯家屬的號哭之聲動于天地。 秦惠文王以公報私仇作為殺商鞅的理由,列國的人才只會認為給商鞅治罪是偶然,而不是必然。 總的來說,商鞅變法是要實現郡縣制,結果商鞅自己搞了一大塊封地,與歷史背道而馳,商鞅的死不是偶然,魏冉、呂不韋、嫪毐等人的結果也八九不離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