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前我們談到了居于四大名山之首的山西五臺山,講訴了其歷史淵源和經(jīng)典傳說。本次,我們就來談?wù)剛髡f中的觀世音菩薩的道場,位于浙江的普陀山。 風(fēng)光旖旎的佛教圣地普陀山 浙江普陀山是國家重點(diǎn)風(fēng)景名勝區(qū),位于錢塘江就口、舟山群島東南部海域。普陀山最高峰佛頂山海拔292米,整座山被大海環(huán)抱,金沙綿亙,極具海島風(fēng)光,不論在哪一個景區(qū),都能讓人感受到天藍(lán)水凈、地綠山青的舒適,故古人稱之為“海天佛國”、“人間第一清靜境”。 最為特別的是,普陀山有著悠久的佛教文化,是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每年的農(nóng)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觀音香會、朝圣盛典,海內(nèi)外的香客游客接踵而至,接受佛教文化的洗禮。 作為佛教圣地,普陀山最盛時有82座寺庵,來此旅游的人經(jīng)??梢栽谛u的小徑間碰見身披袈裟的僧人,給普陀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由于普陀山位于中國的東南方向,而古代的帝王大多建都在北方,所以自元朝以來,慣稱此山為“南海普陀”,因此,普陀山又有“五朝恩賜無雙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美譽(yù)。 關(guān)于普陀山的神話 相傳,觀音原本并不在普陀山上。五代后梁明貞二年,很多日本人出家到中國拜師參佛,其中便有一位叫慧諤和尚,他先是遠(yuǎn)渡重洋來到了山西五臺山朝拜了文殊菩薩,然后便在五臺圣地參觀,忽見一尊觀音大士的圣像,驚羨不已便想將其帶回日本供奉。 慧諤和尚帶著觀音圣像來到今天的浙江一帶時,突遇海上風(fēng)浪,被突然冒出的幾朵鐵蓮花擋住了去路,慧諤和尚驚恐萬分,突然想到了自己偷偷帶來的菩薩圣像,慧諤慚愧不已立即下跪禱告,當(dāng)即放棄了帶圣像回日本的想法。 慧諤和尚將船靠岸,來到了普陀山岸邊,在紫竹林里建立起了一座廟宇專門用來供奉這座從五臺山帶回來的觀音菩薩圣像。那個時候的普陀山還只是一座荒島,慧諤的行為被路過的漁夫看見了,聽了慧諤的講述漁夫大為感動,他認(rèn)為菩薩寧愿來這樣一座荒島都不愿遠(yuǎn)離國土去日本,一定是因為這里的山水百姓和菩薩有緣。 故而漁夫喚來了其他村民,大家一起修建廟宇供奉菩薩圣像,還留下了慧諤和尚,望他在普陀山潛心修佛傳頌佛法。后來這里的香火日漸興盛,成為了觀音菩薩的道場,也成為了佛教圣地。 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 宋高宗紹興元年,朝廷將島上的所有漁民遷出,開辟為“佛地凈土”。宋寧宗嘉定七年,指定普陀山重點(diǎn)供奉觀音圣像,故而山中各寺院內(nèi)均塑有觀音神像。 又因《華嚴(yán)經(jīng)》記載:“于此南方有山名補(bǔ)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遂被附會為觀音菩薩的道場,成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元、明、清各朝都曾對普陀山賜金撥銀,進(jìn)行修繕和擴(kuò)建,觀音菩薩也與普陀山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觀世音的名字蘊(yùn)含了菩薩大慈大悲濟(jì)世的功德和思想,據(jù)《妙法蓮華經(jīng)》記載,“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p> 觀音菩薩在佛教諸菩薩中,位居各大菩薩之首,是我國佛教信徒最崇奉的菩薩,擁有的信徒最多,影響最大。傳說中觀世音菩薩普渡眾生,教誨百姓一切以慈悲為懷,替百姓隱去疾苦,帶來幸福安定的生活,因而從古至今觀世音菩薩一直被國人乃至海外人士所供奉,祈愿菩薩保佑,家國興盛。 內(nèi)容來自騰訊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