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國絲綢博物館共同召開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工藝研究與復制項目結項會上,與會專家們對中國絲綢博物館運用“漢機”織“漢錦”的復制水平高度評價,贊嘆不已。 資料圖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是在我們采用復原的漢代一勾多綜式提花機后,再用復活的漢代織錦最復雜工藝手工織法復制的,難度非常大,意義非同尋常?!薄拔逍浅鰱|方利中國”錦工藝研究與復制項目負責人、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感慨地說,2013年四川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了一臺漢代提花機,他們館承擔了國家指南針項目,用2年時間復原了漢代一勾多綜式提花機,并復活了漢代的織造工藝技術,引起了世界考古界的高度關注。此次運用古代織錦工藝技術復制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將川疆兩地出土的珍貴文物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2015年,為了讓文物“活”起來,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新疆文物局委托中國絲綢博物館進行“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的復制?!靶陆鐾亮瞬簧贊h代織錦,中國絲綢博物館對這件珍貴文物做過一些研究。接到任務后,我們采用復原的漢代一勾多綜式提花機進行復制,就是想用最接近文物的漢代古老織造技術來還原文物,這個過程不只是文物的復制,還是一種古老織錦技藝的文化復活與傳承?!壁w豐說。 趙豐感慨地說:“一個人獨立操作,用一勾多綜式提花機織出織錦,這在國內外尚無先例。84片花綜,10470根經(jīng)線,這是漢代難度最高的織法。歷經(jīng)1年多的時間才完成了穿綜,又通過錯綜復雜的古法織造工藝,實現(xiàn)了文物的復制?!?br/>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發(fā)掘者、新疆博物館館長于志勇認為,中國絲綢博物館充分利用漢代一勾多綜式提花機織造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這樣珍貴的織物,其工藝復制科學嚴謹。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文瑛介紹:“‘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一直備受關注,這次復制成功將對新疆文物的展示和宣傳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 目前,“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已成功復制3件,將分別在新疆博物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田地區(qū)博物館展出。 鏈接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1995年10月,中國和日本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成員在新疆和田地區(qū)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墓地上進行考古挖掘,考古人員挖開了一座兩人合葬的古墓,發(fā)現(xiàn)了一面色彩鮮艷的織錦??楀\上織著8個漢隸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即引起轟動,并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fā)現(xiàn)之一。 這面織錦長18.5厘米、寬12.5厘米,是呈圓角的長方形,邊上用白絹鑲邊,兩個長邊上各縫綴有3條長約21厘米、寬1.5厘米的白色絹帶,其中3條殘斷。這面織錦實際上是一款漢代蜀地織錦護膊,屬于國家一級文物。 來源:新疆日報 |
|