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看破不說破是一個人難得的修養(yǎng)。因為生活中,看破往往不難,不說破則很難。 有些人總是急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喜歡一吐為快,卻完全忽略了對方的感受;殊不知,說得越多,矛盾越多,彼此間的距離越遠。 給自己一點沉默的時間,思考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這是尊重,是智慧,是善良,更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yǎng)。 1:看破不說破,是尊重 王陽明曾說: “大凡朋友,須箴規(guī)指摘處少,誘掖獎勸意多,方是?!?/p> 與朋友相處,就算要勸誡,也要少一點指責(zé),多一點開導(dǎo)鼓勵,如此才正確。 急于炫耀自己看穿的那一點小事,容易引起人的反感,用心良苦、循循善誘,才更容易讓人接受。 有一位青年,很喜歡炫耀顯擺。有一天,別人當面指責(zé)他說:“你不就是靠著親戚關(guān)系才當上主管的,有什么好炫耀的?” 青年很生氣,跑去找朋友訴苦,抱怨自己被人輕視。 朋友沒有直接戳破,而是隱晦地勸解道:“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只要自己的才華和能力足夠好,就不用管別人說三道四?!?/p> 青年聽后立即心領(lǐng)神會,欣然接受。 有些事看破,卻不必說破。在照顧別人臉面的情況下,委婉地說出自己的看法,既能給出建議,又顧全了對方的面子。 俗話說:“看透不說透,還是好朋友?!?/p> 看破,但不必說破,給別人留有余地,對方自然會感受到你的真誠和用意。 2:看破不說破,是智慧 說話要謹慎,什么話對什么人可以說,什么話該說、不該說都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 正如海明威說的:“我們花了兩年學(xué)會說話,卻要花一輩子才能學(xué)會閉嘴。” 宋太祖趙匡胤聽聽信奸臣石漢卿的讒言,將開國功臣張瓊賜死。從此,身居高位的大臣人人惶恐。 殿前都虞侯楊信上任后,便“突發(fā)啞巴,言不能語”,只能打“啞謎”表達,再由貼身家童“翻譯”他的啞語,這樣一來,也絲毫不影響他的工作。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楊信臨終前,竟開口感謝了皇上對他的知遇之恩。 原來,楊信一直都在裝啞,他深知禍從口出的道理,沉默可使自己少惹是非,少留把柄。他的睿智讓他得以善終。 說話,出自天性,不說,則出自智慧。為人處世,看破不說破,是一種洞察力,更是一種大智慧。 3:看破不說破,是善良 《荀子·非十二子》里說道: “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言語得當,是明理和智慧的表現(xiàn);不該說話的時候懂得沉默,也是明理和智慧的表現(xiàn)。 有一位口吃的朋友,有一天在路上遇到有人問路,偏偏問路人竟也是個口吃,這個口吃的朋友在問路人面前,一語不發(fā)。 待問路人離開后,同行的人疑惑地問他,剛才為何沉默。 口吃的朋友說道:“人家也是口吃,我要是回答了,那人會以為我是在戲弄他?!?/p> 能說話是一種能力;靜觀不說卻是一份善良。 就算是再淺顯的事情,談及別人的短處,也需要巧妙地避開,看破不說破的背后,是設(shè)身處地,體諒對方的痛處。 體諒人心,善待他人,做到看破不說破,飽含了一個人高明遠識的善良。 生活中 很多人不懂得 “看破不說破” 只顧自己一時痛快 妄言妄語傷害對方 水深不語,人穩(wěn)不言 管好自己的嘴巴 不說無意義的話 有些事情,你我都懂 但不必說出來 真正的智者 適時緘口,知而不言 看破往往需要智慧 不說破 則更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修養(yǎ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