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這首詩的標(biāo)題是《金縷衣》,也叫《金縷曲》,讀過《唐詩三百首》這本書的人,想必一定知道,在書中,這首是放在末尾的,作者是唐代的歌姬杜秋娘。然而,在《樂府詩集》中,指明這首詩是李锜創(chuàng)作的。甚至,還有一個版本,《全唐詩》表示這首詩是無名氏所作。 其實(shí),在北宋人所編的《唐文粹》中,能查出幾分端倪。在杜牧的《杜秋娘詩并序》里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秋持玉斝醉,與唱《金縷衣》”,在句子下面就有注:“勸君莫惜金縷衣… …李锜長唱此詞。” 從這段話的“與唱”兩字和注就能猜出,李锜是唱這首詩的人,杜秋娘也多少參與了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但是,他們都不一定是作者。因此,是誰創(chuàng)作的此詩無從查起,只能著為無名氏。但是,后世許多人還是將這首詩歸入了杜秋娘的作品中。
現(xiàn)今,這首詩是不是杜秋娘親自所寫,似乎沒有那么重要了,因?yàn)檫@首詩,與她的傳奇一生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那么,杜秋娘到底是怎樣一個傳奇的女子? 在杜秋娘還沒有成為一代歌姬的時候,她不叫杜秋娘,而是杜麗。雖然,這名字很是普通,但儼然掩蓋不住她那漂亮的五官。其實(shí),她的出身很卑微,母親是個南京官妓,后來,與一個姓杜的官員相好,懷上了杜麗。 母親本以為能夠母憑子貴,誰知孩子一生下來是個女孩。姓杜的一看到她是個女娃,二話不說便把她母親拋棄了。杜麗的母親由于找不到好人家托養(yǎng),無奈之下,只好帶著孩子回南京妓院,杜麗的童年就是在那里長大的。 她這樣卑微的身世,長大后,最終還是免不了淪落風(fēng)塵。 因此,才十幾歲的她,就去了江南一帶,并換了個新的名字——杜秋娘。 但是,她和那些青樓女子有些不一樣,她天資聰穎,不但能歌善舞,而且,還會寫詩作曲,有幾分女詩人的氣質(zhì)。 十二三歲的年紀(jì),對于一個女孩子來說,這個年紀(jì)能帶來很多美好的初體驗(yàn),就像花開了一樣,一切都充滿了好奇與秘密,非常有活力。然而,杜秋娘身上卻沒有這些女子該有的特點(diǎn),因?yàn)?,這卑微的出身,她早早就想好了要如何規(guī)劃自己的一生。 在剛懂事沒多久的時候,她就早早的加入到了樂班之中刻苦練習(xí)。在別的女孩正享受著父母的寵愛,或者幻想著嫁個如意郎君的時候,杜秋娘想的不是這些,而是想著要怎樣才能在樂班里做大腕兒,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以后不會為吃飯穿衣而犯愁。 所以,她在學(xué)習(xí)詩詞音律上,比其他人還要拼命,一個音律不對就反復(fù)改十遍,甚至幾十遍,直到這首歌能唱到人心為止。 功夫不負(fù)有心人,由她作曲填詞的歌曲開始獲得了大家的關(guān)注,很快在江南一帶傳開了。達(dá)官顯貴們都慕名前來,擠破頭要為杜秋娘打call,掙送纏頭都是基本操作。 在輕舞曼妙的水袖中,不知不覺過去了兩年。
這一年,杜秋娘已經(jīng)十五歲了,褪去了嬰兒肥的稚嫩,出落得更加明媚動人。也就是這一年,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轉(zhuǎn)折點(diǎn),也就是她的第一次婚姻。李琦和杜秋娘的初見,沒有那么浪漫,可以說是一段忘年戀。 在野史記載上,李琦只是作為一個鎮(zhèn)海節(jié)度使的財閥,花重金買下了杜秋娘,將她帶入府中為自己歌舞。其實(shí),李琦的府上已有不少歌伎,然而,大多數(shù)只會一些現(xiàn)成的歌舞,為主人表演取樂,當(dāng)然,除了杜秋娘。 在一眾歌伎中,她是一個讓人覺得眼前一亮的姑娘,不但能唱會舞,還會撰詩填詞,即興發(fā)揮譜一段小調(diào)兒都可以,李琦對她是越來越欣賞了。杜秋娘是個聰明人,早就察覺到李琦對自己有種不一樣的感覺,經(jīng)過認(rèn)真思考,醞釀了幾日情感,親自譜寫了一曲《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后來,在一次宴會當(dāng)中,她聲情并茂的演唱給李锜。李锜其實(shí)已過年過花甲,然而,在聽到杜秋娘演唱的這首斷腸詩后,抬頭一看,眼中只見一位含情脈脈的少女在載歌載舞,心里不知何時,又燃起了青春的熱焰。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李锜毫不猶豫的一伸手,將這朵含苞欲放的花兒摘下了。沒錯,他做了一個決定:要把杜秋娘收為侍妾。很快,李锜與杜秋娘成了一對忘年夫妻,旁人都以為他們婚后的日子,就像黃昏戀那樣淡淡如水。 但是,恰恰相反,李锜對她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熱情。不管怎樣,在春花秋月中,這對老夫少妻還是度過了許多甜蜜的時光。杜秋娘能嫁得一財閥也算得上是幸運(yùn)的,但是,如果僅從情感上來說,她可能是不幸的。 因?yàn)檫@曲子,杜秋娘在沒有任何愛情準(zhǔn)備的情況下,毫無預(yù)備的就這樣進(jìn)入了她的第一次婚姻,成了一只籠中的金絲雀。
幾年后,朝廷發(fā)生了重大事件,唐憲宗登基了。繼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扭轉(zhuǎn)國內(nèi)藩鎮(zhèn)割踞的離散形勢。其實(shí),在安史之亂后,唐朝就不再如以往繁盛,于是,各方節(jié)度使都逐漸脫離了中央的掌控。唐憲宗意識到有必須要采取強(qiáng)制手段,好削減節(jié)度使的權(quán)力。 李琦享受慣了軍政財權(quán),對唐憲宗的決定自然是十分不服的,于是,他就動用仗手中的兵力,舉兵反叛了。然而,他還是敵不過朝廷大軍的鎮(zhèn)壓,叛軍落敗了,他自己也在戰(zhàn)亂中被刺殺。李琦死了,他的家眷也好不到哪里去,只要是年紀(jì)正輕的,統(tǒng)統(tǒng)都被充入宮廷為奴。 杜秋娘也是其中一個。 正是因?yàn)槿雽m,成了杜秋娘的人生第二個轉(zhuǎn)折點(diǎn)。 其實(shí),第一個轉(zhuǎn)折點(diǎn),可以說是她自己努力爭取得來的一個好結(jié)果,但是,這第二個轉(zhuǎn)折點(diǎn),是她不曾料想到的。只能說,人生的際遇有時候就是這么難以捉摸,她沒能想到自己作為一個樂奴,居然是在皇宮內(nèi)苑中找到了自己的愛情,她的摯愛就是唐憲宗。 杜秋娘第一次見到唐憲宗,是在一次宴會上。 她侍奉的對象從以往的中年人換成了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男子,說沒有對他傾心那是假的,可是,內(nèi)心還是有幾分恨意。如果不是因?yàn)樗?,這平靜安穩(wěn)的日子還能繼續(xù)過下去,然而,現(xiàn)在卻只能在皇宮里隨波逐流,她自己的人生都由不得自己主宰。 她第一次侍奉皇帝,內(nèi)心有些忐忑,自然,也沒有什么心情能創(chuàng)作出新的詞曲。眼看宴會就要開始了,思考再三,決定還是再唱一曲《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不知道是不是這首曲子有魔力,原本被國家政事搞得焦頭爛額的唐憲宗,只是一聽,莫名的覺得少了些煩躁,只是靜靜地看著載歌載舞的杜秋娘,她是如此明艷,又不失雅潔,在眾佳麗之中她的氣質(zhì)是獨(dú)具一格的。 一曲下來,唐憲宗完全被她迷住了,內(nèi)心產(chǎn)生了要納她為妃的想法。 唐憲宗和秋妃的愛情,像極了唐玄宗和梅妃,但是,唐玄宗在深愛過梅妃之后,還是愛上了其他女子——楊玉環(huán)。而唐憲宗對秋妃是專一的,在見到她之后就此淪陷了一生。 杜秋娘從成為秋妃開始,一直都受著這位皇帝的寵愛。 國家日趨昌平,宰相李吉甫好心建議皇帝該選天下美人幾個,以充實(shí)后宮人數(shù)。但是,唐憲宗是這樣回答的:“李元膺曾有‘十憶詩’,歷述佳人的行、坐、飲、歌、書、博、顰、笑、眠、妝之美態(tài),今在秋妃身上一一可見,我還有何求?” 唐憲宗的深愛,終于融化了秋娘的心,也許是漂泊太久了,她迫切需要一個寬闊的肩膀度過安穩(wěn)的日子,所以,她也就漸漸地對唐憲宗敞開了心扉。
皇帝對秋妃的寵愛,一寵就是幾十年,沒有對其他女子有二心過。 杜秋娘是個非常聰明的女子,她知道得到皇帝的專寵是會遭他人的閑話的,在拴住皇帝的心的同時,她也勸告皇帝莫在兒女情長當(dāng)中沉迷,這可以說是非常深明大義了。不僅如此,她會運(yùn)用自己的智慧來幫唐憲宗出謀劃策,也偶爾會化身為唐憲宗的機(jī)要秘書處理政務(wù)。 夫唱婦隨,也莫過于此了吧。 杜秋娘對于這樣的生活或許是滿意的,不會被別人當(dāng)做一個玩物,自己的聰明才智也能有用武之地。她很喜歡這樣的交相輝映,相扶相持,滿心覺得,只要兩人齊心努力,定能拽住大唐的頹勢,恢復(fù)往日的繁榮,然后,在寧靜的晚年里白首偕老。 然而,這只是她的一個愿景,很難成真。 元和十五年,宮墻里新春的花燈還沒來得及摘掉,唐憲宗在中和殿上不明不白的駕崩了,年僅四十三歲。關(guān)于唐憲宗的死因,有的人說是唐憲宗長期服食金丹,藥物過量才中毒死亡的;有的人說是內(nèi)常侍陳弘志早日就像蓄意謀害皇帝,但是,最終還是沒有查出真相來。 由于,當(dāng)時的朝中宦官勢力龐大,也沒有人敢一直追查下去。 憲宗駕崩之后,年僅二十四歲的太子李恒繼位為唐穆宗,然而,這個皇帝完全沒有一個皇帝該有的樣子,他整日只沉迷于聲色犬馬,不到三十歲就一命嗚呼了。再之后,才十五歲的太子李湛繼位為唐敬宗,和上一個皇帝一樣,也是成天只知道打獵玩樂。 只是,這次唐敬宗駕崩的速度快了一點(diǎn),不久就在宮外遇刺身亡了。 在這十年未滿的時間里,唐王朝的君主換了一個又一個,也沒再遇到像唐憲宗那樣的好皇帝。不過,在此期間,秋妃一直照顧著唐憲宗的小兒子李湊,雖然,他不是自己的親身骨肉,但秋妃還是將畢生的母愛,都傾注給了這個孩子。 那么,為何這些帝王在位的時間都太短? 對此,秋妃不是沒有疑問,后來得知這些帝王的慘死都是宦官所為,現(xiàn)在的皇帝居然成了宦官手中的玩偶,她實(shí)在忍無可忍,決定給宦官們顏色看看。為了能讓朝廷恢復(fù)正常,她私下找到宰相宋申錫,一起密謀除掉這些禍害。 第一個除掉的宦官便是王守澄,他的權(quán)勢最大,只有消滅他,她才能保證李湊的生命不會受到威脅,也就能讓這個孩子繼位做皇帝。然而,終究還是事與愿違,朝廷之中宦官的耳目眾多,她想的這個計劃還沒來得及實(shí)行,就被泄露了出去。 好在,也沒有什么把柄落在他們手中,他們也不好對秋妃一行人嚴(yán)加處置。 但是,最終李湊還是被貶為庶民,宋申錫也被謫為江州司馬,杜秋娘自然也沒躲過這一劫,被削籍為民,放歸家鄉(xiāng),結(jié)束了她榮耀繁華的日子。 紅顏薄命實(shí)堪悲,況是秋風(fēng)瑟瑟時。 深夜孤燈懷往事,一腔心事付阿誰? 走在回鄉(xiāng)的路上,杜秋娘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發(fā)覺如今自己已不再年輕,鬢邊也有了幾縷白發(fā),而曾經(jīng)最愛惜自己才貌的兩個男子,也已在時光中漸漸遠(yuǎn)去了。她最后悔的一件事,大概就是沒能為他們生下一兒半女,驚覺到這半生的榮寵就像大夢一場,醒來后便是曲終人散了。
她的人生是大起大落的,用精彩紛呈、命途多舛,似乎都不能很好的形容。只能這樣說,她只是在亂世中,踏實(shí)走了一遭自己的幽徑,僅此而已。當(dāng)年,曾穿著金縷衣的秋妃,如今,卻是身穿素服,看起來就是一位很平凡的老婦人而已了。 最終,為了生存,她只能在從鄰人那里借來了織機(jī),在織機(jī)上靜悄悄地紡織著一生的哀怨?;蛟S,在紡織的時候,這位老婦人也會悠悠哼起那首她吟唱了一輩子的《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杜牧經(jīng)過金陵時,看見她又窮又老的景況,作了《杜秋娘詩》: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間杜秋者,不勞朱粉施。 老濞即山鑄,后庭千雙眉。秋持玉斝醉,與唱金縷衣。 濞既白首叛,秋亦紅淚滋。吳江落日渡,灞岸綠楊垂。 聯(lián)裾見天子,盼眄獨(dú)依依。椒壁懸錦幕,鏡奩蟠蛟螭。 低鬟認(rèn)新寵,窈裊復(fù)融怡。月上白璧門,桂影涼參差。 金階露新重,痕捻止簫吹。莓苔夾城路,南苑雁初飛。 ... ... 此詩敘述了杜秋娘一生的坎坷命運(yùn),刻畫了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抒發(fā)了詩人對世事滄桑、人生無常的感嘆。全詩一百一十二句,可分兩部分:從開頭到“夜借鄰人機(jī)”為第一部分,寫杜秋生平,以敘事為主,但敘事中又有抒慨;從“我昨金陵過”到末尾為第二部分,著重抒寫詩人由杜秋生平而生發(fā)出來的感嘆,但是,在抒情中也有敘事。
直到公元835年,那是一個冬天,南京突然發(fā)生了兵變,全城都遭了殃。四十四歲的杜秋娘為了躲開戰(zhàn)亂,不得不離開家鄉(xiāng),最終,還是凍死在了玄武湖畔。年少追夢,幾許閑愁,幾許閑愁,幾許躊躇。 一指流沙,時光轉(zhuǎn)眼瘦。一場浮生,一場悲歡,美如煙花易逝,風(fēng)兒伴以嗚咽,冷了夜,白了雪,覆蓋了杜秋娘美麗的一生。 人生韶華易逝,任何人都只能有一次青春,所能做的就是牢牢把握住一段花開的時間,哪怕哭過笑過、累過疼過,至少能在一切漸漸遠(yuǎn)去時,還能有那段無可替代的歲月回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