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名著死活讀不進去,提個建議。
名著分世界名著和中國名著。世界名著古今中外大致約124部,其中包括中國四大古典名著《水滸傳》 《西游記》 《三國演義》 《紅樓夢》。
題主講,針對名著死活讀不進去,這給人的感覺,首先會不會是有什么壓力在迫使題主做自己很不情愿的事。
無論是讀名著或是其它類型的讀書,這本就是一件需要用心、用時、開動腦筋,全身心去領悟感受的事。若自己本身沒有翻開書本去享受里面精妙文字的意念,就是用槍指著你,那也真的是“死活”讀不進去。
故而,讀書,首先讀者要有對讀書的正確認識。
英國經(jīng)驗主義哲學家、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弗蘭西斯.培根對讀書有著精妙的敘述,他講:
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裁。
這里,培根為了論證“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這個論點,用“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經(jīng)過“修剪移裁”才能夠花繁葉茂。
而求知,讀書是其一項猶其重要的手段。他在論讀書中講: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
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
培根把讀書的妙處,用形象簡練的文字描述出來,閑暇獨處時讀書可怡情,與朋高談闊論得益于讀書,生活中遇大小凡事,能否先見高明,這一切均得益于讀書。
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滾球利睪腎,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諸如此類。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讀數(shù)學,蓋演題須全神貫注,稍有分散即須重演;如不能辨異,可令讀經(jīng)院哲學,蓋是輩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闡證另一物,可令讀律師之案卷。如此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藥可醫(yī)。
可見,這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那可是受益無窮。
當然,人們讀書必須還應有其選擇。正所謂"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讀書還要擇其所用,培根說:有的書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對一些好書,則要反復地讀。
若論好書,這世界名著可謂是當之無愧。因為,能稱之為名著的作品,應該是具有以下特點的:
這一,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知名度;
這二,有經(jīng)典的人物形象或具有永恒的主題;
這三,能夠經(jīng)過時間考驗經(jīng)久不衰,給人們以警示和深遠影響,以及對世人生存環(huán)境的感悟。
讀名著可以陶冶情操,可以開闊眼界,可以增強自身文學修養(yǎng)知識,可以在經(jīng)典的名著里去探索、去挖掘那些潛在的文學風格.....
故而,當今現(xiàn)在眼目下,針對望子成龍的心理,漫天飛舞著各種《名家推薦的必讀著作》,其中免不了主推那些名著作品。然而,由于部分人并沒有養(yǎng)成系統(tǒng)讀書學習的習慣,當壓力迫使必須讀多少名著時,也真還難免出現(xiàn)'針對名著死活讀不進去"的窘境。
真若如此,給個建議,如果讀名著只是為了暫時"完成任務"的話,也無須手捧名著一章一節(jié)的讀下去,網(wǎng)上搜下故事梗概也能"蒙混過關"的。
但這只可是權宜之計,應該以此為契機,靜下心來,當我們在認識上真正了解了讀書的好處,深知“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滋味后,讀書對我們就不會是一種負擔。
當閱讀養(yǎng)成了習慣,猶如我們每天的一日三餐一樣,一頓不吃餓得慌,那嗎,我們也不會再有“針對名著死活讀不進去的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