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認為,大多數(shù)父母執(zhí)著于孩子的成績是為了面子,還有為了養(yǎng)兒防老?其實都不是! 他們更多的是擔心孩子因貪圖眼前的安逸,而在將來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臺灣作家龍應(yīng)臺曾給兒子寫給這樣一段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p> 此外,《2016年中國家庭教育焦點問題調(diào)查報告》指出: 當孩子從幼兒園步入中小學,家長對孩子生活問題的焦慮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從47%上升到70%:70%的孩子生活懶散、58%的孩子有拖延癥、53%的孩子粗心馬虎……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父母做得太多,反而阻礙孩子的成長。 而那些狠心的父母會讓孩子做家務(wù)、讓孩子自己爬起來、放孩子遠行……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wù)的孩子跟不做家務(wù)的相比,就業(yè)率為15:1,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柏拉圖曾說:“ 對孩子最殘忍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心想事成。 ”所以,請你務(wù)必對你的孩子“狠”一點! 01有遠見的父母 都有點心狠 《戰(zhàn)國策》有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p>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不會為孩子包辦一切,而是讓孩子靠自己的力量成長起來。 沒有孩子喜歡吃苦,但作為父母,寧愿讓孩子先苦后甜,也別讓他先甜后苦。 所謂玉不琢,不成器?,F(xiàn)在對孩子心狠一點,讓他吃點苦頭,得到歷練,孩子將來才可能有出息。 在BBC紀錄片《生命之旅》里,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白頰黑雁是一種善于飛行的鳥類,每小時能飛行80公里,因為它們從小就被迫做一場“自殺式”的生存訓(xùn)練。 小黑雁出生后不久,就會被爸爸媽媽帶到幾十米的懸崖邊上,一只只排著隊跳下去。 不敢跳的小黑雁,也會被爸爸媽媽催促著,撲棱著柔弱的翅膀,跳下萬丈深淵。 跳崖的小黑雁存活率不到一半,但只有活下來的才能掌握過硬的飛行技能,將來離開了父母,也照樣能活得很好。 所以,對孩子心狠一點,他才能在逆境中不斷成長,不斷強大。未來即使遇見再大的風雨,也能無懼無畏,從容面對。 人生的路,從不會一帆風順,所以,有遠見的父母多少有些心狠。 股神巴菲特曾經(jīng)對孩子說:“吃苦,會讓人一生受益?!?/strong> 所以,他教育兒子從小自食其力,步行上學,沒有豪車接送,離開大學后也不給零花錢;兒子創(chuàng)業(yè),他也不肯出錢資助。 當時,股神的兒子悲慘到要去銀行借錢,一度成為坊間流傳的笑談。 但是,巴菲特的想法卻很有遠見:“你能過上什么樣的生活,要看你自己的本事?!?/p> 股神巴菲特 表面的風光背后,藏著流不完的汗水;所有的成就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 對孩子太心軟,不斷放低要求,就是在給他的未來挖坑。即使現(xiàn)在能享受一時的安逸,也一定會在未來的路上狠狠摔一跤。 有遠見的父母,多少都有點心狠,因為他們明白,養(yǎng)育子女,從來不是讓孩子吃飽穿暖這么簡單,孩子未來要走的路還很漫長, 他們最需要的是努力向上的力量,在坦途中茁壯成長,在逆境時也不輕言放棄。 父母未必都望子成龍,但每個人都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一個成熟獨立的大人,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 同時,作為父母在“狠”的過程中,還需要對孩子們加以引導(dǎo)。 02首先讓孩子深刻認知 “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得苦” 曾在網(wǎng)上看到一個報道: 泰國一個5歲的男孩,早上起來不愿意上學,無論父母怎么勸都沒有用。 這個場景對我們而言都很熟悉,但這位泰國媽媽的處理方式卻很不一樣,她幫孩子請了一天假,帶著他去撿垃圾。 一開始,孩子還因為不用上學而高興,但沒過多久,就開始喊累了。 這個媽媽絲毫沒受影響,依然帶著他走了3.5公里,用一小袋空瓶子換了2泰銖。 孩子累得實在走不動了,想坐公交車回家,結(jié)果因為錢不夠而作罷。路過冰淇淋店和餐廳,孩子一次次地停留,又不得不繼續(xù)前進。 最后,孩子跟媽媽說,“媽媽,好累,好熱,我想上學,我要回家。” 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與撿垃圾相比,回家上學實在幸福太多,這個媽媽用最簡單干脆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到這一點。 03讓孩子知道努力不一定有結(jié)果 但讓你與眾不同 在生活里,有些孩子未必聰明過人,他們或許有自己的天賦和熱愛的東西,但沒有一種成功不需要努力。 伊能靜的兒子小王子,3歲的時候就愛上畫畫,也很有天賦。 但孩子畢竟是孩子,所以在畫得很累的時候,小王子也會說想在家里玩,不想再畫畫。 為此,伊能靜也很生氣,她嚴厲地說:“那你就不要畫畫,每個禮拜看電視。我讓你選擇,這個人生是你的,你負全責……神給每個人一樣的天賦,有人愿意付出百分之百還心存感激,有人只愿意努力百分之二十還喊累,收回這個天賦的人從來不是神,而是你自己?!?/p> 很顯然,兒子聽懂了,他開始堅持,最終成了一個靈氣十足的小畫師。 在拍電影《我是女王》時,小王子一路跟著媽媽,知道媽媽早起晚睡,忙忙碌碌,也知道票房結(jié)果并不理想。 他問媽媽:“你難過嗎?” 伊能靜說:“不難過,因為媽媽努力過,也全力以赴了?!?/p> 努力未必會成功,但它一定會讓你與眾不同。 電影《百萬美元寶貝》里,主人公麥琪從小就覺得自己是垃圾,在餐廳當服務(wù)員的時候,打包客人剩下的飯菜,假裝是給自己的狗吃的。 為了她唯一喜歡做的事——拳擊,她攢錢到拳館繳會費,找教練,終于打動了訓(xùn)練出無數(shù)拳王的教練,決定收她為徒。 在經(jīng)歷了所有的艱難險阻,距離夢想一步之遙的時候,她卻因為一次意外折斷了頸椎。她祈求像父親一樣的教練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他忍痛拔掉了她的呼吸機。 他愧疚自己教她打拳,而不是讓她做一個普通女孩。 老朋友安慰他,“每天都有人死去,你知道他們最后一個念頭是什么嗎?我從沒有過機會。但她得到了這個機會。你知道她最后的念頭是什么嗎?——我覺得我干得不錯。” 不是所有努力都會有一個讓你滿意的結(jié)果,但每一個努力的過程都會讓你變得與眾不同。 而那個曾經(jīng)為夢想而努力的自己,就是最棒的獎勵。 04最后 記住要把握教育孩子的黃金時間 為人父母,要把握教育孩子的黃金時間,別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現(xiàn)象重演。 知名作家龍應(yīng)臺,就曾為教育女兒寫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她去朋友家拜訪,正在吃飯聊天的時候,朋友的女兒回家了。 她今年18歲,已經(jīng)不住家里了。她跟同居男友一起走進來時,兩人手里都拿著煙。朋友的女兒穿著很新潮,露著小肚子,后腰上還有一個刺青。兩人互相竊竊私語,有說有笑,旁若無人,對在場的幾位大人都露出一副不屑的眼神。 龍應(yīng)臺當時非常感慨,她突然領(lǐng)悟到,做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而培養(yǎng)孩子,也是有“有效期”的。 龍應(yīng)臺 龍應(yīng)臺第一次見到這女孩時,她才8歲。當時龍應(yīng)臺帶了一瓶日本清酒作為禮物,而這個8歲不懂日語的臺灣小女孩,居然在短短時間內(nèi),把酒瓶上的字和圖一模一樣地畫了出來。 龍應(yīng)臺多次慫恿女孩的父母帶她去拜師學藝,可他們卻不以為然,反而一直炫耀自己的孩子比同齡孩子出眾。 沒想到10年后回來,一切都已物是人非。龍應(yīng)臺感慨地說:“我不認為她的父母現(xiàn)在有資格去批評女兒,因為一直以來,他們只顧著自己,從沒重視過孩子的教育問題?,F(xiàn)在才想教育已經(jīng)不可能了,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因為他們錯過了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沒有在這個教育的黃金期里努力過,孩子最終變成了另外一番模樣?!?/p> 在孩子小時候,父母是他們眼中的權(quán)威,是可以信賴的唯一代表。這段時間,是家長教育孩子唯一的黃金時間。 但等這個時間一過,迎來了孩子的青春期,父母的“有效期限”也就到了。 結(jié)語 西方有個“一萬小時定律”:“一個人要想成為某個領(lǐng)域的專家,需要持續(xù)付出一萬小時的努力?!?/strong> 量變質(zhì)變,10000小時就是那個量,出類拔萃就是那個質(zhì)。所以所謂的天才,更多是持續(xù)不斷努力的結(jié)果。 作家桐華曾說:“人的一生就是不斷付出和收獲的過程?!痹谶@個過程里會逐漸形成兩種人, 一種人因為努力而成功,另一種因為懶散而失敗。 成績不能代表一切,但努力才有未來。父母當下舍得對孩子心狠,孩子未來過的必定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End- 所有圖片素材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內(nèi)容來自騰訊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